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路径探讨

2013-09-14蒋明敏

皖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教师

蒋明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210044)

21世纪以来,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3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并迅速在教育教学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功能优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随着3G网络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的日趋成熟及其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手机网民数量快速提升[1]。当前,意识形态媒介化、网络化加剧了话语系统的分化,特别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引发的传播模式变革,深刻地改变着现代媒体生态,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如何正确回应信息化、网络化境遇中的改革课题,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积极作用,既是应对多元化价值冲击,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迫切要求,也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准确把握新媒体的特性,变革教育理念与模式

早在20世纪60年代,P.戈尔德马克就提出“New Media(新媒体)”的概念,此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新媒体定义为网络媒体,但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匡文波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用以区别传统媒体的“今日之新”,即“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它具有高度的互动性。21世纪初,“We Media(自媒体)”一词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克里斯·威理斯和谢因·波曼在其合著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是一种由普通大众将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结合,并理解大众如何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新闻等的途径[2]。丹·吉尔默更是将媒体变迁的历程概括为:旧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他认为自媒体开启了多数媒体向多数受众传播的新时代[3]。但是,人们仍倾向于视“自媒体”为新媒体的特殊形态,都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传播的模式。新媒体的兴起消解了传统媒体的话语优势,改变着现代媒体生态。与精英时代等级化、“单一中心”、“点到面”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扩展到“点到点”的对等传播,人人都是潜在的信息源,凸显出平民化、交互性、“去中心化”和“泛主体化”的传播特征。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受到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欢迎,客观上冲击了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基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应对多元化价值冲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需要,高校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正能量。其中,关键是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理顺“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关系,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与模式。

一是“思政课”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的关系。高校开设“思政课”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思政课”又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它不断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任何思想、理论及其教学活动,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方法,才能真正被受教育者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思想武器。为此,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必须将其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坚持以科学性原则为指导、落实其党性要求,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视野,通过深入研究网络教育环境,把握教育对象的话语方式、习惯和接受心理,融合生活化、日常性的教育形式,春风化雨,寓教于乐,积极开展隐性教育。

二是“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众所周知,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对话机制是否顺畅,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能否为受教育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模式的选择。传统“思政课”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这是一种“单一中心”的、“点到面”单向传播的方式,其中,教师处于支配性的地位,他们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选择授课内容,往往易于忽视教育环境的变迁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接受习惯等,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正如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4]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平台,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机制要求改变单向传播的模式,网络传播的对等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有助于教师进行“点到点”的对等传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民主、宽松和开放的教学氛围,努力推行个性化教育。

三是“思政课”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关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新形势下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既要致力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更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教学领域,使“思政课”走出教室,贴近生活,面向社会。在当今时代,新媒体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和教学资源,而且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它深刻地重塑着教育者、教育对象乃至教育环境。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正视教育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的变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把握虚拟环境的传播机制,处理好网络虚拟和网络现实的关系。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应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紧密结合,发挥新兴媒体形式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互动性强,以及快速便捷和超时空性等优势,不断完善开放式教育,构筑全方位、广覆盖和重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概言之,高校“思政课”以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服役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进入信息化时代,意识形态媒介化、网络化趋势日渐显明,传播媒介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更加显著,必须注意开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发挥新媒体形式的优势,将教学领域拓展到虚拟世界,推进“思政课”网络教学,不断完善个性化、开放式的隐性教育模式,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正确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一般而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可以双向互动联接成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者的设计、组织和指导。教育者依据时代发展要求设定教育内容,通过协助、评价和激励受教育者控制教学进程,塑造出适应社会需要的教育对象。纵观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者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而且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可以说,能否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深化“思政课”改革,提升教学实效的基础工程。

增强责任意识,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力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承载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意识形态教化功能,同样也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被誉为灵魂的工程师,兼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职责。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和广博的学识,才真正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教育工作的灵魂所在,强化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教师在用心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提升自身素质,通过言传身教的示范效应,发挥真理的力量和教师的人格魅力。

