APP下载

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疗效①

2013-09-23陈庆华马修堂代新年梁涛孟庆芳闫玮娟单守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年9期
关键词:强化训练躯干偏瘫

陈庆华,马修堂,代新年,梁涛,孟庆芳,闫玮娟,单守勤

目前脑卒中临床康复往往注重肢体功能,忽视躯干控制能力的康复,致使部分患者整体康复疗效欠佳[1]。本研究探讨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2012年3月全军神经疾病诊疗康复中心住院的脑卒中患者80例,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并经过颅CT和/或MRI确诊。

入选标准:①初次单侧发病,存在一侧肢体功能障碍;②病情稳定,能完成交流,配合指令;③患侧下肢肌力(髂腰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Ⅲ+级,Brunnstrom分期≥4期,能独立完成坐站转换,维持静态站姿(可以扶持)至少2 min。排除标准:①小脑或前庭病变引起的功能障碍;②严重的下肢骨关节疾病;③严重认知交流障碍;④严重心肺等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本中心制定的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早期良肢位摆放,以Brunnstrom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恢复肌肉张力,逐步完成体位转换、下肢负重及步行步态矫正训练,站立重心转移及平衡训练等[3],每次45 min,每天1次,每周6次。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的平衡协调训练板B-Plate与motionpod(法国RMINGENERIE公司生产)进行躯干强化训练。患者立于周围设置安全防护架的平衡协调训练板标示位置,根据康复评定结果设定训练模式,训练过程由BIOVAL®软件控制执行。康复治疗师发布操作指令并进行安全保护,对患者进行前后、左右及多方向模式下的康复训练和相关辅助训练,如在方向性运动时,对躯干施加外力,提高训练难度,并提供不同类型的附有反馈和前馈的视觉训练;如果患者活动范围超过了最大限制,设备会自动报警,提示安全防护。每次45 min,每天1次,每周6次。

1.3 评定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ivermead Motor Index,RMI)、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Sheikh躯干控制能力评定对患者各进行1次评测。所有评定均由同一名康复治疗师完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见表2~表4。

相关分析显示,Skeikh评分与RMI(r=0.576,P<0.05)、BBS(r=0.592,P<0.05)评分呈正相关。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MI评分比较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heikh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成功的标志是躯干稳定性的重复获得和肢体相对于躯干分离运动的重新出现。以往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注重肢体的康复运动。在Bobath观念中,获得一定核心运动功能后才可开展近端至远端的肢体功能训练,躯干强化训练多采用Bobath球、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手法训练,缺少客观指标和针对性康复,而常忽略了早期躯干的同步功能训练。临床实践中发现,患者下肢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许多患者家属会搀扶其练习步行,这易诱发患者形成典型的偏瘫步态,造成躯干异常姿势模式,影响下肢功能进一步的恢复。

本研究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智能躯干强化训练,使患者在躯干稳定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脊柱与髋的扭转训练,脊柱的延长性动作及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及多方向模式下的功能训练,直接实现了腰背肌肉和腰、腰骶区域肌力的训练,促使躯干稳定性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加快髋、膝及踝关节分离运动产生,打破异常姿势及运动模式,使得肌力、肌张力正常,以及正常运动模式出现。该系统附带遵循生物学原理设计的应用软件,可以采集力量、承受力、耐力等数据,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方案,避免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肢体的随意运动以近侧稳定性为基础,躯干作为身体的中心是肢体活动的基础[4]。加强躯干训练,促使躯干功能恢复,可以为肢体功能提供良好的支持稳定基础[5]。脑卒中患者躯干功能下降,往往不能为肢体提供稳定的支持基础,患者上下肢只能以痉挛的协同作用方式运动。当患者肢体运动时,为代偿丧失的躯干稳定功能,而加重肢体远侧的痉挛。

通过躯干控制和相互协调的特殊训练学习,可使患者躯干肌整合到正常的运动模式中,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6]。智能躯干强化训练将腰、髋、骨盆、下肢关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肌力强化训练,比以往的躯干肌训练更能从整体上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7-8];生动的人机界面可提供运动反馈,以便使患者自主调整运动,提高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研究中,治疗组躯干控制能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综合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呈正相关。因此,智能强化躯干训练能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及平衡功能的恢复。

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出现重心向瘫痪侧偏移,致使身体稳定极限改变,无法维持正常姿势控制和重心的合理分布,进而影响机体平衡功能[9]。1992年Susan等设计了一套提高前庭适应性和在平衡中诱发视觉和本体觉参与的提高平衡功能的训练方法,得到广泛应用[10-11]。智能躯干强化训练由软件控制执行,可安全应用关节策略进行稳定极限训练,使脑卒中患者能把重心始终保持在身体稳定极限范围内,有效保持平衡;同时通过显示器提供不同类型的附有反馈和前馈的视觉训练,向大脑传递丰富的运动和方向信息,增加大脑空间位置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对本体觉的传入信息进行整合,接受本体觉的训练,可有效地训练前庭功能[12],最大程度地促进姿势和平衡能力的恢复。本研究中治疗组的综合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该系统设置的游戏性情景训练比传统枯燥重复性训练更能有效地提高训练强度,在目标性康复训练中,用力程度更具目的性,提示智能躯干强化训练是一种简便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康复效果的治疗方法。

[1]姚滔涛,王宁华,陈卓铭.脑卒中运动功能训练的循证医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2(6):519-520.

[2]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叶正茂,万新炉,苏久龙,等.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6):440-442.

[4]孙倩雯,王南,赵建华,等.强化躯干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25(2):136-137.

[5]魏昕.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10):701-703.

[6]廖亮华,汪兴妹,罗林坡,等.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8):540-542.

[7]郭天龙,王鸿凤.躯干和踝强化训练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9):873.

[8]郑舒畅,朱士文,宋成忠,等.早期强化躯干与骨盆控制能力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8):716-717.

[9]Kligyte I,Lundy-Ekman L,Medeiros JM.Relationship between lower extremity muscle strength and dynamic balance in people post-stroke [J].Medicina (Kaunas),2003,39(2):122-128.

[10]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598-661.

[11]Garland SJ,Willems DA,Ivanova TD,et al.Recovery of standing blance and functional mobility after stroke[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12):1753-1759.

[12]李文彬,门高利,王佳明.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研究进展[J].人类工效学,2000,6(3):46-50.

猜你喜欢

强化训练躯干偏瘫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三角、数列、平面向量”强化训练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空间几何、解析几何强化训练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集合与微积分强化训练
树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