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大地一起疼痛并思考——论社会转型期下唐远志的诗情与诗智

2013-08-15钟纪新

河池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远志诗人诗歌

钟纪新

(河池学院中文系,广西宜州546300)

《挽留一轮圆月》这本诗集的书名,在我看来,本身就带有一种无奈与惆怅,它应该就是当今社会转型期下人们生存境况的一种象征、一种愿望。我们这个社会的作家、诗人,总有不乏悲悯情怀的,但曾经的圆月即将消逝,今后的天空是残月抑或什么别的,我们真的是不得而知。人们在迷惘地走,迷惘地追问,生存的疼痛就象空气一样附着在我们的身上,如果没有诗歌,这种疼痛我们至少会缺少一种解脱的方法。唐远志这些年来在诗歌创作上可谓异军突起,先后多次在区内外获得诗歌大奖,也有多首代表作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优秀诗歌集。读着这本诗集,我分明看见一个诗人,他不是在湖畔行吟,也不是在酒肆高歌,而是将双脚扎在生存的泥土中,与大地一起疼痛并思考。

一、对社会转型期人们生存境况的观察、思考,是唐远志诗情的主要激发点

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后,必然地走向了改革开放。这是一个全新的路,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体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一系列的变化,使许多人还无法适时接受。学术界已将这段过程称为社会转型期。我们都是过来人,都曾经耳闻目睹,都曾经感同身受,在这个转型期中,可以说什么莫名其妙的事都有可能发生。大量的农民工拥入他们陌生的城市,大量的留守儿童或留守老人滞留乡村,金钱至上,人情冷漠,信仰遗失,贫富拉大,教育甚至法律的不公平,腐败现象的不能有效遏止,虚假的科研、报告,职称晋升的压力,快节奏或超负荷的劳动,等等等等,使人们不断对生活的意义发问;人们的收入似乎在不断增加,但人们的心理压力却越来越大,以至人们在不断地追问自己到底幸福不幸福……

