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豆腐产量和质量的新生产工艺

2013-08-29林宇燕詹松坤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豆腐工艺提高

林宇燕 詹松坤

【摘 要】豆腐是中国的传统豆制品。本文主要利用刚发出芽勾的大豆可大大降低大豆中植酸含量,有利于钙、锌、维生素C等营养因子吸收这一因素,选择较为优化的加工工艺生产豆腐,该工艺可保持豆腐营养价值,提高豆腐出品率与感官质量。

【关键词】提高;豆腐;产量;质量;工艺

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营养价值极高,深受消费者欢迎。豆腐加工者为了多出豆腐,往往采用各种方法甚至掺假的手段,虽然产量提高了,但是降低了质量,影响风味和口味。下面介绍的这种豆腐生产工艺,既可提高豆腐的产量,又可提高豆腐品质,为工业化的豆腐生产提供参考。

一、原料和设备

(一)原料

大豆:市售东北大豆。

凝固剂:D-葡萄糖酸-δ-内酯(GDL),硫酸钙、盐卤(氯化镁)

复合消泡剂:成分为聚二甲基硅氧烷、吐温、轻质碳酸钙

(二)生产设备

浆渣分离磨浆机:为BJYF-DLMJ型,北京意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

煮浆桶:不锈钢材质,规格为[直径80cm,高120cm]。

二、工艺流程

大豆原料→预处理(选豆、浸泡、清洗去杂)→制浆(磨浆、浆渣分离、煮浆、滤浆)→点浆→凝固→成型→压制→切块→成品

三、操作要点

(一)预处理

1、选料与除杂。选用豆脐(或称豆眉)色浅、含油量低、颗粒饱满、表面无皱而有光泽的大豆,除去虫蛀、霉变、异色颗粒,尤其是未熟颗粒,防止浸泡后没有吸水膨胀而无法捣碎影响产品质量。

2、浸泡。这是本工艺与目前制作豆腐工艺不同的关键环节。为了防止酸败和浸泡不透,浸泡水温一以10℃~15℃为宜,浸泡用水量一般为原料的3倍。先用水泡豆2小时,这时大豆略微泡开,清洗大豆去除杂质与没有吸水膨胀的死粒。第一次洗豆后换水浸泡4小时,第二次洗豆,再换水浸泡约6小时以上,直至大豆芽胚刚刚冒出时为最佳时间点,去水沥干。泡豆期间应确保每3~4小时换一次水。

(二)磨浆

浸泡后的原料用磨浆机磨碎,用8倍于大豆重量的水分次循环磨浆,粗磨、细磨共3遍,所得豆浆用120目滤布进行过滤,豆浆要求达到细腻、无渣、均一状态。

(三)煮浆

采用水蒸气发生机加热,当豆浆加热至近90℃时,用热水将消泡剂化开,倒入豆浆中达到杀沫效果,防止豆浆的假沸。待豆浆煮沸后(近100℃)保持加热10min,将豆浆煮透,煮浆时应用勺扬浆,防止糊锅、溢锅。严禁向锅内加入凉水。

(四)滤浆

采用冷过滤和热过滤进行两次滤浆。大豆磨浆后进行第一次过滤,为冷过滤。煮浆后,进行第二次过滤,为热过滤。

(五)凝固

GDL不但广泛应用于内酯豆腐,而且可与盐类凝固剂配合,应用于北豆腐和南豆腐。

将凝固剂提前溶解,当过滤后的豆浆冷却至80℃~90℃,倒入豆浆缸中,轻轻搅拌均匀,再让豆腐脑蹲缸30min,使大豆蛋白与凝固剂充分结合,制出的豆腐组织细腻、保水性好,出率高。

四、工艺分析

(一)泡豆方法的选择

大豆营养价值之所以较高, 主要是因为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完善。但大豆同时还含有许多抗营养因子, 如植酸、嘌呤、胀气因子、脂肪氧化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等。他们的存在有碍营养素的吸收, 导致身体的不适和豆制食品感官上的缺陷,。植酸是一种很强的螯合剂, 在消化道中能结合二价和三价金属离子如钙、锌、镁、铜、锰、钴、铁等,形成不溶性螯合物, 不能被消化道吸收。因此, 饲粮中植酸盐含量过高时,可使钙、锌等元素的利用率大为降低, 特别是锌, 在小肠上部适宜pH 条件下, 易形成极难溶的植酸盐。高含量的植酸可使单胃动物对钙的吸收降低达35%,尤其是幼畜,植酸过多对钙吸收的抑制作用表现得更明显,可导致佝偻症。可见, 植酸盐不仅影响磷的利用, 还直接干扰着不少矿物质元素的利用。发芽是提高植物籽实中植酸酶活性的有效途径,植物种子中存在的植酸酶在干燥状态下没有活性, 只有当种子吸水后开始发芽时期,植酸酶才被激活并水解以植酸形式存在于种子中的磷化合物,释放出无机磷供作物生长,这可去除大豆中抑制矿物元素吸收的有害成分——植酸,同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维生素C 含量有明显提高【1】。

