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视点

2013-08-15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儿童农村教育

黄 白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为6102.55万人[1],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为2271.07万人(小学 1517.88 万人、初中 753.19 万人)[2]。面对在我国社会转型中这个庞大而又特殊的弱势群体,多年来我国学界(包括新闻媒体)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心理学、政策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涉及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问题、原因、影响及对策建议等多方面,相应的研究文献极为丰富①检索文献:“中国知网”,主题为“农村留守儿童”,时间为2002-2012年,记录总计3196条(篇),其中2002年(2条)、2003年(0条)、2004年(9条)、2005年(68条)、2006年(184条)、2007年(406条)、2008年(470条)、2009年(419条)、2010年(449条)、2011年(576条)、2012年(613条)。检索日期:2013-11-15。。本文主要从教育学的角度,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可窥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新动向和新视点,以期为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一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提出与回应

在学界一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主要为外出打工),孩子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生活,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儿童[3][4]。

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主要有三种取向,分别是17周岁、16周岁、14周岁以下的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多则是指16周岁以下的儿童,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和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如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2013年)指出:“建立16周岁以下学龄留守儿童登记制度,以保证将其纳入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从检索“中国知网”的文献来看,2000年李超群在《山区农田撂荒现象不容忽视》(《农村工作通讯》2000年第9期)一文中首次提及农村留守儿童。而明确提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则是在2002年,《光明日报》(4月9日)率先报道了李陈续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之后,《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教育研究》等报刊刊发了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和文章。朱剑敏的《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5月22日);续梅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报道(《中国教育报》2004年8月15、16、19日);吴霓等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段成荣的《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人民日报》2005年4月17日),等等。这些先声之作带动了我国学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并使其在2005年之后演进为我国教育问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例如,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的选题:《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2007年)、《留守儿童关爱机制研究》(2012年)。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在我国学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如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阮梅的《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版);叶敬忠的《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王秋香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困境与对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金舒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李少聪等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疏导——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谭凯鸣的《世纪关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卢利亚的《关注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赵俊超的《中国留守儿童调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刘旦、陈翔、王鹤等的《留守中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调查》(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同时,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影视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给予的关注,拍摄了几部反映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的片子,如刘君一执导的《留守孩子》(北京南海影业公司2005年)、张继龙执导的《不想长高的孩子》(中青英豪文化影视有限公司2008年)、王鲸执导的《空巢里的孩子》(北京嘉禾世纪影视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邹浩执导的《大山里的孩子》(石家庄星航影视传媒有限公司2010年)、张忠华执导的《我们永远在一起》(山西电影制片厂2013年)。

我国学界及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及研究,推动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日趋重视及政策支持。

2006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妇联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话会议,强调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以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几项要求是:(1)建立农村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2)加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研究;(3)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载体;(4)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宣传;(5)发展一批农村留守儿童指导和服务阵地;(6)切实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推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网络[5]。2006年10月,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在于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长效机制,以推进出台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2007年5月,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3个部门共同推进“共享蓝天”全国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大行动,以促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让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

2008年10月、2011年12月,教育部等部门先后组织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2013年1月,教育部等5部门颁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基本要求:(1)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2)明确留守儿童工作的基本原则;(3)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4)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5)逐步构建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服务机制。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指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问题与原因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尽管在他们社会化成长(独立性)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由于没有父母的照顾和监护,而因此带来了家庭、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困境与挑战。这正如一位学者说的:“随着调查的深入,我发现留守儿童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面临的危险和困境。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容易遭受各种危险,如溺水、触电、失火、交通事故等等。由于缺少父母的保护,留守儿童容易成为性侵犯的目标,造成她们身心的巨大伤害。”“由于父母无法进行有效的监护,给这些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包括生活、学习、安全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安全问题最为迫切。孩子毕竟是弱者,他们需要照顾和保护。”[6]

具体来说,有学者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面临着学习滞后、心理失衡、行为失范和安全缺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7]。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由于缺乏亲情导致的生活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4]。其中,目前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有205.7万人是单独居住,安全保障问题突出。另有学者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阐述为基本权利难以保障、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8],以及认知偏差、情绪消极、人际关系障碍等[9]。例如,一所乡中学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占到学生总数的70%,该校校长说,这些孩子普遍成绩不好,纪律也不好,教师们也没少下功夫,可是父母都在外地,他们都不管或管不了,我们也无能为力。学校也利用过年家长返乡时开个家长会,但是效果不大,学校升学率上不去,我们也着急[10]。