唐远志诗歌最可贵之处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面我们当下所处的生存困境,并在这种困境中发现诗意,抒发真情,表现了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应有的忧患意识和良知。梳理唐远志的诗歌,我觉得他的疼痛与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展示了现代生存困境中人们的痛楚。这些痛楚,有些是明显的,但相当多是隐性的,只有诗人敏感的心灵才能感觉到那种揪心的疼。如《凌晨的悲情》就很明显地写了一个家庭主妇在发现丈夫与小三偷情后的一幕。“一个女人在凌晨六点哭诉/她理直气壮义愤填膺/她的哭诉像冗长的小说/在慢慢吐出故事的情节/她的哭诉像锋利的刀片/割破了小区凌晨的宁静”。这类悲剧在当下的生活中似乎已让人麻木了,但它所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其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细胞——每一个家庭的痛。在《那个遥远的村庄》中,诗人对乡村赌风的肆虐有了非同常人的感受。这不仅是因为原先那个美丽遥远的村庄,那个“收藏着我模糊的童年/存放着我单薄的少年”的村庄,现在“它的真正不幸在于赌风变成了民风/两个放高利贷的人/像村头的柳树郁郁葱葱”,他们像诗人童年时常用来捣碎、泡水,用来灌蚯蚓的柳叶,成了乡村的毒汁,最后,“我的七十岁的父亲变成了蚯蚓/几千元的债务淹没了他/他爬到城市对他的儿子们/喊救命”。而另一些发现在普通读者看来可以显得比较隐性,但严格地说,这些诗意的发现反而是更能显示诗人作为艺术家存在的作品。在《一张任命文件的使命》中,诗人选取了一个极普通和容易被人忽略的情境,一张被“一些人讨论很久”、原本应该发挥作用的文件,但现在却成了一张废纸,我们在读到这首诗时,能明显地感到诗人的欲有作为的无奈和冷眼看世的悲酸:“深夜里我用一张/人事任免文件的背面/写诗/用一大批人的荣耀/吸取写作灵感//一张多年的纸/一些人讨论很久/一张被人淡忘的人事文件/多年后意外地/被一位穷酸文人重用/鞠躬尽瘁舍生取义”。在《跟一帮妇女喝夜酒》中,这种生活深处的疼痛表现得更为隐性,或者可以说,诗人是不忍心将现实的伤疤硬性揭开,只好采用了“以乐写哀”的手法,让一种淡淡的无奈淡淡地弥散。这是一群因为各种原因如“有人的老公死于车祸/有人的老公殁于疾病/有人的老公迷失于婚外情”的妇女,现在,“她们都没有工作/是自力更生的一帮妇女/是没有完美家庭生活的女人”,她们聚到了一家油茶馆;她们本来是应该倾吐各自的苦水的,但却正像人们常说的强装笑颜一样,她们却在表面上将生活的疼痛忘却,“她们每过几分钟/就主动跟在座的几个男人干杯/爽快远胜过男人/她们大杯喝酒大声交谈/每一个都想讲话又常常被别人打断”,这种“不痛之痛”可以说才是痛到极点的至痛,因此,诗人“默默地聆听近距离感受/这些女人的苦与痛/欢乐和泪水”,以至于诗的结尾,诗人最后自己也承受不住这种隐蔽的残酷,“我突然想赶回家/想跟妻子/来一次促膝长谈”。这样的诗,在《挽留一轮圆月》中还有相当多,如《大年三十跟儿子说话》以一个应该祥和温馨的大年夜却对儿子进行艰苦生存教育为情境,让人感到某种滑稽中的无奈,如果不是生活的压力超出了人们的负荷,谁会将那些不合时宜的话语放在大年之夜对儿子说呢。在《怀念一位朋友》中,诗人写了一个“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朋友,后来好不容易“调到县直部门任副职”,但却因为长期过量喝酒,“大量的酒水/却在他体内/精心策划了一起事故”。他最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在省人民医院/永远地睡了/他抛弃了这个世界/抛弃了难以下咽的疼痛”。什么是他难以下咽的疼痛,我们每一个在政府部门工作过的人都不言自明,所谓“宁可伤身体,不宁伤感情”其实只是一种托辞,它的深处是这种社会的人事关系及别的什么关系都需要一些极其世俗的东西才能润滑,因此也可以说,很多人是明知有这样的“疼痛”也是不得不下咽的。作者写《我看到的一位农村妇女》,她是“像小草一样生存像蚂蚁一样生活”,“这些农村妇女啊/她们没有我恣肆的快乐/也没有我辽阔的悲伤”,她们已经麻木,麻木得平凡,麻木是默默无闻。在《再写堂姐》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当今社会的又一个“祥林嫂”。在《我们坐在一起像隔着一座山》中,我们则又似乎看到到中年的闰土和迅哥儿的相逢。这些社会转型期的痛,都郁积到诗人的笔下,使得诗人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容易悲伤的人》,“是的我有时甚至想嚎啕大哭/我看见收垃圾车上的三个小孩时/看见环卫工人在炎炎烈日下扫大街时/看见流浪的乞丐在垃圾堆里寻觅食物时/看见一位农村妇女穿着草鞋挑着一担柴火走过大街时/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在深夜里/从路边垃圾袋时寻找可以回收的东西时/——而她的小孩在旁边跳跃”,读到这些排比的诗句,我的心头就涌上读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那些排比的诗句时同样的悲怆。我们生活深处的悲痛已经让人无以言说。

二是表达了对现代生存困境中的孤独与思考,表达了疼痛过后的自信与从容,尤其是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在人情淡漠之后重新获得亲情、友情和真情的可贵。诗人似乎注定是孤独的,因为诗人总是比别人多一份思考。但唐远志的诗歌并不一味地揭示苦难,其中充满着理性的清晰,这是因此诗人并非一味地沉溺悲伤,引导诗人的更多的是对理想的烛照,对希望的呼唤。

