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前中职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成因与对策①

2013-09-18刘现民

当代体育科技 2013年18期
关键词:体质青少年中职

刘现民

(福建晋江职业中专学校 福建晋江 362251)

自建国初党和国家领导人为凸显学校体育对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性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并依次推开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方针。然而自1985年以来由六部委共同组织的5年1次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至2005年的第5次调研发现,在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常见疾病的患病率继续下降的同时,连续20年学生肺活量水平呈下降趋势,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呈差别下降态势,肥胖率、视力不良率仍在攀升。为全面增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出台明确指出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1]。2002年出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试行版)》到2007年正式修订,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的重视。中职学生处于16~18岁年龄段,正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逐步成熟起来的重要阶段,即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目前存在的“发育好,素质差”、“外强中干”的现象亟待改变。这已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关系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其成因进行解读,针对薄弱环节,提出应对措施。

1 当前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迁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健康范畴大于体质范畴,体质更趋向于人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心理发展、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以及对内外环境的适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健康除了包括体质的范畴以外,还强调对环境的适应、心理卫生、对疾病的预防、卫生保健以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等。[2]解读2007年修订后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明确指出,《标准》涵盖的是与学校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生身体健康范畴。[3]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16~18岁年龄段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增长,体现在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水平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营养状况继续改善;常见疾病的患病率持续降低,但是,肥胖检出率与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4](如表1)

调研结果显示中职学生所处的16~18岁年龄段学生爆发力、耐力、力量、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学生体质的变化,对学生体育达标的要求也相应发生变化。引领学生体育锻炼的国家锻炼标准乃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过多次修订,每修订一次,标准下降一次,直到2007年达标评分标准才开始触底反弹。(见表1)即便如此,目前的实际合格率也令人堪忧。

2 影响中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分析

2.1 学习生活方式的变迁引发适应不良

现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身体机能退化的代价,其中最明显的是人体的运动能力,失去了协调、灵敏、力量、平衡等许多必备素质以及许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5]。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在强调职业化的同时,赋予了中职学生更多自由学习生活娱乐的时间。而处于16~18岁年龄段的中职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久坐不动为特征的静态休闲方式促使原本属于体育锻炼的可支配时间被大幅挤压乃至消亡,体力活动明显减少,机能退化加速。

2.2 过度保护与兴趣的缺失阻碍了体育习惯的养成

当前我国家庭中独身子女家庭居多,父母的关爱很大程度上是悉心培养,畏惧意外伤害。随着社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工作时长逐渐拉长,许多家长与孩子间的距离拉大,自身没时间,无锻炼习惯,自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体育元素缺位。

兴趣从产生到消亡往往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部分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享受不到成功感,易产生消极情绪。另外,观看体育赛事的学生很多,真正参与运动的很少。部分学生整日沉迷于电子娱乐和网络中不能自拔,提高了“手眼能力”,退化了“腿脚能力”。[6]无法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与同伴交往的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习惯难以形成。

2.3 学校体育对中职学生体育锻炼失去原有的引导力

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基础,关乎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中职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及运动时间分配,受学校体育影响深远。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推进程度参差不齐,整体处于泛化阶段。从教学管理口径看,大课低密度、男女不分班、大班教学的现象大面积存在。如果只是简单针对达标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手段老套单一,短期效果是可以实现学生体质测验成绩的提高,但长远看容易磨灭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不利于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塑造,有可能造成无法发挽回的负面影响。同时,运动风险与安全责任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活动的开展,中职学校学校体育很大程度由“健康第一”让位与“安全第一”,众多效果良好的锻炼方法与运动项目无法开展。

2.4 场地器材与师资力量的缺失制约了中职校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

2010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而中职学校的体育经费分配罕有相应增加,对体育的投入作滞后配置,体育场地建设、器材更新缓慢。同时,出于管理原因,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大量体育资源并未得到高效利用。

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则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额大,生师比率高的状况。体育教师接受在职培训、参与教研活动的机会少,知识老化、技能消退,导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严重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善。[7]

表118 岁男女中职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变迁表

3 提高中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3.1 加强引导力度,对中职学生体育参与实施科学指导

目前我国中职学生体育行为消极,健康意识薄弱,易受到不良生活方式的侵害,体质健康方面的科学指导需求迫切。宣扬健康第一的思想,宣传“阳光体育运动”,有效引导家长这一重要影响因素,促进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积极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形成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合力,对学生体质健康进步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普及科学健身、科学营养、科学用眼等科普知识,为中职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良好体育习惯提供科学指导。

3.2 推进教学改革,发挥学校体育应有的功效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关乎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要发挥学校体育的应有功效,就必须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管理。贯彻领会《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精神,面向全体中职学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贯彻人本主义理念,实施科学合理的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锻炼过程,宜采用层次明晰、项目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中职学生,激发中职学生的体育热情,在开放、自主中逐步培养中职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意识习惯,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这将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3.3 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狠抓落实

当前中职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下滑得到初步遏制与“阳光体育”工作的推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直接相关。需要各方面提高监督、检查力度,继续保证文件内容顺利推行。中央七号文件明确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得以任何借口取消、改变每天一小时锻炼的刚性要求。根据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中职学校必须因地制宜,灵活多样,或通过学生出操制度,或通过冬季长跑等形式开展,将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纳入管理,形成制度,真正保障实现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参与时间。

3.4 加大体育场地器材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对学校体育有长远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添置新的体育器材,更新旧有体育器材,从数量和种类上极大丰富学校体育资源;合理划分,建设体育运动设施,改善已有体育运动设施条件。做好场地器材常态检查,保障其安全使用。

同时,学校应足额配备的专业体育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通过教学研讨、外出培训、参与会议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S].2007.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S].教体艺[2011]4号.

[5]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曹英,张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7).

[7]李小伟.阳光体育凸显教师缺乏之痛[N].中国教育报,2009-06-25(1).

猜你喜欢

体质青少年中职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28天吃出易瘦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