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2013-09-05查华超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蚌埠芜湖陷阱

张 磊,查华超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蚌埠,233060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问题研究

张 磊,查华超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蚌埠,233060

对合芜蚌创新区内政治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五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创新区发展环境仍存在一些问题:创新区对政策依赖程度过大,区域自主发展动力不足;区内无显著自然资源优势,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度高,可持续发展动力匮乏;创新性潜力开始不断展现,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理论解决方案:一是转变GDP至上的经济发展理念,改善地区人居生活环境;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完善传统产业;三是扩大企业创新内容,构建创新型企业组织。

自主创新区;PEEST分析法;发展陷阱

2008年10月,安徽省政府提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议,于 2011年获国务院批准,自此,安徽省开始打造以合肥、芜湖、蚌埠三地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大格局。创新试验区从2008年筹备建设至今,已历经4年多时间,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笔者运用 PEEST分析法,从政治、自然、经济、社会与技术环境五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创新区发展环境陷阱问题尚存,因而,如何让合芜蚌地区跳过“发展环境陷阱”,成为创新区未来经济增长关注的重点。

1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PEEST分析

通过对合芜蚌创新区经济发展情况初步调查,笔者发现影响该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因素有:政治环境、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社会和技术环境五个方面,它们英文单词首字母刚好构成PEEST形式,故而在传统分析法 PEST基础上[1],加入字母“E”构成PEEST分析法,并将其作为本文分析工具。

1.1 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自 2008年初创至2011年获国家支持,在政治方面,不仅获得安徽省发展政策扶持,更获得国务院政策支持,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与此同时,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合肥和芜湖两地成为两个重点发展城市、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极。蚌埠市则被安徽省立为皖北地区 (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中心城市。一系列的政策性支持、强有力的财政帮扶,给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带来勃勃生机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1.2 自然环境(Environmental)

由安徽地图看出,合肥位于安徽省中部,芜湖市在南部,而蚌埠市则在北部,它们分别为安徽中、南、北部的地理中心。其中,合肥市为安徽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金融和商贸中心。合肥市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交通运输环境便利,尤其是刚建成通航的新桥机场,给合肥地区带来更强的地理区位优势;芜湖市位于安徽南部,滨临南京、背靠长江,处于重要的经济地理位置。境内山石资源丰富,有海螺水泥厂入驻。方特、马仁奇峰等旅游景点,给芜湖旅游业带来了生机。公路、铁路以及长江水路运输,为芜湖腾飞插上了翅膀;蚌埠市地处淮河中游,面向长三角、背靠中原大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华东运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好的交通地理优势。境内有龙子湖风景区、高铁分站,在安徽省内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

1.3 经济环境(Economic)

创新区从成立以来,经济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果。选取合肥、芜湖、蚌埠三市2008年和2012年政府公布的 GDP数据、GDP年均增长率、人均GDP、固定资产投资及三次产业比进行纵向比较,可直观地得出创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表1反映了创新区 GDP总量及人均 GDP,2012年数据比 2008年数据有大幅的提升,创新区经济发展增速超过同地区的其他城市,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

表1 合肥、芜湖、蚌埠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此外,还可考察创新区主要产业及其发展状况,笔者引用 2012年相关资料,作如下分析(表 2)。

表2 2012年合肥、芜湖、蚌埠地区主要产业发展状况比较

从表 2可看出,创新区内支柱型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地区间产业有一定的划分和定位,合肥、芜湖地区前三名产业总产值均超过 100亿元人民币,支柱型产业龙头作用凸显。

1.4 社会环境(Social)

创新区社会环境可从从业人口和地区消费力两方面考察,其中,就从业人口方面,2012年合肥、芜湖和蚌埠分别为 484.9万、195.9万和 232万人,占地区常住人口比重分别为 64%、54.8%和 72.9%(2012年末三地区常住人口分别为757.2万人、357.8万人和 318.30万人)[2]。 2012年,创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 293.62亿元、490.20亿元和 371.51亿元,占地区 GDP比重分别为 31.3%、26.2%和41.7%[3]。通过数据比较可看出,从业和居民消费方面,蚌埠地区略占优,区域内总体社会环境良好,但居民消费力略为偏低。

1.5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自创新区成立以来,区域内企业创新速度和创新项目数量均有大幅度提升。截至 2012年,合肥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615家,各类实验室、科研中心数十家,新增授权专利9 639件,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 160项,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4];芜湖有高新技术企业 34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454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9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6个,新增专利授权10 408件;2012年,蚌埠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28家,创新型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28家,有省级以上研究中心34家,其中国家级2家,全年新增专利授权 3 163件。

2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环境陷阱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学者研究表明,人均GDP在 1 000美元之下时,发展会遇到“贫穷陷阱”[5]。拉美者认为,一国经济在历经较快发展后却停滞不前,会坠入“中等收入陷阱”,一般是在人均GDP突破 1 000美元后发生。而我国学者刘长明教授认为存在十大发展陷阱[6],笔者较赞同其中的生态陷阱、科技陷阱、增长陷阱、消费陷阱和制度陷阱五方面。综合诸多观点,结合合芜蚌地区实际情况,由于其人均GDP均超过1 000美元,可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在生态、科技、增长、消费和制度五方面存在发展陷阱问题。运用 PEEST分析法,可以将创新区发展陷阱问题归纳为以下四方面。

