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就是还权于民

2013-09-06朱学勤

中国新闻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子弟农民工人口

关于权利平等,先从我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说起。

上世纪50年代读小学,一女教师偶然听说父亲的名字,即询问父亲的近况。回家后问父亲,他终于想起:“她是我读小学的同桌,校董的女儿!”

父亲不是出身世家,而是底层移民子弟。那时尚未有社会屏蔽,谁也没有剥夺他进入这座城市的小学受教育的“权利”,他是与校董的女儿坐在同一张桌子上。他此后的经历也说明,通过“文化翻身”,可以完成从移民子弟融入上海文明社会的过程。到上世纪80年代,我突然发现这一故事已无法复制。新时期进入上海打工的两代家乡民工,都被同一道户籍门坎绊住,被隔离在都市生活之外。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纳税十年、二十年,农民工的子弟还是农民工,“同桌的你”不再属于校董的女儿与农民工的儿子。

上世纪90年代,我在广州受聘为一家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名誉校长,这也是我到目前为止接受的唯一一个社会职衔。那一天,我提议与这个学校的“校董”一起打开校门,让等在门外多时的孩子提前入校。门开处,几百个孩子欢蹦乱跳涌进校园,寂静的校园刹那间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很有“成就感”。下午与教师座谈,他们的发言使我一下子冷静下来:即使这些孩子上了学,是否能及时融入社会还是问题,升学、就业、婚姻,每一道坎都有他们迈不过去的障碍。

又过十年,为我装修房子的一位农民工,转移到另一小区接着给别人装修。一天深夜,他打来电话,请我无论如何帮忙,把车子开出来一趟,送他进小区。原来他夜半返回,门卫见他衣衫脏旧,死活不让进。情急中,他想起我这里有车,请求帮忙。车到后,他示意我停远一点,以免门卫发现破绽;上车后坐到后座,翘起二郎腿拿起报纸作首长状,享受了门卫行注目礼放行的待遇。

在这个“闷声大发财”的新时期,中国这桌现代化跨世纪大餐,坐上去享受的人背影憧憧,这桌大餐买单者,不是那些坐着的,恰是那个站着的——农民。如果农民是牛,我们从这头牛身上剥下过两张皮,目前在剥第三张皮。陈毅谈国共决战,江山何来,曾诗性大发:“淮海战役是五百万民工用小车推出来的!”姑不论其他,即此而言,将军承认了第一张皮。江山到手,进城大搞工业化,原始积累来自何方?梁漱溟曾为此上书,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自“内卷式殖民地”——农业、农村和农民,这是第二张皮。上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国有企业全面瘫痪,两亿农民与几乎等额的外资、港资、台资相遇,终于攀上GDP世界第二的高峰,是土地财政以及亿万农民进城打工苦干出来的——这就是目前剥的第三张皮。在此长达六十年的历程里,农民的政治权利是如何进步的呢?

上世纪90年代末三农危机凸显,南方周末记者来访,我先请他做一个简单算术题,八分之一大,还是五分之三大?他说是五分之三大。我说,那你就找到了三农危机的根源。什么是五分之三?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南方北方吵得一塌糊涂,最后达成妥协:南方黑奴计入各州选举人口,每一个男性成年奴隶计为五分之三人。什么是八分之一,1954年选举法规定:城乡人口选举人大代表的比例是八比一,即农民的选举权是城市居民的八分之一。

此后的农民政治权利即以此为起点,缓慢进步:1979年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突破八比一,进入到四比一、五比一,其他地区还是八比一;1982年選举法修订,允许农村地区镇级建制及大企业职工进入到四比一;1995年再次修订,全国统一为四比一;最后是2010年,这一比例进步终于实现为一比一。

数据上的进步,来之不易。但究其实际,如何真正代表农民的权利、如何真正当好代表,还是值得检讨。

中国已经成为人口流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春节,铁路、公路等运输部门将高达三亿流量的旅客输送回家,几乎是把西欧的全部人口来回搬动两次。我因此而同情年年挨骂的铁道部。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人口堰塞湖最多最有效的社会,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堰塞湖,将亿万人口分割阻遏在这一岸或那一岸。我们之所以庆幸还能安享城市文明,还能嘲笑印度的种姓制残余及其城市肮脏杂乱,是依靠维稳,再加更多倍数的城管人员。

我们承认改革的进步,但仅有经济改革是不够的,还要有政治体制改革;有政治体制改革也不够,还要有社会改革。社会改革不是覆盖性社会治理或恩赐性还利于民。改革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经济、政治、社会改革,所有改革的本质含义归其一,是还权于民。

朱学勤

(作者系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

猜你喜欢

子弟农民工人口
Class Action
新荷初绽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围炉夜话(十五)
高干子弟与煤老板的谈话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