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3-08-15黄育荣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大学生

崔 敏,黄育荣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一 新媒体与校园文化

(一)新媒体及新媒体环境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MSN等新兴媒介和即时沟通软件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其中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1]具体来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2]

事实上,新媒体不仅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全球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我国也不例外地被席卷全球的新媒体浪潮所包围[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可见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信息、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新媒体环境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新的大众传播环境,与新媒体具有的互动强、传播快、触点多、燃点低等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二)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生活方式等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理念、风格特色及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和灵魂,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学风、教风、人际关系、精神面貌、治学方向、价值取向、政治态度、民主作风以及校园群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特殊本质。[4]

一直以来,优秀的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精神风貌和办学特色,发挥着增强学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竞争力,引领一代代的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精心培育、不断提高、发展充实的长期积累过程。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立极大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可以说,新媒体为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其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意义

(一)新媒体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新媒体技术上的革新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内容的双重变化,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主体文化现象,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媒体作为校园媒体既是文化载体也是文化形式,本身就属于文化范畴。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承载、传播、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同时成为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是知识技术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新媒体蕴含着先进、科技、人本等理念,它让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体验数字化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强化了创新和科技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二)新媒体拓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具有传输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和交互性强等优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者可以借助新媒体主动迅速、大规模地传播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能便捷快速地了解时事、认识社会、接触文化。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有利于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生动形象地宣传传播,使校园文化贴近生活,为广大师生所喜闻乐见,为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推动作用。新媒体技术也加强了高校各单位、各组织、各团体之间的关联程度,扩大了文化覆盖面,拓展了活动的空间,构建起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的新平台。

(三)新媒体提高了师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

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新媒体双向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这大大增强了原本单一作为受众的师生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与互动性,切实提高了文化传播效果。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曾说“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一旦边界消解,广大师生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的参与者,为开展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多元化

新媒体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作为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汇中心,西方文化及其生活方式通过新媒体快速而深入的传播到校园当中。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建设将直面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一个文化因素,在他本土的社会体内本来无害或是有利的,但是把它移植于另一个社会体内,却很容易产生意外的、极大的破坏作用。”[5]高校校园已不能像过去那样“象牙塔”般游离于社会之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正以不可挡之势向广大师生传递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其中混杂着大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同时,大学生触觉敏锐、判断力不够、可塑性极强,这使得多元的文化趋势、多维的价值视角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也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新媒体环境易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

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容易引发大学生信任危机和心理障碍。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在虚拟的空间里进行交流。这有可能延伸和影响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引发信任危机。严重的将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交往中怀疑他人的真诚与缺乏自身的真诚,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建立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大学生不仅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也是沉迷网络的高发群体,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自制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长期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变得空虚、焦虑和冷漠。长期就会形成人格上的发展障碍,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表现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这给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塑造健康人格时增添了困难。

(三)新媒体环境突显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

新媒体发展迅速并形成“冲击波”,大学生应当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媒介素养却显得十分缺乏。媒介素养的本质在于人们如何正确处理自身与媒介的关系,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对于抵抗媒介的低俗文化,建立健康积极的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媒介素养的欠缺导致不少大学生在接触新媒体时出现了过度的娱乐化和依赖性的情况。娱乐化是我国新媒体发展进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甚至掀起了“娱乐化浪潮”,扭曲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大学生对网络、搜索引擎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他们利用新媒体快捷、便利地复制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学问心态浮躁,通过抄袭剽窃完成作业和论文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四、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新途径

(一)发挥新媒体优势,结合传统媒体,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合力

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运用,使新旧媒体能优势互补,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6]新媒体环境下建设校园文化既要积极主动的加强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也要注意继承和发扬长期以来形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好制度、好方法。传统媒体在建设校园文化和弘扬主旋律上具有导向鲜明、公信力强、经验丰富的优势,要继续保持和主动占领。新媒体则具有互动性强、自由度高、发展空间大的特点,要充分认清新形势,掌握主动权。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少高校对新媒体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应用不够重视,存在着数字化校园资源和设备的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再者新媒体的特性使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上容易产生偏差,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这要求高校进一步发挥和挖掘数字化校园优势,并及时跟进、主动公开、有效引导舆论。总之,高校应当利用不同媒体各自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优化资源,在建设校园文化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建立新媒体传统媒体的良性竞合关系。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营造校园文化良好氛围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操控、交流方式的改变等。[7]建立健全一支专业的新闻传播队伍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人力资源保障。只有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才能切实提升其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效果。其中,在技术层面要提高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载体的运用能力。例如掌握利用新媒体开展收集、编辑、传播信息的技术方法,熟悉使用各种新兴媒体软件。再者,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能力。例如熟悉新媒体语境下的话语的表达方式,以平等的方式、亲近的姿态和多样的媒体方式与大学生展开交流。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日益发达的新媒体环境,高校文化的建设者除了专职宣传教育工作者和精干有效的学生干部,还应该鼓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丰富和提高高校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优化网络资源,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形态。为此,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媒体技术到媒体生态的新变化,加强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丰富,互动性强的优势,建立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新阵地并不断提升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增加数字信息流量、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强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和载体。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制作出大量生动形象的新媒体素材,创造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文化作品,再通过网络文化阵地进行快捷有效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形态涌现出海量纷杂的信息让人生阅历不够丰富,判断力不够准确的大学生无所适从或者盲目听从。因此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他们具备面对各类信息的鉴别能力,引导他们理智科学的使用新媒体,让新媒体为广大青年学子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和完善新媒体监控制度,打造健康安全的新媒体环境,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保驾护航。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3]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4]杨文花.高校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2).

[5]陈湘舸,吴太贵.大学德育的文化支点:从校园文化到社会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

[6]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7]杨华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探究[J].理论观察,2010,(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大学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