在《这世界有谁可信》中,诗人以调侃的幽默写了“我”在海南的东山岭、在云南的一座名庙、在北京的各坤府听从了“大师的指点”、“寺庙的和尚说”和“导游的怂恿”下,花费了钱财却没有得到丁点效果的情况,表达了对生活的怀疑和对人与人之间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感受。在《目睹一个山坡的倒塌》中,诗人以一种暗示的手法揭示社会中某些人贪婪的下场。“谁说吃饱就是一种好事?/像这山坡/今天吃饱了雨水/现在正走向悲惨的结局”。在《一个人的功课》中,诗人写自己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入睡,最后是“慢慢地脱掉衣服/慢慢地把自己哄睡”。在《一个人的游戏》中,诗人更是直击并剖析自己心灵孤独的痛苦:“我张开双手拍打自己麻木的脸/我制造泪水浸泡自己枯萎的心/我端起大酒杯自己把自己灌醉/我搬起大石头砸对自己的大腿/我种出苦果在黑夜里偷偷下咽/我挖出土坑又把自己掩埋/我鞭击自己角逐诗歌的跨栏比赛/我用廉价的现在/偿还过去巨大的心债”。好在我们在诗集中更多地看到的是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在哪怕很微小的亲情、友情和真情的获得后所表现出来的欣喜之情,应该说,这些情感才是诗人诗歌中的动人的所在。被著名作家东西盛赞的《我是一个可以利用的人》即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之作。尽管生活充满疼痛,但诗人依然想象着能用自己有限的身体资源造福社会和人类:“我有一米七四的身高请把我的骨骼/让给那些侏儒/我脑满肠肥有太多的脂肪/请把我的肉体分给那些枯瘦如柴的人/我有流动的血液那里面有不竭的激情/请把它们注入一贯得过且过的人的血脉/我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和快速的口算能力/请把它们复制给那些因家境贫寒无法上学/长大后在城市里打工/腊月里跟老板算不清账的民工/我容易动情有过多的悲悯/请把它们种植在日益沙漠化的心灵”,“当我闭上眼睛时/请不要哭泣/请像对待一棵倒下的树一样对待我/直木做成板/曲木做成轭/剩下的枝叶请塞进火塘/让我来一次尽情地燃烧”。正像东西在这本诗集的序中所说的:“正是有了这首诗,才让我确信远志是一个诗人。它有悲悯,有出人意料的想象,有人生观的哲理。在漫长的时光隧道里,一个诗人能有一首代表作就算幸运。”确实,诗人不是以发表了多少首诗歌来衡量,而是以他的创造有多少(哪怕是一句)能植入读者的心中来定位的。一个诗人能有一首诗为人传诵,是人生真正的大幸。而类似这样的诗歌在《挽留一轮圆月》这本诗集中似乎应该不是一首,如《成为一盏灯是美好的事情》以象征的手法写了一盏灯的美好,“它们在黄昏时候醒来/撑起一把把阳光的伞/太阳走了它们就醒来/月亮睡了它们还醒着”,它们“就那么有秩序地站着/有耐心地照着/让迷路的人能找到家/让悲观的人感到希望/让邪恶的人停止欲望”,最后,诗人表达了“一个人成为一盏灯/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的理想。这种对真善美的赞颂,是人类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或者说,在我们当下的社会,这种美好的向往不是显得多了而是显得稀珍了。在《一个农民请我吃快餐》中,诗人感叹于他们的质朴与豪爽,并追问自己“我一个领着工资的公务员/如果先吃完/如果先走是否愿意/表现出一种不计功利的大方/是否有勇气/为一个交情不深的农民买单”。唐远志有不少诗歌写到自己的儿子,写到自己的亲人,其中流露的多是亲情的可贵。如《有一天突然被儿子感动》中写才两岁多的儿子有一天“模仿电视里那则广告/摇摇晃晃地从卫生间端来一盆水/兴奋地说:‘爸爸,洗脚!’/并胡乱地把水浇淋在我的大脚上”,对亲情的陶醉便油然而生:“原来子爱如好酒/只那么轻轻一品/就可以大醉”。《为难》以“致妻”的方式写出了对爱情的坚守,那种无论以如何的方式分别,“都将让我们如此为难/就像指甲和肉/亲密结合相依为命/一旦分离/将会经受怎样的疼和痛”。《你的乳房是一朵花》从一个孩童的回忆写了对亲人大姨的怀念。《姐姐》、《姐姐(二)》等篇写了姐姐给予自己家庭的帮助及获得的亲情感,也表达了自己未及报答的愧疚。父亲、母亲、姐姐、姐夫、大姨、妻子、儿子等这些亲人的哪怕一点关爱,都可以让诗人感动挥毫,大发诗兴。在这类诗中,我还特别欣赏《凌晨印象》和《风景》两首。这两首诗都采用了画家写意的手法,将生活的美以简洁的意境表现出来,读来让人感到清气四溢,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凌晨印象》写的是早晨生活的情景,人们在起来之后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教室开始亮灯,环卫工人开始清扫街道,还有一两声鸡鸣,有拉钢材的汽车刚刚回来,还有民工戴着围巾、穿着披衣在缷货,这些,让我们感觉到生活的充实与希望。诗人最后大写意地写道:“天空慢慢变亮雾气逐渐增多/一个红红的圆球从山那边冉冉升起/新的一天又将开始”。《风景》写的是诗人早上起来,突然看来一头牛与一个戴着雨帽披着雨衣的人在水田里耕作的情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人为农民的喜悦而喜悦,也为农人的辛勤而感动,以至于“站在高高的楼房里我惊奇于这一幕/久久不忍离去”。最后,诗人也是以大写意的笔法,表现了对生活的喜悦与信心:“大雨慢慢减弱/水田在清晨一阵酥心的按摩/变成一面光滑的镜子/可以照得出/头顶的蓝天和秋天的收成”。

