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3-08-15辉,孙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年龄组职业倦怠职称

檀 辉,孙 静

(1.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 300222)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由于教师长期工作在压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续的疲劳及在与他人相处中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剧,最终导致一种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状态,是属于一种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

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课题组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年龄、职称、婚姻等因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一)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年龄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衰竭维度,36-40岁年龄组的高职教师个体情感状态最疲劳,工作热情最低,31-35岁和41-45岁年龄组次之,而30岁及以下和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状态最好。在人格解体维度,41-45岁年龄组的高职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消极程度更重,36-40岁和31-35岁和年龄组次之,而30岁及以下和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状态最好。在低成就感维度,41-45岁年龄组的高职教师对自我的评价更低,36-40岁和31-35岁和年龄组次之,而30岁及以下和46岁以上年龄组的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相对最好。

课题组认为年龄是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36岁至45岁的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表现的更加严重,其原因主要是该年龄段的教师在家庭和单位都是主要力量,承担的工作重,任务多,压力大,而平时又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身调节,所以更显现出疲劳、麻木、自我评价降低等表象。

(二)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职称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衰竭维度,具有助教职称的教师在个体情感、工作热情方面表现出来的职业倦怠要更明显于其他职称的教师,教授职称的教师在该方面表现是最佳的,职业倦怠程度最轻。在人格解体维度,副教授学历的教师更表现出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的倾向,讲师次之,教授职称的教师在该方面的表现依然是最佳的,职业倦怠程度最轻。在低成就感维度,讲师职称的教师更表现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倾向降低,副教授次之,助教更次之,而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选择“较轻程度”的数据远远超过其他职称的教师,说明教授职称的教师在该方面的表现依然是最佳的,职业倦怠程度最轻。

近年来,职称评定成为压在高职教师心头的一块大石头。高职教师本身承担着远多于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的巨大压力。高职院校教师面对应付评定职称而不得不进行科研活动。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因为其职称评定工作已经结束,所以其心理压力会远远小于其他职称的教师,其职业倦怠的程度整体是偏小的。

(三)职业倦怠三个维度在婚姻方面的分析

在情感衰竭维度,已婚教师选择“中等程度”的比例为45.38%,“较重程度”为14.23%,均高于未婚教师“中等程度”37.5%、“较重程度”5%的比例;在人格解体维度,已婚教师的选择趋向与未婚教师基本持平;在低成就感维度,已婚教师选择“中等程度”的比例为32.56%,“较重程度”为19.74%,亦均高于未婚教师“中等程度”26.67%、“较重程度”13.33%的比例。说明已婚教师由于家庭生活负担的加重,更易情感疲劳、工作热情减退,因而自我评价降低。从“工作一整天后,您常常感到精疲力竭”这一问题的结果看,已婚教师选择“经常如此”和“一直如此”的比重达到了36.92%,而未婚教师选择此两项结果的比重仅为10%。但无论如何,已婚教师也能与未婚教师一样,在对待工作和学生时依然积极、有热情。因此,课题组认为,婚姻状况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

(一)社会对高职教师评价低、期望值高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但长期以来受“重学术、轻技术”的历史偏见的影响,国家对高职教育的发展缺乏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许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得不到根本改善,高水平的师资缺乏,高职教育被视为是二三流教育,总体社会评价较低。

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个体,其心理形成离不开社会环境,过低的社会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对教师职业较典型的负面评价包括:教师的工作很容易;教师的报酬多,而做的少;教师抱怨得太多;教师选择教学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做其他的事情。社会上不少人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很清闲,只不过上几节课而已,没有看到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特点。

与过低的社会评价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对高职教师的期望值很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和操作能力,即要成为“讲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外部和内部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不得不提高学历,进修学习。而繁重的日常教学和不断提高的内外部要求使教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高职教师所付出的劳动与社会评价不相称,正是其职业倦怠形成的重要原因。

