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利用高职院校资源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2013-08-15张朝华叶雪美

考试·教研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激励教育资源高职院校

张朝华 叶雪美

[摘要]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要建立社区教育课程资泺库。培训讲师团、学生社区服务工作站等配套项目,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也要搭建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沟通平台和完善学校师生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资源 激励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043-01

1.高职院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合理

1.1国际共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奥森提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所提出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进一步提出:“要想形成21世纪要求的学习,教育体制应不同于目前的模式,可能其最重要的方面将是社会更多地参与学校和学校更多地参与社会。”

1.2国家政策推动

我们国家相当重视发展社区教育。从1988年上海最早出现的以“社区教育”冠名的地区组织开始,到1999年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再到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教发[2001]33号)再次指出要继续“扩大社区教育实验工作”。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又指出,社区教育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提供全员、全程、全面的教育服务,努力满足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的需求”,要求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内60%-80%以上的教育资源都要向社区居民开放。

1.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在社区居民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的中心,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不能只着眼学生的素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通过在社区中开展品德教育、文化知识、劳动实践、科技等志愿性服务活动,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得到很大的提高。对于高职院校的老师,也是所在学校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4高职院校未来发展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始试办专科层次(2-3年)高职,主要为当地培养第一线实用人才。1998年,我国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从1984年的82所增加到432所,在校生117万人。1999年,高职高专院校得到空前更迅速的发展,许多中专学校也纷纷蜕变成为大专院校,到2009年,高职(专科)院校达到1207所,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2.高职院校可用于进行社区教育活动的教育资源

2.1学科、专业资源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性、职业性很强,所授知识实用性高,与社会联系紧密,而且其优势专业往往与学校所在地的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满足社区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职业人的教育需求,提升社区成员的职业技能。高职院校均设有基础部,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这部分的学科资源也可以很好的传递到社区中,促进社区的普法教育、社会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的开展。

2.2人力资源

高校人力资源包括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辅助人员四个部分,社会上其他行业相比,高校人力资源具有学历层次高、智力密集的特点。高职院校可以向社区教育活动输送人力资源。

2.3物力资源

学校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学校的土地、房产、教学科研设备、后勤管理设备等固定资产。高校的礼堂、课室、操场、图书馆、实训室等教育场地、教学设备均有较大规模和较好条件,但是在节假日、寒暑假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不妨把这部分物力资源逐步从有条件到无条件地向社区民众开放,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图书馆,不仅可以考虑向社区居民开放借阅权限,还可以在里面定期举办知识文化活动。当然,高职院校的物力资源也是由于财力资源转换来的,如实训室等设备相当贵重,使用不当很容易损毁。开放高职院校的物力资源前,应要明确社区与院校双方的责任关系,社区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一旦出现非正常的场地或设备损耗,须有妥善的处理办法。

3.如何使各种资源在社区教育活动发挥作用

3.1搭建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沟通平台

高职院校虽身处社区当中,但与社区管理中心是两个系统。在实际社区教育活动开展初期当中往往就存在着这种尴尬:老师个人想进社区调研,授课,学生想送戏、送服务进社区,但是却不知从哪里下手,联系哪方,如何取得社区方面的联系。这种双方的联系沟通,靠个人的熟人关系显然是不足的。因此,政府作为社区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在合作的初级阶段需要以文件或者活动等形式在高职院校和社区管理之间搭建对话的平台。

其次,为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高职院校与社区合作期间也要保持密切和坦诚的联系。如课程开发,文化活动的举办,高职院校必须事先做好调研,要清楚当地社区居民组成结构、地理特点等情况,抓住社区居民的最大需求,切不能“闭门造车”,并且事后做好评估反馈工作。

3.2建立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

(1)把社区教育纳入到科研课题内容及教学工作量。对于高职院校教师,平时的工作量相当大。对于专业老师来说,日常工作并不轻松,主要是教学与科研活动这两大块,如果想在科研和教学上有所成就,就要投入很多精力和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激励老师投入到社区教育的管理、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讲授,以及社区教育活动的筹划组织等工作来?

(2)把社区教育纳入到学生志愿服务系统。在高校里,社区教育活动通常是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就算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再高,组织能力再强,在学年的综合测评上往往也只能得到很小分值的社会实践加分。在唯考试分数至上的社会氛围之下,或迫于家长压力,或出于本身的功利心,不少学生会选择尽量不参加这类“作用”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宁愿省些精力来争取学习上好成绩。

猜你喜欢

激励教育资源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