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健康心理的标准及培养

2013-08-15张税丽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心理卫生智力心理健康

张税丽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平顶山 467001)

前言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一个健康的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大学生开始感到不知所措,产生了心理上的不适应。据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健康问题退学的人数占整个退学人数的30%左右,而且这一数字逐年呈递增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已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和早日成才。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心理潜力,发挥聪明才智,使他们早日叩开科学大门踏上成功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即能愉快的生活,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的、富有建设性的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六个方面:

(一)智力正常、反应适度

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大学生胜任学习任务,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正常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智力是正常的,甚至相对同龄人,其智力总体水平较高。因而,衡量大学生的智力,关键在于看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的、充分的发挥了效能。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无论做什么,都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想符合逻辑,说话有理,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二)较好的适应现实环境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的适应现实、改造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溺于虚无飘渺的幻想,对生活中的问题,能实事求是的加以处理。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往往由于不能适应环境,经常回避现实,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做白日梦,企图从幻想的情境中寻求满足,并且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生活。

(三)基本稳定、乐观的情绪

欢乐、稳定的情绪,可以消除大脑皮层的紧张状态,调节学习、工作带来的疲倦。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要求大学生克服青年人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的不良现象。做到遇事冷静思考、谨慎处理、三思而后行。在顺境中,不要不可一世、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也不自怨自艾、多愁善感、抑郁沮丧、消极悲观。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总是保持着稳定、乐观的情绪,即使遇到挫折与失败,也能用理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四)人格完整

人格完整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能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人格标准是:胸襟开阔、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较强的意志力,能克服困难,在受到打击时能保持心理平衡。

(五)人际关系和谐

美国某大学曾对10000 人的案例记录做过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巧”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美国人际关系学者阿尔伯·爱德华·威根,也在他的研究报告《探索你的心理世界》中指出,在一年内失去工作的4000 名职工中,只有10%的人是因不能胜任工作而被开除的,其余的90%则是因为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而被解雇的。可见,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一个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在交往中,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能经常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鼓励、信任、支持和抚慰。反之,一个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不能融于集体,总是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与同学关系疏远,整天孤单一人,少言寡语,易导致心理疾病。

(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追求目标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为共产主义、为祖国强盛、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同时,把崇高的理想化为前进的动力,刻苦学习,发奋进取。

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纵观历史上对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人们,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都有健康的心理作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在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大学的健康心理进行培养。

(一)高度重视高校的心理卫生工作

要把大学生的心理卫生工作列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设立专门的工作机构。高等学校要开设心理学公共课、心理卫生课,让学生了解自己,按照心理发展的规律,自己管理自己。当前,要特别注意编写适合大学生自学的心理卫生教材,高校应开设心理咨询机构。一方面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另一方面对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咨询服务,帮助其消除心理疾患,解除心理障碍。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校里,不但要定期向学生宣讲心理卫生知识,而且还要在高校内公开公布一个心理卫生咨询热线,由专人负责,专人辅导,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以帮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当他们需要团体咨询时来一个团体咨询辅导(如怎样面对学习压力,如何调试自己的不良情绪等),需要个别咨询时一定要个别咨询辅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也有利于促进他们完整人格的形成。

(三)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同时,要注意环境育人。环境育人要从校风校级、校园文化环境、建筑环境、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着手,使广大学生在健康、优美、文明、和谐的环境中愉快的学习、生活。

(四)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

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把眼界放宽,时刻意识到个人的历史责任。这样才能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作生活的强者。

首先,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并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益的兴趣和爱好,一方面能使自己的生活内容更加充实和丰富,避免空虚和无聊,使大学生有充沛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在兴趣和爱好中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改造品行,使自己容易接受社会所提出的要求,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学习、工作和事业上能取得多方面的成就。

其次,引导学生敢于面对现实,有自知之明。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矛盾和问题时,要培养大学生敢于面对现实,善于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矛盾、处理问题。正确估价自己,正确对待他人,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对人真诚,学会尊重与关心他人,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可使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减少挫折,减少烦恼,减少心理压力,健康的成长。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并有顽强意志。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刺激,维持心理平衡,并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状态。即使遇到挫折,也应该有顽强的意志,努力去克服挫折。意志顽强的人,不论前进道路上如何险阻重重,都不会放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不论行动过程中如何枝节横生,总是目不旁观,坚持既定方向。一个大学生,如果没有强烈希求成功的愿望,没有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培养顽强的意志,漫漫走向成功之路。

最后,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既要学会学习,又要学会休息。要劳逸结合,只劳不逸不行,只逸不劳也不行。要学会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并不断增强个人体质。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健康的体魄对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五)重视性教育

要进行必要的性教育,使大学生科学的、严肃的对待性的问题。既要改变传统的禁欲主义的消极态度和方法,又要防止西方资产阶级纵欲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特别要教育学生禁看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使大学生的性意识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智力正常、反应适度,能适应现实环境,有乐观的情绪、完整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追求目标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在高校通过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结合起来,重视心理卫生工作,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等渠道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但愿在社会发展飞速猛进的今天,当代的大学生身心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1] 杨能山.心理健康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修课[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1):83-85.

[2] 李森等.成才修养[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166.

[3] 李建芹,贾香花,侯占伟.心理学[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96 -297.

[4] 任长见等.心理卫生[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8-29.

猜你喜欢

心理卫生智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角色认知与心理卫生对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影响研究
考研大学生心理卫生的特征研究
欢乐智力谷
英国皇家海军心理卫生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