农村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留守儿童的辍学、失学现象严重。从全国来看,在6-11岁农村留守儿童中,有3.34%的儿童没有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这些儿童推迟入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未上过学的儿童达2.44%;在12-14岁农村留守儿童中,有2.29%的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这些儿童主要在小学阶段终止的学业,没有读完小学或者只小学毕业就终止学业的儿童占1.74%;在15-17岁农村留守儿童中,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到4.83%,其中没有读完小学或者只小学毕业就终止学业的儿童占3.71%[11]。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它与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义务教育的现存问题交错在一起,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1)从社会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2)从经济来看,农民工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3)从家庭方面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监护人的责任没有到位;(4)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4]。再则,农村留守儿童是由于农民工“拆分式再生产”的模式,农村社会的解体,二元分割的教育体制等诸种不利的机制结构交织而成,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它加剧了其他不利结构而造成的问题[12]。

从一般意义上说,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受城乡分割体制等因素制约,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量出现的社会难题[13]。同时,我们应当审视时下在我国部分农村地区,青壮年男女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守在农村的是老人和儿童,这并非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在农村耕种田地和看管留守孩子的大都是爷爷、奶奶等老年人。还有是相当面积的农村田地丟荒,无劳力耕种。这不仅是农村教育难题,也是严峻的社会难题,令人堪忧,我们的新农村谁来建设?我们的粮食谁生产?国家的粮食安全谁来保障?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与挑战,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出发,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多个层面探寻其对策与建议,站在民族未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建立和健全政府主导、家校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治理及关爱服务体系,尤其要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政府做到“三优先”:(1)优先满足留守儿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2)优先改善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解决好留守儿童在校吃饭问题;(3)优先保障留守儿童交通需求,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减少上下学交通风险。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水平,学校做到“四加强”:(1)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加强留守儿童法制安全教育;(4)加强“家校联动”组织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如在留守儿童集中的社区和村组,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托管中心、乡村少年宫,推广“代理家长”模式等[14]。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把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改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降低入学门槛,鼓励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发挥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通过多种途径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创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指导和培训,改变监护人“重养轻教”的现象,加强外出父母与留守子女的交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变大量留守儿童失学、失管的局面[7];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增设心理课程[4]。其中,应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农民的外出务工行为,如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夫妻双方必须有一方留在农村照顾家庭和教育子女,切实尽到做父母的义务[15]。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认真履职,家长要主动担责,学校要积极跟进,社会要广泛响应。通过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共享蓝天”和“绿色通道”三大工程,推广校园关爱行动、“代理家长制”和社会爱心行动三大成功经验,构建制度、监护和经费三大保障体系,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公平的受教育权[13]。例如,笔者在走访的农村学校里看到,老师同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帮扶,设有留守儿童的“爱心电话”室;另有建议在社区组织以“爱心妈妈”为主体的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16]。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要消除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显性排斥和隐性排斥[17];赋权于农村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监护人,使其认识并有能力行使自己的权利;在赋权过程中,使居于弱势的那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尽可能融入主流,不被边缘化[12]。农村留守儿童公平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应当落实为“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活动有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例如,在“监护有人”方面,做到“学校、村委会要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共同签订《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责任书》,共同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18]。

[1]刘维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N].人民日报,2013-05-11(4).

[2]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S].中国教育报,2013-08-17(2).

[3]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 -25.

[4]课题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4,(10):15-18.

[5]柳晓森,韩文君.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话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06-09-15(4).

[6]赵俊超.中国留守儿童调查[M].人民出版社,2012:303-304.

[7]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 -33.

[8]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 -43.

[9]戴斌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44 -47.

[10]续梅.无奈的留守让他们失去多少关爱[N].中国教育报,2004-08-15(1).

[11]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J].人口学刊,2013,(3):37-49.

[12]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 -150.

[13]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5 -112.

[14]教育部等5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S].教育部网站,2013-01-10.

[15]黄炳宣,阳崇波.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60 -63.

[16]游萍.积极建构“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体系[N].中国人口报,2009-06-08(3).

[17]马多秀.全纳教育视域中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3,(14):7 -10.

[18]甘敏.自治区出台“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N].广西法制日报,2011-12-22(7).

猜你喜欢

儿童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