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生活”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13-08-15尹晨祖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维基心理健康

尹晨祖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10多年来我国高校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从课程开展的实际角度看,其受重视程度越来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却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表现在教育措施选择的失当,教育理念的滞后以及价值取向的偏差等。万书玉调查发现,大学生最满意或者最不满意的课程均是近些年来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寻根究底,这是由于心理健康课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脱节,造成了知行不合一,学生不能把心理健康课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智慧。对此,柳友荣等人提出“回归生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笔者也认为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不仅能更好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开发潜能的目标,也能够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启发大学生的人性智慧,使他们能够在生活世界中更好的生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如何落实这个理念非常关键。

一、以生活智慧的启发构建教育内容

心理学课程有着自身独特的内容展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应该从知识普及和宣传的角度入手,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进而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学习的效率,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并且根据实例进行及时沟通和解决,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的实际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是体现在成绩的考核,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实际操作的效能。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却出现相应的问题,虽然现在高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内容雷同性非常大,其特点是“面面俱到”,但是“点到为止”。正是因为上述的特点,使得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差强人意,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很多学生渴望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是未能满足,其二是课本过于枯燥,脱离实际,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非常的不适应。其问题产生的根源不仅仅是体现相关课程的发展未完善,而是很多本质的内涵没有体现出来。

根据“回归生活”理念,教育是为了培养出能够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即会做事、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呈现动态变化的趋势,唯有具有生活智慧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生活智慧指的是爱心、责任心、宽恕、乐观、幸福、感恩、宽恕等人性的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借由大学生关心的情绪控制、恋爱迷茫、学业以及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和衡量等现实问题的解决,学习心理调适的方法,然后回归到生活,训练如何调伏变动不安的心,找到属于自身的心理资本。透过这一系列的心路历程训练,人性本身的良知、良性、良能、良心得以挖掘,生活智慧得到开发。

根据上述分析,进行规划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划分为6大主题以及采用“1+3”模式进行教学。这其中的“1”为必修的基础课程,“3”为三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基础课程重点培育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这些基础知识,方向选修课根据不同年级现实的心理困惑,进行有针对的选修课程教授。大一是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则是学习、人际情感、人格发展问题,大四则是就业择业问题。必修课训练的是生活智慧的胚胎,选修课训练的是心理调适技能,即创造智慧生活的心理工具运用训练,这个模式的教学既兼顾了学生的适需适时的现实需要,又为学生未来的幸福自在人生奠定基石。“回归生活”教育要求教育者按照健康的、安全的,负责任的、有爱心的,有创意的,愉快的、积极的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这些方面来设计教育内容,同时根据不同的年级现实的心理困惑,进行有针对的课程教授。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回归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体验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训练学生如何把学习的知识变成生活的动力,进而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向完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更好的控制情绪,加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心理的抗压负载,进而为学习和工作的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

二、以知识的生活逻辑创新教材编排

目前,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然而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重要的是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困惑,并且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课程的编制和教学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冲突。现在的教程对此进行修改,涵盖知识、活动、训练以及启发四个过程。用专题的形式发展知识讲座的教学方式,其选材均是大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这样更具有指导的效能。心理健康教学的实践操作时通过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有效的开展,在此期间也能够有效的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用背景理论知识去完善心理训练,并结合现阶段大学生最感兴趣以及最关心的课题。思想启发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层次理论学习,其教学的成果可以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学习以及心灵净化。

知识、活动、训练和启发四步曲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课程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这四步曲是按照“学材”为原则进行编排的,“学材”顾及知识学习的心理逻辑,考虑较多的是知识的学科逻辑。然而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有规律的,既要遵循知识的学科逻辑,又要遵循学习者的年龄与心理逻辑,更要遵循知识的生活逻辑。