二、缘情用技,以自己擅长的艺术表达方式来抒发诗情

对唐远志的诗歌创作,这些年来,我一直以关注的目光在看着。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是河池学院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二是因为他曾长期担任南丹县文联领导的职务,与河池学院的文学社团活动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三是这些年来,我担任过“丹泉杯”《南丹文学》年度奖的评委及河池市一些诗歌比赛的评委,唐远志的诗歌也曾是评委视野中的重头对象。多年前,我曾经以《唐远志的诗趣》为他写过诗评,对他的诗歌中的趣味形式有过剖析。这些年,有三个情况促使我对唐远志诗歌创作情况的看法发生了一些改变,并认为是唐远志诗歌技法的三个根源性的因素。一是唐远志的人生经历。他有过在广西全州的乡村生活经历,在那里,他曾经历过纯朴而又穷困的少年,而且经历过少年失母的痛楚及发愤读书的经历,在后来大学毕业到南丹工作后,有过文化部门和党政部门反反复复的经历,这种从乡村到城镇,从文化部门到党政部门的交叉变动,为他的人生经验的写作体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素材,尤其是小城镇的生活,使他没有完全斩断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并反而获得了更深刻的体悟,对地方及基层的社会现象也有了更直接的观察与思考。二是唐远志的早期创作。他在读河池师专(河池学院的前身)中文系的时候,主要喜欢的是小说,在后来出来工作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主要创作也仍以短小说及短小的叙事散文为主,最早出版的作品集也是短小说和散文集。三是这些年来,他仍然在孜孜不倦地阅读并背诵大量的唐诗宋词和其他诗词名篇,里边的一些篇作,在我看来,应该是在大学甚至更年青的时候就应该完成的功课(我这里丝毫没有责备和讽刺的意思,一个人的学习重点是随着人生的需要而确定的,如前所说,唐远志当年主要是志在小说类,作为一个有自主意识的大学生,他有他选择的自由,我谈到这个问题主要是想探讨他目前诗歌艺术技巧的根源性因素)。