目前,大多数豆腐生产企业采取的泡豆方法是:夏天泡5~6小时,冬天泡7~8小时。而本文介绍的工艺选择在10℃~15℃泡豆,目的是让大豆在保鲜的状态下浸泡,直至大豆芽勾刚刚翘起,此时的大豆吸水充分,出浆率大约可达到一般泡豆方法的1.5倍,植酸大大降低,营养物质很好地被吸收。

(二)磨浆次数

如果大豆磨得过粗,大豆蛋白质不能充分溶出,必然出现豆渣中蛋白质含量过高的现象。如果豆渣中蛋白质的含量超过2.5~3%,说明磨得不细【2】。本工艺将豆渣投入重磨,分次循环磨浆,粗磨、细磨共3遍,基本可使豆渣中蛋白质含量降至2.5~3%以下。

(三)豆浆加热温度和时间的选择

本工艺使用的煮浆桶直径为直径80cm,高120cm,与一般的煮浆桶(直径50cm,高60cm)相比,容量大了近4倍。每次煮浆液面高度控制在40cm内,如此,当豆浆煮至90℃时液面仍不溢出,此时加入少量消泡剂消泡,豆浆煮沸后(近100℃)保持加热10min,避免假开现象,使豆浆加热充分。此工艺可使消泡剂的使用量减少一半,降低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四)过滤方法的选择

研究表明,热过滤对保持豆腐和豆腐营养价值、提高豆腐出品率和感官质量有重要的作用【3】。因此,本工艺采用冷过滤和热过滤相结合的二次过滤法过滤豆浆。

(五)凝固剂的选择

豆腐制作的凝固剂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盐类凝固剂(如石膏、盐卤等),另一类是酸类凝固剂(主要是GDL)。在传统制作豆腐过程中,主要采用单一凝固剂,单一凝固剂存在一定缺点。例如,用石膏做豆腐制品有一定残渣且带有苦涩味,缺乏大豆香味;用盐卤做出豆腐持水性差,且产品放置时间不长;GDL制作豆腐虽组织状态、凝胶强度较好,但口感清淡无味,带有酸味且豆腐偏软,不适宜煎炒。

复合凝固剂制成豆腐基本克服传统豆腐缺点,既保持内酯豆腐细腻爽滑质地,又增强豆腐硬度及口感,使豆腐风味更佳,提高豆腐质量【4】。此工艺中我们采取氯化镁、硫酸钙和GDL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复合凝固剂,其结合比例视所做的豆腐类型而定。

五、豆腐产量和质量的比较

(一)豆腐产量的比较

豆腐的出品率不仅是豆腐商业性的重要指标,对豆腐的商业性有着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大豆作为豆腐加工适应性的重要指标之一【5】。此工艺的豆腐产量约是一般豆腐制作法的1.5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豆腐感官比较

应用此工艺制作的豆腐,与目前常用工艺生产的豆腐相比,在组织状态、口感和断面结构上评价更高,组织状态具有块形完整、软硬适宜、质地细腻、有弹性、表面不粘的特征,口感细腻爽滑、弹性好、不粘牙、无酸味,断面整齐,表面光滑。

豆腐是我国最受欢迎的大豆产品之一,在目前世界性营养过剩时代,它以高蛋白、低脂肪继续受到青睐,大豆蛋白质被认为是人类所需的最理想的蛋白质,成为全世界已知推崇的营养佳品。近年来在豆腐商业化生产中,提高豆腐产量和经济价值,已成为关注焦点。将此工艺应用于实际豆腐生产中,可节约成本,带来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苗 颖,马莺,发芽方法去除大豆中植酸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10( 8) : 49~51

[2]杜厚三,提高豆腐出率和改善豆腐质量的四项措施[J] 粮油食品科技, 1986年04期

[3]卢义伯,潘超,祝义亮,豆腐生产中不同制浆工艺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07( 8) : 182~184

[4]田其英,华欲飞,豆腐生产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 2007( 9 ) : 7~8

[5]李辉尚, 李里特, 陈明海等,大豆蛋白质含量对北豆腐得率和品质的影响[ J]粮油食品科技, 2005 ( 3 ) : 16~ 18

猜你喜欢

豆腐工艺提高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让作文互评提高能力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豆腐睡莲
家常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