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建筑符号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013-08-21

山西建筑 2013年25期
关键词:坡道石刻符号学

郑 荣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3)

建筑在符号学的应用上可以通过下面的图表做出解释,建筑的外观、材料、结构、用途等,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出来,从而获得非建筑学的文化意义,形成一个类似语言符号系统的能指系统,其关系见图1。

图1 建筑与建筑符号的能指关系

几年前因公干得以参观游览了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整个建筑包括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内,符号学都在其中得以很好的运用,现在就以鹿野苑为实例对符号学在建筑中的应用进行本人的理解和阐述。

此馆筹建于2000年年初,属私立小型主题性博物馆;馆址位于古蜀文化起源之地的郫县境内,距成都市中区40余千米。博物馆占地15亩,主体建筑面积900 m2;建筑设计的手法渗透着符号学的显著特性。

首先以我参观之所见将博物馆整体及周边环境总体感受阐述一下:整个博物馆院落坐落在一片原野之中,入口非常低调,掩映在树丛中。通过相错的步道石板路如琴键散落通向幽之处,使参观者犹如散步般穿越树丛,做好心理铺垫,迂回的将参观者引入佳境,在看似随意或荒芜中体现用心。坡道缓缓升起,穿过茂密的枝叶伸展到半空中的入口。建筑以内凹的空间迎接引桥,营造一个虚实变化的空间。穿过引道长廊,河水静静从一侧淌过。环境与建筑相融相生,此间体验难以言表。自上而下的参观路线、内外浑然一体的墙面肌理的处理、天光的使用都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

外立面的肌理效果是通过混凝土的特有性质来实现的,内层砖墙既作为建筑的围护结构又充当了混凝土的模板,一气呵成。混凝土外墙上制造出的页岩砖的肌理效果,不但展现了混凝土的原始颜色透露出的自然,还通过页岩砖排列制造出一种韵律,更巧妙的是墙壁的纹理分割还掩盖了混凝土表面的瑕疵。建筑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利用页岩砖特有符号性表达出了建筑严肃、沉淀的视觉效果。在墙面的凹槽形成雨水下水道,流水青苔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幽怨清净的原野环境赋予博物馆灵魂。鹿野:按字面意思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中的意思是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因此,不用多说,参观者就会知道这个博物馆的主题所在。可见,符号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各界文化,要想诠释好一个建筑的特有性质,并能够独树一帜,设计师是必须要对建筑符号学灵活运用的,而这一能力需要设计师对各界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与研究,才能够使设计出的建筑富有深厚的底蕴。

此番感受之后仔细回味建筑所运用的设计手法,设计者还是颇费心思,整个建筑虽规模不大,仅900 m2,但设计的脉络清晰,运用点线面的结合,将整个建筑平衡的置于环境中。

点——平面基本构成要素,在建筑东侧上顶楼梯间体现了点要素。

线——引道以及俯瞰时的西墙面。

面——建筑主体。

首先来讲鹿野苑中点的构成:

点——上顶楼梯间。

1)视觉中心:为建筑提供了视觉中心。

2)制高点:为整个水平伸展的建筑提供了一个竖直的可以控制全局的制高点。

3)造型线:平面上的点,既具有楼梯间的功能空间,又平衡了整体建筑造型,与线性坡道相平衡,使得建筑造型稳定、均衡。

其次是线的构成意义:

1)围合限定建筑平面形状。

2)限定建筑空间形状。

3)引导交通,创造体验空间的线。

围合限定建筑平面形状。由各种线围合形成建筑平面。线性平面除具有围合空间的功能外,还具有引导视线、平衡平面构图的功能。

限定建筑空间形状。垂直线要素—上顶楼梯间和水平线要素—入口坡道,共同限定出了建筑的空间形态。

引导交通,创造体验空间的线。鹿野苑建筑的一大特色即是在一片茂林之中,通过一条狭长的坡道(见图2),将人们引入到建筑空间内部。这条线性的坡道,既是建筑造型的手段,也创造出体验性的空间。

图2 线性坡道

最后是立面的整合:

