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创新——以鄂西北邱家前湾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为例

2013-08-15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前湾文化景观古村

赵 德

(湖北文理学院 美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人的现象,“文化,即人化;文化的本质,即人的本质”。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文化景观指与具有意义的历史性事件、活动、人物有关的包括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在内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1]有时文化景观是个人或人群作用于土地的结果,有时它又指某个时候个人或人群所拥有或创造的理念产生的结果。从数千英亩的乡村地块到不足一英亩的房前小庭院都是文化景观,包括地产、农场、公园、校园、纪念物、景观公路甚至工业场地。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由自然和人文两大因素组成。文化景观与人文景观没有严格的区分。

历史文化景观是历史文化地理区域特性的典型体现,它是指历史时期人类为了某种需要,而“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历史文化景观将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统一于一体,通过它可以了解人类文化在历史时期的风貌。历史文化景观可以理解为历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合称,也可理解为历史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交集,是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文化景观。

古村落是我国农业社会里人们生产活动与生活方式的聚居地,它记载了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信息,保留了大量传统民俗生活形态,存在多种古文化遗产,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是一种古老、独特、封闭、完整兼具脆弱性的文化资源。但是,一般性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面临着重重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主要方面:一是传统空间的容量限制使得传统民居拥挤、嘈杂、污染等,与现代家庭生活的要求不符;二是建筑功能的不断更新使得传统居室格局、配套设施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观念不符;三是经济支持不足,大片大片的古村落因缺少资金维护,任其破坏,最终消失;四是商业化、空心化状态。“古村中的物、人、事是一个整体,在更新与保护中,往往忽略了后者,大量外来人口入住、大力开发旅游破坏了古村落原来的有机链条,丢失了古村落的灵魂——真实性。”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创新问题,包含了理性和非理性的过程,其中规划设计者的直觉、经验和灵感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2]文章以鄂西北枣阳邱家前湾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为例,在保护和发展规划设计中进行思考,探讨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创新问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一、邱家前湾概况

(一)现状简介

邱家前湾位于新市镇前湾村,距鄂西北枣阳市48公里,发端于古营丘(今山东临淄),是丘穆公九十世后裔的一支邱(丘、邱同源)氏先贤立足并繁衍至今的世居地,当地人习惯称之为“邱家前湾”,简称“前湾”。古前湾起源于元末明初,盛于明清两朝盛世。从村落选址到村庄规划、民居建筑以及邱氏祠堂的建造,无不彰显邱氏先贤之智慧、苍天之眷顾。其藏风聚气,龙盘虎踞,山环水抱,文峰秀立,案山朝拱。现有近100户人家,其中有60多户邱姓人家,据文物部门统计有300多间古建筑。邱氏宗祠是保存很好的建筑,开间三间,有门楼,封火墙上的装饰完好无损。[3]

邱家前湾是襄阳市辖区内建筑面积较大、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是鄂西北古代建筑水平和人民生活的直接反映,是地方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的信息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目前,邱家前湾民居已列为第五批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面临的问题

邱家前湾虽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生态优良,农产丰富,但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我们要充分利用邱家前湾的有利条件,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支撑“保护”。

1.缺少整体保护的认识

邱家前湾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的整体性,忽视周边的历史环境风貌的保护,周边新建的现代建筑对古村落的整体风貌造成了严重影响。

2.存在大量的改建

古村落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随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它与传统居住环境的不协调日益显现,新旧景观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不到延续。邱家前湾在没有统一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村民自发改善生活条件的许多行为严重破坏了古村落景观的协调。周围新建的现代住宅更是与古村落保护相冲突。

二、对邱家前湾的历史文化整理

历史文化景观的发展策略建立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价基础上,笔者将历史文化资源分为古建、古迹及实体景观、邱家家族及移民史、名人轶事、民俗五方面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评价。邱家前湾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古人总结的风水景观系统理论完全一致,俨然是一处天成的风水宝地。

风水区位 经专业技术人员考证,前湾民居村落是在明朝景泰年间到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建成的,如今大多数老屋格局完好。沿山势布局,坐北朝南。这个村子与河南桐柏和湖北随州交界,小村庄不显山不露水。村落临近沙河,建在小石山之上,花岗岩质地,花岗岩地貌也是本地少见的,邱家先祖选择这个地方,也有其科学道理,就地取材,材质坚固耐用,为建村落提供方便条件。

风水形势 村庄建在元宝地上,地砂虽有缺陷,然邱氏祖先建筑寨墙拾遗补缺,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元宝庄”。庄前结合修筑寨墙取土一地造势修筑成一口形似村貌的荷花堰,朝迎乾艮二气和来水,应证三合珠联,同时兼有灌溉、防火之功能。也不乏邱氏先祖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聚财寓意。[4]村庄座北朝南,民居门户取东南向,是鄂西北日照的最佳取向,亦验证了“商不朝南,征不面北”之舰距。民居呈一排十二户,南低北高,依次成阶梯式排列,初建时共四排;意寓邱氏后代步步高升之意,同时也有利于排水、通风、采光。