认清发展形势,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革命深刻地改变着媒体生态,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它冲击了传统的以“思政课”教师为主导、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的“灌输式”教学,挑战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教育资源和手段,使“思政课”教学更加便捷、高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营造出一种交互式、个性化的虚拟环境。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对等性以及开放性特点,打破了教学活动的时空界限,也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身份界限变得模糊化,人人都是潜在的信息源,无视参与者的兴趣、需要以及教育环境,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当前,“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分运用网络信息传播的新技术、新手段,创设虚拟教学情境,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培养大学生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和形势发展及时代挑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预测能力和应对能力[5]。

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高校“思政课”体系的4门课程相互贯通又各有侧重,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与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学科紧密关联,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点。可见,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除了应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具有教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又要具有本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还要有治学方面的知识及满足求知兴趣的知识[6]。其中,关键是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亟需借助科研及时把握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前沿,教学需科研支撑,科研要融入教学。教师要树立比较视野、历史眼界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优化知识结构,通过长期积累练就深厚的专业功底,同时不断扩大知识面。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越高,就越能正确认知和把握教育要求,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解释力、感染力以及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政课”教学,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势必对教师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认清自身肩负的职责,正确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保证教育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既要尽心尽职地传授理论知识,确保上好每一节“思政课”,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认同感,更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力争成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时代典范。

三、积极应对网络化的冲击,有效管理互联网虚拟空间

现代互联网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浪潮,推动了意识形态的媒介化、网络化,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网络新媒体的冲击,高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拓展“思政课”教学领域,开掘网络虚拟社区在知识传播、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等方面的功能,发挥其联系师生、凝聚学生的纽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主动深入虚拟社区,及时总结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成为社区的意见领袖,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网络虚拟社区是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访问者,借助互联网通讯技术,进行平等交流、迅捷传递与交换信息的虚拟场所。它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迅捷便利和灵活多样等特性,更重要的是,虚拟社区的对等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特点适应了大学生的时代化、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网络虚拟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传统“思政课”教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角色、地位并不对等;对于互联网舆论平台,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消解着现实社会的差距,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界限变得模糊化,访问者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制造者[7],他们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且网络虚拟社区的交流氛围更为宽松,主题相对更加开放,讨论不受时空限制,在这种开放式、交互性平台上,学生可以享有更大的自我空间,更能彰显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特质。

置身于网络虚拟社区,“思政课”教师要变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积极推行隐性教育,创新话语表达方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灌输论”无疑是正确的,也确实没有过时,但就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言,“灌输式”教学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培养具有时代性、个性化特质的人才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片面强调灌输往往会激起青年学生的逆反情绪,容易遭致他们的排斥和反感,反而可能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隐性教育,设法将教学内容融合在生活实例之中,通过互联网舆论平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价值、道德、情感等产生积极影响。为此,还要深入研究网络教育环境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群体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和接受心理,利用话语转化机制创新、融合和使用生活化、日常性的大众话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表达方式。

互联网舆论平台创设了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交流空间,可以为访问者提供了更加快捷、便利的信息服务,而且有助于师生之间敞开心扉进行平等对话,展现出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但是,这些网络虚拟交流平台都是双刃剑,个人通过网络有了更广阔的信息渠道,但信息也间接绑架了每一个网络个体[8]。新媒体过于商业化、娱乐化的取向,使有些学生对互联网产生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路径依赖;新媒体革命推动信息海量化与即时性传播,也引起信息资源急遽泛化、失真化,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的或虚假的信息,加上青年学生自身对信息的筛选、辨别和判断能力有限,网络也可能成为人际交往的隔离网、谣言传播的集散地和推进器。

