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农村转型跨越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思考*

2013-08-15杨胡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转型农民政治

杨胡列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出台以来,山西省委对农村在“十二五”期间如何转型跨越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对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提出了新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方面的诸多理论和实践困境,要使农村实现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必须找准存在的问题,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

一、农村实现转型跨越面临的困境

从总体上讲,目前山西农村转型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治困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尽管农村的政治也迈开了改革的步伐;但总体上看,农村的政治模式还没有进入现代化轨道,政治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政治力量还比较薄弱。首先,政治人才缺乏。多年来由于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量流失,留守农村的人群中,能成为党组织发展对象,且能培养成功的年轻人为数不多。一些勉强吸纳进组织的年轻成员难免存在着思想、文化和作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致使农村党组织成员一定程度上陷入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又学习动力欠缺的困局,导致基层党组织新鲜血液供给不足,后继发展力量十分薄弱的问题。其次,政治组织涣散。由于改革和发展不到位以及建设的滞后性,村级政治组织普遍存在结构老化,组织力和凝聚力减退,政治召唤力和动员力不足,甚至有些基层党组织出现工作不实、纪律不严、作风不正,与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相去甚远,未能担负起组织者和带头人的责任。再次,政治功能缺失甚至异化。由于一部分基层组织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缺乏战略眼光,既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又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甚至无视党纪国法的“乱作为”和“庸、懒、散”的不作为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些村镇干部,乐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农村经济和思想建设上来;有些则偏重于显性的政绩,忙于做“形象”工程,对村镇的长远布局和发展欠考虑,缺乏战略性眼光;还有些干部不愿面对困难,无力应对挑战,工作积极性不高,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这些都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廉洁程度不够。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权力为自己甚至家族谋取利益,优亲厚友。网络上不断曝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腐败案例也充分反映了这个现实状况。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降低。这不仅影响到了农民对干部的认可,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广大农民对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的不信任,导致了农民完全以利益作为导向,失却了政治感悟。久而久之,农村党员干部形成了狭隘的、短视的、功利性的认识心理和行为标准,极大地制约和影响农村的健康转型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二)经济困境

制约农村转型跨越发展的经济困境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思路不明晰。转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路径的选择。由于多种原因,山西相当一部分农业转型路子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基层政府习惯于沿用老经验、老办法想问题和做工作,在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上缺乏思路,经济发展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村组织和村干部则安于现状,不敢担风险,导致集体经济无项目,经济发展步伐缓慢,“空壳村”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机遇意识和进取创新理念。这种情况下即使等到或要到一些项目,也由于思想和行动方面的消极被动状态,致使人才和管理准备不足,导致项目和实验流产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其次表现为农业结构不合理。尤其是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化力度不够,产业规模化程度不够,产业链条延伸不够,没有规模效应。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改变,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和高品质方向转变,传统的农业结构愈来愈显得不合理。有关部门虽然在引导和帮助农民实施产业结构转化和调整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由于土地整合难度大,再加上不少农户无经验、无技术和无资金,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无法促成农民的增产增收,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把农业作为一种副业,使农业滑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再次表现为融资途径不畅通。资金缺乏而融资又不畅成了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缺乏的困扰,发展急需的启动资金难以解决,成为农业产业发展和转型跨越的主要障碍。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民申请贷款的“门槛”高、程序繁杂,阻断了农民融资的可能性,加大了农民筹集资金的难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的融资渠道不畅通,致使大部分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资金不足,直接导致农民无力接受和转化新技术,无力借助农业高科技改变现状,农业技术转化滞后,许多农民在低产出、低效益中徘徊。

(三)精神困境

首先,文化教育落后。和全国的情况一样,随着山西多年来村镇中小学的合并裁撤,农村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发生逆转,直接导致许多孩子提前辍学,而真正可能留守和扎根农村的恰恰是这个群体。由于知识和技能的缺乏,限制了这个群体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接受和在农业实践层面的创新利用。这个群体文化素质低下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转型跨越的进程和质量。另外,传统意义上,农村中小学一直以来都是农村教育的传播中心和文化的辐射源,农村学校的这种大规模外迁和农村教育的城镇化转移,致使乡村固有的教育设施、师资力量和文化资源流失。在“离农”教育逐渐被强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引导农村精英脱离农村环境,导致乡村文化空心化。中小学校的缺失削弱了乡村相对拥有的自我文化中心地位,剥夺了传统意义上依靠中小学校提升乡村文明的作用,致使农村成为文化的“孤岛”,从而削弱了农村文化的再造能力,最终弱化甚至阻断农村文化与现代化的联系,恶化了农村的精神和文化的自治环境。

文化教育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农民观念的落后,失去自我文化传播中心,再加上文化水平偏低,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保守、缺乏求新能力,没有致富思路,市场应对能力不足,这种情况就更加强化了村民的小农意识。这种小农意识主要体现在农民的懒散状态上。“懒”并非传统意义的懒于劳作,而是指懒于思考,对于新鲜事物不敢尝试,懒于创新;“散”则是聚集力不够,集体智慧缺乏,群策群力和求新求变的凝聚力度不足。思想观念保守、容易满足,“小富即安”,这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精神障碍。