上面的三种情况,注定了唐远志的诗歌创作不可能以传统诗人所采用的方式慷慨抒情,比如像贺敬之那样以音韵感、节奏感极强的信天游放声高歌,像舒婷那样以音乐感极强的形式深情吟诵,甚至像余光中那样以深厚的古文功底形成的凝练风格表达乡愁及人生体验……唐远志诗歌的核心技巧,是将小说和叙事散文中的核心技巧巧妙地移植到诗歌创作中,为我所用,为情所用,形成了他自己独有的抒情技法。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大量采用故事叙述、情节铺垫,尤其是突显细节的方法,将它们作为诗歌感情的生发点,让读者在怵目惊心的场景中去感受到大地的疼痛和思想的震撼。如在《姐姐》中,诗人写亲情的可贵,即通过写儿子由于长期得到姐姐的关照,以至于把姑妈当妈妈的亲情“误读”,在诗歌的结尾,即再现了一幕令大人感到又好笑又感动的场景:

……终于在儿子咿咿学语后/我问他:你是哪个的仔/他答:是姑妈的仔/经纠正后,他说:是姑妈的侄子/但我下次问他/他还是屡错屡犯屡教不改。

在《路边印象》中,诗人选取自已上下班路过的数则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这些场景,或是环卫工人在辛勤劳作,或是辍学的少年在菜市中流浪,或是两个收废旧的妇女“穿过傍晚的金阳/留下充实和幸福的身影”,它们组合在一起,给了我们一种立体的感觉,如同小说创作中的时空交错与蒙太奇结构,让我们对一座小镇的现实产生“说不清楚”的感觉。这种“说不清楚”的感觉,在传统的诗歌中是很不容易表现出来的,但在运用时空交错与蒙太奇结构后,它就如同将几幅色彩不同的画面摆在我们面前,变得相当直观和便捷。

其次,是大量采用口语入诗,将语言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尤其是大量采用排比句式、语词重叠的方法,将诗情从缪斯的高雅殿堂拉回日常对话式的民间情境。在表达内心隐秘情感时,大都采用自说自话的方式。如《阴茎》一首,就完全是将传统诗人不可能直写的男人生殖器直写入诗,丝毫没有因为这是一个“不雅”的器官而影响诗情的喷发:

它的名字很奇怪/有时叫那个有时叫老二/有时叫小鸡/有时叫阳具/它的命运很卑微/经常被人挂在嘴边/比如说这个卵人那个卵崽/又比如说做个卵事成个卵样/还比如说给我卵钱走我卵的

诗人对直叙了阴茎的种种卑微之后,一反常态赞美“它是多么伟大”,“我真的开始佩服它了/它代表什么精神啊?/你看它能粗能细/能屈能伸/能软能硬/它几乎就是顽强和智慧的结晶/学学它吧眼前的困难/算个鸡巴”。诗歌在出人意外的思考中结束,语言通俗而诗意却不俗,可说是将平民生活语言发挥到了极致,几乎给人以不可思议的感觉。

《住在学校》写得是“我”住在学校的感觉,整个语言就如同与读者交头耳语家常便饭的小事,丝毫感觉不到那样似乎要吹响号角才能朗诵的传统诗歌的魅力与节奏。“在学校铃声每天按时响起/像母亲的叮咛/有时说起床啦别睡懒觉/有时又说学习啦别太贪玩/有时还说努力点别太消沉”。这样的语言是不好拿到大庭广众中高声朗诵的,它只适合放在衣兜,心闲人静的时候拿出来自己静静地低语品味。

其三,在表现对社会转型期生存境况的思考时,大量采用幽默与反讽的手法。如《诗人》中写到现代社会人们对诗的陌生,也即对文化的远离,写诗人的孤独,即以一种幽默、反讽的语言来排遣内心的寂寞与郁闷。诗人首先一厢情愿的想到,既然诗人是少数的、孤独的,那么,那些单位的正职领导也是少数的、孤独的了。“这样想的时候我得到一种阿Q式的满足/我感觉自己站在了一座高山/我登高而望远振臂一呼/我以为自己居高就能声远/但是我环顾四周/响应者寥寥”,于是,诗人感到“这真是高处不胜寒啊”,只好“不得不夹了夹衣领/灰溜溜地下山/来到大街上酒店里油茶馆歌舞厅/我忘记了诗歌/在酒色财气中放纵着自己/我发现我的朋友是如此之多/我是如此的快乐”。高雅中的孤独痛苦与世俗的友众与快乐就这样形成鲜明对比。