风水方位 邱家前湾的村庄规划布局,显然出自风水大师之手。房屋的建造风格沿袭徽派又兼顾北方经济实用的特点。屋脊大小高低严格遵循祖制,院落大小基本一致;房屋间距统一,每两院一条南北通道;下水均按照统一的石质管道排往村外,雨水则顺着路道边开凿的石沟排向堰塘,更为难得的是每家的水都是从暗沟排进公共管线的。背靠来龙主脉,左右有护砂,前有明塘。来龙贯气,护砂藏风,明塘得水。依地造势的堰塘南面是一片竹林,形成居家一照壁,其用意一为挡风,二为避煞。既保证了村庄一年四季迎南水之阳气,又做村庄的遮挡屏风,为整个村庄增添了几分文雅;邱家祠堂建于寨墙外,祠堂门前配有广场、水池,水池前也同样栽有一片竹林,这个与众不同的布局正彰显了从山东、河南、福建、广东、江西一路移民走来的邱家人博大的胸怀。祠堂外广场逢年过节总要请戏班子唱戏,看戏的总归是不分姓氏族派,远近相亲一起其乐融融。祠堂前的竹木树林、池塘在平日里给这祠堂里供奉的先祖们一份幽静,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有活动时则带给人们阴凉。诚然,这两片醒目位置的竹林也蕴含这先人对后人文笔传家、人品高雅、福绿(禄)万代的殷殷期望。宋代苏东坡曾有诗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此一举,乃邱家前湾风水改造之点睛之笔。

由此可见,邱家前湾古村落从建筑到生活方式都受到道家思想和风水观念的影响,邱家前湾地理风水浑然天成,无不让人叹为观止,处处渗透着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反映出历史的思维和遗存,这是古村落受到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对邱家前湾的形象策划

邱家前湾具有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特征:“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宛如一幅世外桃源,田园牧歌的风情画;地灵人杰,人才辈出,为典型的书乡。

经过分析和研究,邱家前湾新形象可以归纳为:“儒雅书乡,桃源之乡,龙蟠凤栖,钟灵毓秀”。儒雅书乡指的是人文环境;桃源之乡是指当地“中国桃之乡”,开发旅游特色资源;龙蟠凤栖是指风水文化;钟灵毓秀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上新形象也是邱家前湾发展的主要理念,要在空间景观上有所突破,开拓创新。

新形象的建立既有硬环境要求,又有软环境要求。一方面,要建设既现代又不失传统风貌的旅游名胜地,各项建设及生态环境要达到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的标准。另一方面,精神文明要与书乡相称,成为示范乡村。精心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工艺品;精心策划令人难忘的活动。

(一)空间布局及用地规划

基于邱家前湾的人口规模及经济发展预测,结合风水理论及土地使用现状,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古村落保护区、新村发展区、生态农业旅游区。

古村落保护区 一是从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进行规划。“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中国传统的人居理念处处体现了对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注重资源的繁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历史环境的保护不仅是对古村落所处自然山水环境的保护,更是对生活在古村落居民千百年来所形成的社会秩序、民族风情等人文环境的保护。二是物质遗产保护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进行规划。物质遗产是指完整的古村落形象,最直观的反映古村落的艺术、科学、历史价值。非物质遗产作为古村落历史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利于人类寻找精神的归属感。前者是古村落的历史文明的载体,后者是古村落的历史文明的根本,二者缺一不可。保护古村落格局,恢复具有价值的建筑,开发增建旅游服务设施,形成古村落旅游主要载体。进一步开发前湾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品位;不断充实内涵,扩展景点。[5]

新村发展区 目前,邱家前湾古村落的新村已在山坡外围基本成型,新村、旧村对比明显,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古村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在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双赢”。

生态农业旅游区 邱家前湾所在镇目前是枣阳市主要的大白桃生产基地,桃子种植面积达5.5万亩,被誉为“中国桃之乡”。利用这一优势,在新区发展区周围,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以花为媒,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特色资源,设置农业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度假地。

(二)整体环境与风水格局保护

自人类族聚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存环境的利用保护和改造。邱家前湾的先民们循地理五诀、阴阳相辅、五行相生克,兼天干、地支、四季色彩以及装饰设障、镇邪避煞进行周边环境改造,从而合理地安排调整居住空间,使其与周围的山水更加和谐统一,以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6]对古村落的保护首先就是对周围环境的保护。要制定严格措施,保证不受破坏,严格制止破坏山体,挖山取土和逢山开路等现象。

(三)古村落保护和开发

村落肌理保护实际是村落整体空间环境的保护,通过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中的文化因子,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组合等。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开发,针对不同建筑分别对待,合理开发与保护。第一类建筑保护为主,应进行修缮与维护,禁止使用不合适材料进行加固和更新。第二类建筑仍以保护为主,但应拆除破旧建筑,允许进行改造,但方法应合理,在不破坏整体形象、建筑外立面、建筑主体架构基础上,使用合理材料,严禁使用现代方式和材料进行改造。第三类建筑以开发利用为主,必要的可以拆除,但尽可能利用。第四类以整治为主,分阶段进行改造。可根据老建筑的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水电、网络、照明等,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办公的需要。吸引村民回迁居住,争取适当数量的村民在古村居住,以保留古村中原生态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把部分老建筑用于古村的文化设施,如民俗文化陈列室等,增加古村的文化内涵。古村落的居民才是古村落的生命力所在。

中国的古村落承载着百年、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在进入现代化时期,最能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地方。保护它、发展它无疑是保存中国农业社会的文明史,给后人以借鉴和思考。邱家前湾只是我国众多古村落中的普通一个,通过邱家前湾古村落文化保护和发展策略,我们相信,这些策略也是大多数一般性古村落能够得以更新和保护的较好途径。可以看出在各国面对全球化纷纷保护和发扬本土文化的背景下,对我国历史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战略意义,也是为建立自己的理论研究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途径之一。

[1] 戴代新,戴开宇.历史文化景观的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晓峰.从周庄、西塘模式看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10.

[3]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第一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 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3):87-99

猜你喜欢

前湾文化景观古村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
黄河口画卷
古村——大芦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