2.1 创新区政策依赖程度过大,区域自主发展动力不足

创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国务院及安徽省给予的各项政策支持起到巨大地促进作用,尤其合肥、芜湖两地作为皖江城市带两大核心城市,更是得到政策照顾,并以短期免税、创业资金支持等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企业入驻,成为安徽省经济发展的重心;蚌埠市凭借安徽省政府行政强制设立为“皖北中心城市”,然而其经济综合实力在皖北却并非排名第一。由此可看出,创新区政策依赖性大,自主发展力量不足。由于一些政策的不可持续性,在某时间段内才有效,一旦过了有效作用期,人为盲目拉动经济增长,会带来更为严重的问题,出现发展不可持续、地区发展失衡加重、贫富差距扩大、产能过剩加剧等一系列后遗症。

2.2 创新区内无显著自然资源优势,其创新式发展之路有待优化

据调查资料显示,创新区总体资源相对贫乏,无显著的自然资源优势。虽然合芜蚌地区都有一定的旅游资源,但并无明显特色,不能带来丰厚的旅游经济利益。芜湖有一定的山石资源,然而其他特色资源依然匮乏。蚌埠市的自然资源更为贫乏,几乎没有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资源要素。创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走“征地—创新创业园—招商引资”之路,不利于充分利用地区自然环境;相反,大量地征地,损害了大量优质农田,污染了地区环境,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创新型企业入驻创新区,主要是被地区经济政策所吸引,一旦吸引力减弱,那么创新型企业发展乏力,可能会出现资金逃离,留下空壳企业和其他一系列问题而难以解决。

2.3 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度高,可持续发展动力匮乏

依据表 1数据,2008年合芜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 GDP比值分别为 1.104∶ 1、0.82∶ 1、 0.52∶ 1;2012年则分别为 0.961∶ 1、0.908∶ 1、0.98∶ 1。 从这一比值可以看出,创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较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却偏低。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力是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其中消费是最主要的动力,因而过分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取。在我国通胀压力巨大、人民币超发、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来临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政府后期投资乏力,一旦创新区投资力度减弱,发展动力就会减小,创新区可持续发展乏力问题呈现出来。

2.4 创新性潜力开始不断展现,创新型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据 2013年安徽省创新简报第一期资料[7],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较上年上升了6个名次,位居中部第 1位,是全国排名提升最快省份,也是创新潜力最大的省份之一。作为安徽省创新引擎的合芜蚌地区,创新潜力已开始展现。创新区内企业创新积极性高,从专利申请数量来看,对于创新重视和努力的程度加大。然而,从合芜蚌创新区排名前三的产业来看,创新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并未发展壮大,尤其是合肥和蚌埠的烟草产业,均在地区产业中排前三名,对于要加大禁烟力度的我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发展矛盾。创新区内,诸如以创新为主的动漫影视业、文化旅游业、新闻出版业等产业发展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 合芜蚌自主创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众所周知,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我国经济实现30余年高速增长,2012年GDP总量达 51.9万亿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小康社会。根据表1,合芜蚌地区人民基本生活已得到保障,物质生活也极大丰富。因而,当前仍以GDP增加为目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在合芜蚌地区是不可取的,改善地区人居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存质量、缩减收入分配差距,是创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3.1 转变 GDP至上的经济发展理念,改善地区人居生活环境

最近10年来,以GDP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愈来愈严重的经济问题,因而,当下仍以 GDP增长为重心的经济发展理念不再适应历史发展要求。应转变GDP至上的经济发展理念,将追求经济发展的“量”转移到追求经济发展的“质”上来,将改善合芜蚌地区人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作为创新区发展重心,将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逐步过渡到居民消费上来,慢慢减弱对投资的依赖,实现创新区经济向内生增长模式转变。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升级完善传统产业

合芜蚌经济创新区成立的目的之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强大,逐渐完成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求做精、做强、做大传统型产业,提升地区经济创新力,实现区域经济腾飞。通过对创新区投资与 GDP比值进行分析,发现创新区的发展过于依赖投资,尤其是地理区位优势明显的合肥、芜湖两地,政策支持力度更大,财政支撑额度更多,经济发展才更为迅猛。这样的发展方式,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不可持续。逐步实现“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向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转变”[8],通过对公平收入的追求,增强居民消费力,以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是创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

3.3 扩大企业创新内容,构建创新型企业组织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 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提出创新概念,随后,理论界不断研究创新,并不断肯定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涵盖面很广,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艺术创新、企业创新等,而企业创新又分为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企业管理创新等。创新区内创新型企业数目众多,创新实力良莠不齐,要在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营销、文化和管理上的创新力度,构建创新型企业组织,从深层次角度加大企业创新的软实力,完善利于创新的良好企业环境。

[1]吴文君,井石滚.基于 PEST模型的中国钼业宏观环境分析 [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16

[2]合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3-06-10].http://www.hefei.gov.cn/n1070/n304559/n310921/n315572/27940062.html

[3]芜湖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3-06-10].http://www.fdc001.cn/portal/2013/0418/8467.shtml

[4]蚌埠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2013-06-10].http://my12340.com/article.aspx?ID=2560

[5]中国可跨越发展陷阱 [EB/OL].[2013-06-09].http://hkstock.cnfol.com/110309/132,2113,9460125,00.shtml

[6]刘长明.发展的陷阱 [EB/OL].[2013-06-09].http://www.doc88.com/p-865119399495.html

[7]2013年安徽省创新办简报第 1期 [EB/OL].[2013-01-06].http://www.ahcxb.gov.cn/zlzx/gzjb/webinfo/2013/01/1357060712500655.htm

[8]郭熙保.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 [J].当代财经,2011(3):25-40

F127;F205

A

1673-2006(2013)10-0018-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3.10.005

2013-07-22

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合芜蚌自主创新背景下蚌埠市主导产业选择”(2012SQRW233)。

张磊(1982-),女 ,黑龙江大庆人,硕士 ,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book=21,ebook=317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蚌埠芜湖陷阱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陷阱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
陷阱2
陷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