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文学》课程建设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价值和意义

2013-08-15胡书义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比较文学汉语言母语

郭 伟,胡书义

(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 黄冈438000)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于1998年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对于偏重理论方法研讨的比较文学学科方向来说,新整合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事实上加强了两大研究系统间的联系。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为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世界文学”参照系,丰富的文学储备,对异质文化、文学的广泛了解,无疑会推动平行研究、影响研究的健康发展。比较文学课程则为外国文学研究者开启了方法之门,跨文化的学术观照、比较思维的运用有助于他们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文学”,并在总体文学视野内,正确、深刻地理解国别文学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丰富意义。两大课程与研究系统的联姻不仅相互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还带动了两大学科方向间的学术生长。

然而,部分地方高校事实上的课程布局已悄然间将学科整合理论上的优势消解为乌有。在“一个学科生长点,一门核心课程”的惯常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在专业课程学时压缩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比较文学》逐渐从原本与《外国文学》平分秋色的核心课程沦为学科课程群中带有辅助性质的选修课程,甚至日益陷入可有可无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严重悖离了全球化语境下重“对话”的学术发展趋势。为促进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平衡、健康发展,本文试图进一步阐释《比较文学》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一、“世界文学”背景下的《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体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发展的前瞻性与整体性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高校传统的人文专业,主要以母语为学习、研究的对象,一般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基本层面,这里的“文学”不仅包括用母语著作,涵盖古典、现当代所有的文学作品,还应包括用母语译介、跨民族、跨文化圈的域外文学整体。译语文学与本国文学一样,不仅丰富了母语学习、研究的文学素材,而且,借助层出不穷的文艺理论的阐释,还以异质文化、异质思维的角度反衬了母语的文学表现力,揭示了母语与日俱进的领受、融化能力。纯粹“语言”层面的学习与研究亦复如是,只有在一系列多元共时的异质语言系统参照下,在语言学前沿理论的指导下,对母语的理解、学习与研究才能有重大突破性进展。换句话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停留在在象牙塔里从事“孤芳自赏”的教学与研究,必须拥有一个富有前瞻性、能有效运用比较思维,创造母语语言文学与世界对接格局的全球背景。《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与其相应的课程建设契合了中国语言文学学习研究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只有在此前提下,《比较文学》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才可能得到一个真实的重估。如果把“文学”比作从多元文化窗口所展望的一幕幕风景,那么,《比较文学》则为开启古今中外的文学之窗、深刻地契入文学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方法。

作为一个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应遵循整体培养,“整体教育”的方针。所谓的“整体培养”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指学生素质培养的全面性,二则指课程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的整体统一。相比其他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虽以“语言文学”为主要学习研究对象,但究其本质,它在人文精神传承上确具有通才培养的道义责任,熟习文学、兼通中外文史乃是当行本色。而文学的对话交流又犹如两镜相对,彼此可以映出无限深度。从这一意义上讲,《比较文学》课程无疑为“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开放、多元的对话平台。比较文学范畴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研究足以启迪学生在比较思维指导下对现存知识结构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对那些分布广泛的世界文学案例进行开放式的有机反刍。中国当代文坛的真正繁荣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当然也离不开这种反刍,有了比较文学的这种积极能动的“反刍”,世界文化与文学的彩珠才有可能编织成既有民族气派又不失现代气息和异域风味的色彩斑斓的中国珠链。

从教育本质角度看,教育理应是培养“完整的人”。所有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身、心、灵的健康、和谐、统一。文学是人学,是广阔而多样的生命形态的形象汇展,是人生无限可能性在虚拟世界中的实现。阅读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认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普遍人性规律,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地带特殊的心理、思维与社群交往模式,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培养对多元文化价值必要的“了解之同情”,人们才能真正放下文化沙文主义、地方主义和民族自卑情结,树立平等一如的世界情怀,突破一时一地之局限,最终实现“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大同理想。

二、《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对话平台和拓展空间的无限可能 相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其他传统学科而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具有跨文化、跨民族、面向未来的特点。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比较文学》课程的开放性是最强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可视为这门课程的前期准备而为其所用。这门课程的设置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术交流的平台。作为一门方法论课程,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原分支学科,“比较文学”适于与其他任何学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诸如“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等,“比较文学”的开放视野、对话意识,囊括主题学、题材学、形象学、渊源学等多重研究领域的宏阔而周到的研究视角,为其他学科的研究带来了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从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来看,许多卓有成就的学者本身擅长、从事的是比较文学之外的其他专业,博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促使他们大胆引进西方的哲学、美学观念来研究本国文史诸学,传统的治学门径为之一变,于是乎,他们在为文史诸学研究另辟蹊径的同时,无形中也开辟了“比较文学”这门新学得以茁壮成长的巨大学术空间。陈寅恪专治史学,兼及语言、宗教、文学等多种学科,他特别擅长佛教对中国文学影响关系的研究,《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与《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两篇可谓代表。王国维擅长甲骨金石之学,兼治语言文字、哲学、文学诸学,他的《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屈子文学之精神》充分吸收了尼采、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美学思想,亦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结晶。钱钟书作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中的杰出代表,其巨著《管锥编》被视为比较文学的经典之作。前辈学人完美的治学经历充分揭示了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对人文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整体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方法论价值和启示作用。

“比较文学”课程的开放性及其对其他学科的摄取,较好地说明这门课程的学科间性特征,凡学有专长、有比较文学研究实绩者,无论其是否专攻外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均可挟自身学术经验开设此课。当前《比较文学》课程之所以多与外国文学教学相关,一则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作为新型学科,学科内两大方向之间的联系较他者为密切,再则是以中国人身份讲授“外国文学”课程,一般要求主讲者能深刻理解总体文学理论和全球化语境,对中西哲学、美学、文学诸学素有思考。较之其他学科,这些人的“比较文学”素养更丰富,更具研究方便而已。不过,主攻“现当代文学”或“中国古典文学”等其他学科,兼攻比较文学方向者,当前学界也不乏其人。例如,北京大学的陈思和教授主攻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大学的张伯伟教授主攻中国古典诗学,但他们在比较文学理论建构与实际研究领域,均在发挥自身学术优势同时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在中国大陆,“比较文学”一般设于中国语言文学系或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在台湾,比较文学专业则多设于外国语学院,如辅仁大学等。比较文学学科、课程设置隶属的灵活性与其学术资源的跨学科特点一样,为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对话平台和拓展空间的无限可能。

综上所述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构想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构想,“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成熟、完整的专业,除了应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应在学科间设置相应的桥梁课程、衔接课程和方法论课程,为学术对话提供广阔的平台,为各门学科在全球语境中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方法论支持。“比较文学”便是此类课程之一。

猜你喜欢

比较文学汉语言母语
母语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母语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法国和美国比较文学理论研究与发展探析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变异学——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学阶段的比较文学:主持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