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2013-08-15闫晓萍解翠杰刘亚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1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能力

□文/闫晓萍 解翠杰 刘亚苹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石家庄)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达到1,276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2011年全国普通高职院校招生数为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完善了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为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发挥了重要作用。鉴于它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在教学管理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寻求提升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奠定基础。

一、认清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伴随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带来的是生源质量的大幅度下滑。具体表现为学生素质普遍下降,文化基础薄弱,生活能力欠佳,心理素质下降。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部分学生认为经过中、高考竞争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紧迫感要求,认为不再需要或不愿意再奋力拼搏,缺乏危机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未从升学考试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对前途迷茫或悲观失望,自信心挫伤,学习动力不足。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素质参差不齐,造成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的难度增大。

高职高专在校生的出生年代决定了他们从小娇生惯养,生活条件优越,消费观念超前,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形成自私、孤僻的人格特征。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首次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因为不够自立,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较差,生活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时,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加上缺乏关心他人和集体的意识,在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上会遇到很多麻烦。因此,对刚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帮助非常必要。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一心憧憬向往的大学生活与真实的学校生活不一致时,高职院校学生开始怀疑自身能力,不能正视自己、家庭和社会,人生目标越来越不明确,加上自主择业导致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自我承受能力不足的学生甚至会辍学,间接地产生厌世的不良心态,影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前社会存在的人才评价机制决定了用人单位更侧重于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而且现在的大学生眼高手低,幻想轻松自在还能高收入的工作,自身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造成“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不足

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不只是简单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展知识的能力,不是简单授人于鱼,而是授之于渔。这样的教学,对原来基础不是很好的高职生来说,不是很适宜,同时对大多原来从事中等教育的教师或者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也是一下子难以做到的,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过渡过程。因此,短时间内,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方式会停留在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上。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各高等院校的高学历毕业生,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年龄优势,但是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缺乏,教学的内容比较书本化,教学的形式较为单一和呆板,再加上缺乏实践动手和下企业的锻炼经验,在教学上不能得心应手。另外,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培养机制,不能提供给年轻教师进企业实践的机会,加上培养时间和费用紧张,导致毕业生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不够,学生的实践技能欠缺,而实践动手能力又恰恰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优势,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造成学生就业难。

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机制有待改进

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教学的活动规定得较死板,教师教授内容、教学环节和程序,尤其是教案格式规范等等,也都只能按统一的规定来做,对教师管理的制度规定绝对化,就会表现出对人性的限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所有教师的工作都被各种规则、手册规定好了,他们的任务就是被动地接受、服从上级与制度守则的安排,这就势必要限制教师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挖掘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潜力。教师的精力被更多的分流在疲于应付教学检查和教学资料规范的事务中,而最重要的摄取前沿知识、掌握行业信息以及研究教学方法这些更有价值的工作不被重视和提倡,导致教学效果一般,缺乏应有的教学魅力和独创性。

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名存实亡,学生评教出发点各有不同,态度不够认真,结果欠缺真实客观;即使是教师自评和互评环节,出于人际关系和领导权威的影响,也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最终导致教学评价机制形同虚设,教学反馈结果失去应有的激励和监督作用。

四、实践教学工作的实效有待提升

历来高校实践性教学管理,特别是校外实习的组织管理都是让学校头疼的问题,因为高职院校学习的社会性、校外实习环境的复杂性、学生实习地的分散性等都给学校管理工作造成了很多麻烦,致使学校实践性教学管理效率低下,效果不显著。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三课堂”联动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第一课堂:除实验、实训外,还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论文、专业综合能力实践(含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各类培训、考证考级、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第三课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

尽管高职院校的教学计划上确实包含了这些实践教学内容,但是执行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只是简单的教学设备、计算机的陈列,学习这些设备和流程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或者一天的时间,实训室的利用价值并不高;课程设计或毕业论文形同虚设,只是对网络资源的粘贴复制,缺少学生自己的思想及观点,根本谈不上论文质量。与此同时,作为高职院校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顶岗实习、产学合作教育等实践活动,落实情况与设立初衷相差甚远。鉴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不及时。有的学生自律性较差,个人空间自由度大,经验不足,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与此同时,很多接纳学生实习的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不对口,起不到岗位主导式培养的目的。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学校的主要目标是给学生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目标不同导致双方在问题的认识上有差异,甚至产生矛盾和纠纷。比如像学生的实习补助费用,工作时长,学生生活安排等方面企业和学校经常出现分歧。如果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比如实习单位安全设施不健全,疏于对学生的管理都会影响正常的顶岗实习秩序,不仅会给实习单位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还可能给学校带来许多麻烦,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增加了校企合作的难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认清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从教育教学机制上不断摸索和改进,尽可能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而达到提升高职院校教学实效的目的。

[1] 于君.“90后”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与教育对策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1.9.

[2] 王秀慧,薛力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3] 牟超美,迟志敏,郝元萍.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现状分析及培养对策[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