其四,在运用喻象的时候,摒弃传统诗歌中那种高雅的韵味,而强调本质的揭示与相似,喻象具有明显的民间化特征。如《回忆》中写妻子的自得其乐,喻道:“笑容如鸟/在她脸上跳来跳去”。《为难》中写夫妻的相依为命,喻为“指甲和肉”,“一旦分离/将会经受怎样的疼和痛”。《剥玉米》中以玉米籽粒的不肯脱离母体,喻历史上那些“宁碎不移宁死不屈”的“很多勇敢的人士”,可以说是完全的乡村喻语。《在歌舞厅邂逅一个女读者》的喻语则更是当下化,当诗人在一个歌舞厅为一个女服务员认识并说喜欢自己的作品时,“那一刻我的心情/像一名贪官首次接受巨额贿款/那一刻我比买彩票中奖还兴奋”。而在《检讨》中,当诗人向一位局长说诗而遭到白眼和嘲讽时,喻道:“那一刻我发现我错了/向一个从来不喝酒的人敬酒/哪怕是敬多好的酒/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而在《热爱》中的喻象则是:“而现在我把文学当作我的家禽/把诗歌散文小说当作我的鸡鸭和黄牛/我不分昼夜地想着它们/我用我万吨的精血来饲养它们”。在《变化》中,一个多年的外事办主任,“在调到一个新单位的一个月后/对我说他那像黄河般混浊的尿/终于变清了”。等等,所有这些喻象都是作者从所生活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的口语中顺手拈来,绝无刻意的感觉反而让人有妙语天成之感。

三、对由唐远志诗歌创作引发的一些思考

(一)唐远志诗歌创作的成功,使我感到,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敢于承担德义责任的人,他应该具有忧患意识,具有悲悯情怀,这是比什么诗歌创作技巧都更其重要的东西。唐远志的诗歌没有鲜明的传统诗歌中涉及音乐美、意境美的因素,或者说有了但不是很鲜明,不以这一点取胜,但依然能打动读者,赢得许多读者的青睐,说明只有心怀忧患意识,心连草根民众,自觉投身到底层生活体验中,诗人敏感的心灵才会不断受到生活的撞击和淬沥,才有可能有诗意的发现,进而进入诗的创造。尤其是在诗歌处于低谷的今天,没有一种忧患意识、草根意识,仅仅是想着如何如何获取名利,被浮躁的世俗环绕着,诗人可以说是一天也难以坚持下去。

(二)诗歌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在艺术创造上,一个诗人也应该与时俱进,找到自己适合的抒情方式,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建立最佳的“契合点”。如传统的诗歌重视音乐美(音韵、节奏等),重视意境的营构,重视结尾情感的升华等,但今天的年青诗人们很多都不这样写了,他们更重视平等交流,重视心灵对话,重视一种低调的叙说,就好像普通人坐在一起很普通地拉家常一样。当然,我也想,传统的、经典的东西毕竟是经过更长时间检验的东西,今天,我们的诗人在创作时,能否将古与今的精华更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如何更好地做到雅俗共赏,里边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三)地方领导对地方文学事业的支持甚至参与,文学圈子内文友的支持鼓励以及所形成的“抱团取暖”的氛围,也是一个诗人或作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以唐远志为例,南丹县的县领导中,就有不少是搞文学创作或支持文学创作的,他们不仅支持本县作者,还在南丹建立了中国、广西的作家创作基地,经常邀请知名作家来南丹采风等。这种地方文化风气,必然会使这方水土长出高于他处的“作物”。而像东西、凡一平、鬼子、潘红日等广西文化部门领导及文友,还有河池学院中文系的老师们,对南丹这块土地也是钟爱有加,种种因素合起来,就能合能南丹文学的文化场,就如丹泉酒厂的酒,需要有特殊的岩洞作酒窖,美酒才能酝酿生发,最后飘香洞外。

唐远志是一位有潜力的诗人,它的创作,体现出了一位有责任感的诗人的自觉性。但愿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他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我们的民族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大作。

猜你喜欢

远志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毛远志
诗人与花
远志水解产物的分离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