知识的生活逻辑指的是知识不仅是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也用前瞻性的眼光为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准备,知识的价值不只是当下,更重要的价值在于未来。按照知识的生活逻辑编排教材要求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在走出学校之后,能够更好更快适应社会生活,能够生活得自在幸福的“心理资本”的储备。用知识的生活逻辑驾御知识、活动、训练和启发四步曲,借由这四步曲教会学生“心理自助”的方法,让他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借由心理自助工具走得更顺畅。

三、以维基型模式创新课程设计

(一)搭建维基型组织的心理教育平台

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教学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程,其次是面向某些特殊群体的教程,最后是针对个体的教程。通过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学,进而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作用。在操作中,采用“自然班”配上“适需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开展必修课与选修课双轨制。使学生们在学习基本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的现实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设计既想兼顾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想解决现实的问题。不管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程,还是面对特殊群体和专门针对个性的教程,教程更多依赖的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个人才智,这样的教学模式受制于资源信息的单一性。

云端科技和智慧型手机的出现带来了知识电子化时代,传统文化的元素受到科技文化的洗礼产生质变,人类的幸福价值观亦随生存挑战产生质变。电子生活化讲求的是速度与创意竞争,创意成了人才能力的主诉求。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来临,“面+线+点”三位一体的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及对自身价值的探索。借助于维基模式能够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维基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发音[wiki],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在维基组织里,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维基组织要求其成员为人坦诚、做事透明、通力合作、乐于分享与关爱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参与人员分享彼此的资源形成的网络化智慧,促进成员共同成长。通过这种方式的运作,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更深层次的深化。

(二)以激发集体智慧进行教学组织

1.“知识讲座”提供案例模拟

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更喜欢以生活为主题的讨论型教学方式,选择人际关系、情绪、恋爱、择业等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为案例模拟维基组织运作的方法,在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坦诚交流,转变思维,站在大爱角度无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提升了讨论的质量,也激发了参与人员的爱、分享、坦诚等人性智慧因子。知识讲座提供的案例模拟是引导学生创造集体智慧的示范训练,也是维基组织形成的创立阶段。

2.“心理训练”重视体验结果

心理训练其实重视的课后成绩的考核,我们可以通过让大学生提交对爱、坦诚等的生活体验报告,检核他们的运用成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不断得到提升,客观上是非常重要的复习方式,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变为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专业的培训或者引导,以及课堂学习氛围的营造。让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的策略,以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它也是教学成果展示的重要方式体现,很有借鉴意义和学习的效用。“心理训练”是引导学生创造集体智慧的巩固训练,也是维基组织形成的决定阶段。

3.“团体活动”进行分享讨论

在“心理训练”部分要求学生提交体验报告,接下来教师要扮演的角色是问题解决的引导师。通过团体活动部分的分享讨论,教师可以看出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进而准确把握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和思考层次,找到问题点进行引导解决。“团体活动”是引导学生创造集体智慧的强化训练,也是维基组织形成的工作阶段。

4.“启发”强调集体创作

知识的学习是需要掌握知识学习的特点,能力的培养也是在知识不断的深化过程中得到强化和推动的。“启发”集体创作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给予大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进行集体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考核学生利用集体智慧的情况,对于不足地方,教师进行再一次的启发教育,让其把经验迁移到日常生活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把陈述性的知识内化为程序性知识,在潜意识中留下印记,让其变成自动化行为,是课程学习的最高境界体现。“启发”集体创作是引导学生创造集体智慧的概括化训练,也是维基组织形成的深化阶段。

四、结语

根据《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的规范和要求,现阶段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型综合性人才的有力保障,能够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同时也能够解决学生个体存在的心理困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通过维基型模式启发生活智慧,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素质,进而帮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

[1]万书玉.关于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调查[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6).

[2]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7).

[3]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4]张将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3).

[5]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维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爱的最后一课
基于变长隐马尔科夫模型的维基词条编辑微过程挖掘
让小学音乐教育融入自然回归生活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维基解密大争论:争论固有焦点和在互联网时代呈现的争论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