鹿野苑北立面富于变化,由四个相同的方形重复组合。

南立面由一系列有组合规律的线,通过不断重复就会强化我们对于这些线所确定的平面的感知。

接下来走入内部,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对于形式空间的架构形式:

狭窄的折线通道移步异境,并通过参观者所见直接传递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感受。

细部——壁龛采天光(见图3)。

图3 壁龛采天光

天光之巧妙运用是这个建筑灵气的体现。

细部——预制混凝土窗格(见图4)。

图4 预制混凝土窗格

细部——落水口(见图5)。

图5 落水口

在墙面的凹槽形成雨水下水道,流水青苔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在这个建筑中符号学的设计手法得以很好的运用:

“能指”:鹿野苑博物馆展厅布局采用中庭环绕方式,其外墙以模板浇筑成型并形成奇妙之木纹肌理,楼面则运用无梁结构,室内缝隙光、天光和壁面反射之巧妙运用,以及坡道入口处之抬高,由上而下之参观路线,都给人以一种进入石窟式的体验。原生态园艺,野石与树丛相映成趣,流水与芳草相得益彰。玻璃屋在阳光中折射出现代美感。

“所指”:博物馆旨在展示西南丝绸之路范围内佛教石刻艺术品收藏,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主体展厅:十方殿主要以展示西南丝绸之路范围内的佛教石刻造像艺术为主。目前收藏有自远古至明清时代的石刻艺术品1 000余件,时间自汉开始,贯穿两晋南北朝,风格样式丰富而多样化,基本上展现出一条佛教造像风格演变的清晰线路。建筑所对应的设计手法就是长长的引桥在此又赋予另一层含义,暗示着远古至明清的长久年代,但给出的路线又很简洁清晰。

博物馆的第二展场:三世殿,三世为佛家用语,指前世、今世和来世。此地空间高旷,佳境别于他处,所展示藏品仍以佛教石刻艺术为主,兼及其他石刻艺术,系对十方殿的进一步丰富和补充。建筑又与内庭相连,如同回归与世,给人以真实感。

珍极轩:收藏展示有数百件珍稀的古代陶瓷艺术品,在这里可以抚触遥远的历史,也可以拾掇古代之遗珠,而建筑预制混凝土窗格恰恰将遗珠捧之,透过玻璃赋予的光,可以怀想辉煌过去的光荣。

珈蓝殿:此处系一地处古河道旁的半地宫式建筑,在崇丽之中颇显谦恭之态。珈蓝本指佛教寺院或护法殿,因其位于祇园精舍右侧,故名珈蓝。潺潺清瀑自屋顶逶迤而下,一尊石刻佛站像端立水中,似有渡尽劫波之意。其中收藏展示有数百件明清以来传世的罕见唐卡艺术品,堪称是一座小型的藏文化宝库。

得一园:小天井、几口清代石水缸、几片老青砖、几枝斑竹、几尾游鱼构成了清新淡雅的中庭,轻灵风雅,得天地之清宁。此为参观之终点,这个建筑环境的设计将参观者带出石刻之路的历史历程回归到现实,也使游客可以稍作歇息,环境自然而然做到悠闲自得。

建筑是可以蕴涵深深的文化精髓的,建筑符号学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设计表现手法,这值得建筑师为之进行不断的学习研究与探索。然而建筑符号学的意义又受到各种限制,例如: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使用者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传统观念等,但是符号学可以进行组合运用的方式,设计者则必须要注意处理好符号和符号之间的制约关系,并能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符号之间的相同、相似、相反的关系,并能够通过符号的组合达到不同的效果。建筑师只有对以前的知识、方法不断地深入更新,才能够形成自己的设计表现方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使建筑具有它特有的风格。

[1] 刘家琨.中国·建筑·十年(2000—2010)[EB/OL].筑龙网.

[2]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查尔斯,詹克斯,G博罗德彭特.建筑符号学[A].象征、符号与建筑[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61-62.

[4] 王铭鸿.中国建筑空间与形式之符号意义[M].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6年.

猜你喜欢

坡道石刻符号学
西狭颂摩崖石刻
AMT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策略
平朔东露天矿工作帮移动坡道优化研究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基于倾角传感器的坡道角度识别研究
客车坡道起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