其次,精神文明现状堪忧。对于农民来说,不仅缺乏文化教育,而且缺乏系统的思想道德引导示范和教育,村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定位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在市场经济迅速扩张下的农村,系统的道德教育和引导机制缺失,极易导致农民文化心态的失衡和行为的失范,各种不良文化包括低俗和消极文化很容易乘虚而入。在农村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不仅赌博成风,而且迷信盛行,“上学找算命、结婚看黄道,下葬看风水、砌房看地理,生病去求仙、外出卜好运”,各种迷信活动泛滥。更有甚者,一些基层干部相信风水学,一些重大行动如公共设施建设等由风水大师定夺。这些形形色色的乱象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极大地制约了农村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令人堪忧。

二、促进农村转型跨越的对策

在新形势下,要走出农村转型发展的困局,必须要致力于以下应对举措。

(一)强化政治保障

理顺农村政治体制,是农村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充实农村组织力量,加强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党在基层农村的执政基础。这里主要任务是要逐步破解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方面,要用大学生队伍充实农村政治人才力量,逐步加大大学生村官的录用力度和规模,系统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村官群体的政治素养和基层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新生代的政治素养,引导和强化有知识的农村新生代年轻人的政治兴趣,特别是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出现的精英人才。基层组织要积极接纳他们,培养他们的现代政治理念,强化他们的政治主体作用。其次,完善组织制度,理顺政治功能。农村政治转型发展必须要构建新型的农村民主自治模式,要重新调整政治思维。一方面要给予村民自治足够的政治空间,建立衔接配套、责权明晰和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规范和畅通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和权益保障渠道,形成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另一方面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努力培养和提高其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以及正确履行职责和服务经济的能力。再次,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防止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二是大力推进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强化群众监督,把责任制考核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业绩评定和奖励惩罚的重要依据。扎扎实实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的优化升级,为农村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完善经济保障

经济振兴和发展是农村转型跨越的根本,要把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快车道,必须要强化农村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有效的政策促进农业快速发展。其一,制定针对性政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农村政策调整转型要注重几方面引导工作:一是要大力优化农业生产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走“生态文明”的路子;二是要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水平;三是要科学引导土地流转,促使农业从生产的“单一式”向“综合式”经济模式转变,从“盲目型”向“订单型”模式转型,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发展,解决生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二,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打造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促进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路网、电网和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硬件完备和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启动农产品合作社和流通示范区的创建,理顺农产品市场秩序,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及跨产业合作延伸,实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和现代化管理的科学迈进。

技术是农村经济转型、农业跨越发展的核心力量,发展技术的根本是人才问题,下大力气培养和建设一支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我省农业走向科学模式的前提。为此要做好四点工作:一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基层去从事农业创业,建立对科技下乡和科技特派员的创业扶持机制,为其创业提供项目推介、资金保障、政策咨询和技术支持等多种服务。二是支持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或者加入合作社,使这些知识青年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人。三是支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挥返乡农民工的优势。一批长年在外务工的农民,他们既熟悉市场,具有经济眼光,又了解当地资源的优势并有一定的启动资金,还具有一定的创业技能,能够为农村特色服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新农民的培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农村的转型跨越发展必须要着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职业农民培育,让农民成为真正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农村“主人”。四是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扶持,促进科技的拉动作用。科技项目是促进农业跨越发展的直接力量,有关部门要全面提升科技支农水平,推广农业关键技术的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农村、科研部门与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需要强调的是,要实现科技兴农就必须要做好融资工作,寻找灵活多样和切实可行的融资途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项目、技术和资金的合理整合、优势互补,努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发展。

(三)推动文化保障

教育是农村文化之魂,农村转型跨越离不开文化的牵动力,农村不能成为文化的“孤岛”,不能缺失自己的文化中心,不能远离自我文化的熏陶。今天,虽然有关部门做了许多“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但都不能代替和解决农村由于远离自己的教育中心而形成的文化空心化和人文精神培植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要促进和完成农村的转型跨越,必须要使学校“返乡”,使教育与乡村融合,使乡村具有自我的文化种植和更新功能。农村转型跨越过程也是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过程,完成扎扎实实兑现文化惠民的过程。

观念对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调节和矫正功能。多年来,由于城乡差异,农民以“跳出农门”为荣,农民自我认知和评价失范。在村民的心目中,农民群体没有能力自我改变命运,不思进取、不求革新、得过且过成为这个群体的自我心理定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就必须要推进农民思想观念和观念文化转型跨越发展,要激发农民冲破保守僵化的旧观念,树立科学发展的新思想。目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养、熏陶和造就一代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新视野、新思想和新观念的新型农民,对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早在20世纪30年代,针对我国农村的“愚”“穷”“弱”“私”状况,就有学者针对性地指出了在农村实施文化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借鉴意义。

“没有文化富不了,有了文化穷不长”。农村文化永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农村现代化建设不能缺少农村文化事业的兴盛。

猜你喜欢

转型农民政治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饸饹面“贷”富农民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转型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