因而,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伦理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增强其道德责任感,完善社会主义信用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健全网络教育的各项制度,立足于建立深入开展网络教学的长效机制,重点是完善网络实名制和相关考核、惩处机制。首先是做好网络身份证VIEID(Virtual Identity Electronic Identification)的管理。网络身份证是一段含有标识持有者身份信息并经过认证中心审核签发的电子数据,用以识别在网络通讯中访问者的资格和身份。利用VIEID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帮助和督促他们识别、抵制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有效地发挥新媒体形式的积极作用,维护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另外,还要健全相关考核、惩处机制。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布置学习任务,由学生分组在线讨论完成,再将作业制作成PPT、录音或VCR视频,上传到网络空间供成员共享,教师进行点评、评价并纳入社会实践考核。只有不断地完善各项教育制度,网络教学阵地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功能优势,彰显出新媒体的凝聚力和高效性。

四、不断拓展教学领域,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正能量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但是受制于高等院校扩招、合并后日益紧缺的教学资源,当前课堂教学多为大班制授课,一个教学班可能由若干行政班乃至多个专业组成,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主性不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要考虑到课时、进度等因素,往往以自己讲授为主,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减少,班级整体学习氛围不够浓厚,课堂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而且高校对于实践环节的管理缺位,实践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社会实践活动容易流于形式。当前“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不容忽视。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要注意拓展“思政课”教学的新领域,重视运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发挥新媒体的正能量。从图1可以看出,新媒体展现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和形式多样等多方面的优势,从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社交群组到个人空间、博客和微博等,这些融合了互联网时代最新技术成果的新兴媒体形式,符合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而且更容易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塑造出富有责任感和时代性的主体人格。新媒体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手段和教学素材,而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教学领域,推动高等教育贴近社会,面向时代。

图1 新媒体的外延[9]

现代互联网技术已经发展到以用户分享、信息聚合、虚拟社群和开放性平台为特征的web2.0时代。面对新一轮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高等院校正顺势而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夯实网络教学阵地,形成比较完备的互联网平台,基本实现校内主教学区、学生宿舍全部联网。但是,目前在网络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包括校园网络不稳定,上网速度慢,网络端口少,无线终端上网难等。为此,高校不仅要做好已有网络通讯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工作,而且还应努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开辟新的互联网阵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当前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已逐步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其中大学生群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1]。那么,可以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区域性高校群与当地通讯服务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打造更具实用性、个性化和更高性价比的便携式网络终端设备,为广大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营造更加安全、便捷、良好的网络环境。

当前还要加强教学软环境建设,重点是提高以校园网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认同度和影响力。据笔者调查,尽管高校都设有这类专题网站,但目前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表现在有些网站内容雷同,形式单调乏味,页面更新不及时,网站的访问量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日常维护和管理制度缺位。加强“思政课”专题网站建设,应落实经费、技术和人才支持政策,拨付专项建设经费,配备好必要的人力,特别是明确岗位职责,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此外,还要注意用好校内论坛、人人网、班级QQ群等网络平台,鼓励教师开设博客或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日志,博客以其人性化、生活化的风格颇受青年学生欢迎,借助博客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消除心理隔阂,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而与博客相比,微博传播形式更加灵活,操作便捷、阅读方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更好地适应了大学生群体的接受习惯,必将成为网络教学的重要阵地。

总之,在利用日益多样化的新媒体形式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师的职责,注意多从正面引导学生,避免片面化、情绪化的倾向。而且深入虚拟空间开展“思政课”教学,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具体实际结合,面向时代,贴近生活,如发布同步教学资料,联系现实发起话题讨论,并及时回应学生的问题或质疑,深入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这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又推动教学平台延伸至现实生活之中,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生活气息[10],确立起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话语主导权。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7-17(4).

[2]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We Media:How Audience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R].The Media Center,July,2003:7.

[3]Dan Gillmor.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M].California:O’Reilly Media,Inc.,2004.

[4](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5]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秦 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基本途径[J].高校理论战线,2006(8):36-41.

[7]王 宏.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12(3):37-39.

[8](俄)库金,尤舒克.反对互联网黑色公关,转引自网络黑色公关潮搅乱虚拟世界[N].环球时报,2011-01-17(8).

[9]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10]孙忠良.利用人人网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4):125-127.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教师如何说课
思政课“需求侧”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