(二)高职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滞后

虽然高职院校数目在不断增加,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是新创办的,或由中师或中专改制和合并升格而来。在内部管理上,管理方法和手段比较简单,官本位现象严重,民主意识不强,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加上一些学校领导的官僚意识,教师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其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而且在现行的高职教师评价活动中,评价结果直接与工资、奖金、住房福利、晋升挂钩,有的还成为解聘不合格教师的依据,这无不增加了教师的焦虑感。评价最终目的是与教师的奖惩挂钩,而不是为了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缺乏经常性的欣赏与支持性反馈,尽管努力工作,但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成就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的,其需求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且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要。高职教师同样有多层次的需要,当教师们在满足前面的需要后,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于是就有了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但如果学校对教师良莠不分,对教师的评价不合理,加上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必然导致更多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大

在高校,资历和学历历来是必须面对的重重高山,年轻教师必须用极大的精力逾越。归结起来,完成科研课题、发表论文、评上高级职称、拿到最高学历,都是他们所要努力追求的目标。一项关于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发现:高校教师中认为压力大的占22%,而这一部分要是一些年轻教师,他们往往没有什么科研成果,也没有更高的职称,他们要面对的是比自己资历老得多的教师,在学术界的一无所有是他们不利的一面。而对于稍有资历的大学教授而言,要面临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搞科研是有时间限制的,而且竞争激烈,在规定的时间内如果没有成果要面临着淘汰。这些都导致了很多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它极易导致身心疲劳,因此成为引发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

就授课时数而言,高职院校教师工作负担沉重。当前,高职院校师生比过低而造成的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长,周授课时数多。教师日平均工作时间比一般职业要长。有资料表明,教师日平均劳动时间为9.67 小时,与我国实行的8 小时工作制相比要高出1.67 小时,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长并没有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减少。相反,为了上好课,迎合各种各样的评审,教师的付出更多,日平均工作时长有增无减。这种工作时间长、工作单调又重复的环境容易引起倦怠。

三、应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社会支持,提高教师职业声望

从社会层面以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来说,应尽快改变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不足和偏见,加大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宣传,明确高职的定位,加大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国家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促进广大高职类教师群体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关心和支持高职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逐步形成一种对高职类教师公共信任和支持的社会环境,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自尊感,对高职教师抱合理的社会期望。

另一方面,国家要通过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内部的改革,形成有利于高职教师不断发展、提高的用人机制。在进修研讨、学历提高、职称评定和晋级晋升等方面为高职教师提供与普通高校教师同等的机会,使教师产生价值感和归属感,着力营造一个平等、公正、有利于高职发展的社会氛围,把“尊师重教”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对教师和教师职业建立合理期望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教师的职业压力。

(二)加强人本管理,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高职院校领导要注意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心理环境。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将促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是避免或解除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首先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更大的自由度,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其次,学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此外,要健全考评机制,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明确的评价标准,建立公平的奖酬体系,从而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热情,增加工作投入。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健康发展,它也是防止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最有力的内存机制。

(三)教师学会自我调适,克服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正严重地冲击着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每个教师在压力面前的表现可能都不一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自身的人格特点也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因此,高职教师应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与社会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位。

研究表明,那些带着较高目标和期望,满怀热情进入职业领域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而高职教师恰恰就属于成就动机比较高的人群,因而要积极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不断充电,在工作中发展自主与创新的能力并学习一些应对压力的技巧与策略,提高心理成熟度,根除职业倦怠心理的消极影响。

高职院校教师对学校应对教师职业倦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学校能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家庭、心理情况,合理安排教师的休假、集体旅游,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重视教师的培训和开发,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如果学校能从这些方面真正重视起来,那么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将会得到很大改善。

[1] 蔡慧君,雷玉英.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4(1):107-108

[2] 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干预研究述评[J].2004(4):931-933

[3] 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莉,王俊刚.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5] 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89-92

[6] 孙红.职业倦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年龄组职业倦怠职称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六部门: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
对广东省成年男子BMI指数的分析
2005年与2010年河北省经济较好与经济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较与分析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