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史观一脉传——从老庄诸子和《四库全书》说起

2013-08-15孙中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君主圣人

孙中原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一、得为在民失在己

《庄子·则阳》记载:

柏矩学于老聃,曰:“请之天下游。”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僵之,解朝服而幕之,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罹之!曰莫为盗,莫为杀人。荣辱立,然后睹所病;货财聚,然后睹所争。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今则不然,匿为物而过不识,大为难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远其途而诛不至。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得不伪?夫力不足则伪;智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

在这里,《庄子·则阳》借老子学生柏矩之口所致悼词,感人至深。在沉痛哀悼死者的同时,针对社会现实政治生活,痛斥当权者的虚伪夸饰、苛责于人,体现了深刻、彻底的民本人本意识和人民史观的意涵。

庄子借“古之君人”(古代圣明君王)的名义,总结出“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的命题,实在是包含科学人民史观的金玉良言,是“得失正枉”的科学方法论。

“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的命题,是庄子从大量历史经验中概括的正确观点和科学结论,根据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原理,它可视为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论。

柏矩,唐成玄英疏说他是“怀道之士,老子门人”。唐陆德明说他是“有道之人”。“辜人”,即死刑示众者。成玄英疏:“令其正卧,解取朝服幕而覆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得不伪?”晋郭象注:“主日兴伪,士民何以得其真乎?”成玄英疏:“谲伪之风,日日而出,伪众如草,于何得真?”“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郭象注:“当责上也。”成玄英疏:“夫智力穷竭,谲伪必生。赋敛益急,贪盗斯起。皆由主上无德,法令滋彰。夫能忘爱释私,不贵珍宝,当责在上,岂罪下民乎?”饶有深意。

黑格尔在《谁在抽象思维》中说:“且说一个凶手,被押往刑场。在常人看来,他不过是个凶手。”“研究人的专家则不然,他要考察这个人,是怎样变成罪犯的。”“在凶手身上,除了他是凶手这个抽象概念之外,再也看不到任何别的东西,并且拿这个简单的品质,抹杀了他身上其他的人的本质,这就叫做抽象思维。”[1]65这里,黑格尔所谓“抽象思维”,特指片面、孤立、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

庄子《则阳》假托老子学生柏矩,至齐观察物情风化,“见辜人”,这酷似黑格尔哲学随笔“且说一个凶手,被押往刑场。在常人看来,他不过是个凶手”。庄子的哲学寓言跟西方近代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哲学随笔,从思想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接着柏矩“号天而哭之”,并发表耐人寻味的悼词。悼词内涵酷似黑格尔说的“研究人的专家则不然,他要考察这个人,是怎样变成罪犯的”。“在凶手身上,除了他是凶手这个抽象概念之外”,还看到“他身上其他的人的本质”。庄子假托柏矩说“辜人”之所以达到如此地步,有其必然的、不得不如此的深刻的社会政治原因。庄子假托柏矩“号天而哭之”所发表的悼词全文,实际上就是庄子对社会现实政治弊端的怒斥谴责,至今对人们犹有深刻的启迪价值。

庄子议论发挥了《尚书》、《论语》和《墨子》等记载古圣先王商汤、周武王名言警句的意涵,如《尚书·汤诰》引商汤说:“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论语·尧曰》引商汤说:“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引周武王说:“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墨子·兼爱下》引商汤说:“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兼爱中》引周武王说:“万方有罪,维予一人。”

从古圣先王商汤、周武王,到庄子、老子和诸子百家民本人本的名言警句,是中国古代民本人本意识洪流的智慧之源,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理论借鉴。弥足珍贵,不可等闲视之。

二、以民为先以身后

《老子》66章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江海之所以能成为所有小河的领袖,是因为善于处在小河的下游。因此,想在上面管理人民,必须用语言表示谦下。想在上面领导人民,必须在后面向人民学习。圣人在上面管理,人民不感到压抑。在前面领导,人民不感到妨害。故而天下人乐意推举,而不厌弃。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

《老子》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意思是说我有三种法宝,第一叫慈爱宽容,第二叫退缩保守,第三叫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慈爱宽容,所以能勇敢;退缩保守,所以能宽广无边;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做首长。现在丢掉慈爱宽容,追求勇敢。丢掉退缩保守,追求宽广无边。丢掉居后,追求占先,那是必死无疑!

《老子》78章说:“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即承受全国的诟辱指责,才叫做国家的领导。承担全国的灾殃,才叫做天下的领袖。“正言若反”,即正面的话说出来,像是反面。真理说出来,像是谬误。这是老学高论妙语的特殊表达方式,是老子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的表达公式。“正言若反”,对应英文paradox,指跟通常见解对立,违反常识,超脱尘俗,似非而是的言论,又叫奇辞怪说、奇论、怪论、诡论、反论、异论、悖论、谬论、佯谬和自相矛盾的议论。

清成克巩《道徳经注》说:“水为至柔,而穿突陵谷,无坚不攻。”“故圣人有言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犹之川泽之纳污耳。夫垢与不祥,世人之所恶也,而谓王者受之,此正言若反之妙也。”“正言若反:似反一世之常言,其实正论。”

老学的代表性话语,在悖论式表述的深层,潜藏着民本重民思想的真谛。

何谓圣人?《孟子·尽心下》说:“大而化之之谓圣。”“圣人,百世之师也。”东汉赵岐注:“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谓圣人。”老子对圣人有特殊的认知和要求。《老子》49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即圣人没有固定意志,以百姓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善的,我认为是善。不善的,我也认为是善,就得到善。百姓意志可信的,我信。不可信的,我也信,就得到信。这是老子“正言若反”式的妙语高论,“似反一世之常言”,其实是真理。

《老子》68章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即善用人的,对人谦下,这叫不跟人争的德行,叫善于运用别人的力量,叫匹配天道,是古来就有的准则。

《老子》27章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即圣人经常善于挽救人,所以没有人被弃之不用。经常善于挽救物,所以没有物被弃之不用。这叫做内藏的聪明。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不尊贵老师,不爱惜借鉴,虽自以为明智,其实是大糊涂,这叫做悠远的玄妙。这里包含重人爱人的深湛义理。

《老子》25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天地为宇宙四大,人是唯一能动的主体,地位重要。人的能动性,受天地自然法则制约。这是老学独特的人本论。

《老子》28章说:“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即甘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道德才充足。圣人使用永恒的道德,建立管理和领导。《老子》41章说:“上德若谷。”即最崇高的道德,就像卑下的山谷。《老子》32章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即天下归道,如小河归江海。老子用海纳百川,譬喻官长广纳人民群众的智慧。

《墨子·亲士》发挥了老子思想,说:“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是故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恶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盖非兼王之道也。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其直如矢,其平如砥,不足以覆万物。是故溪陕者速涸,逝浅者速竭。”即江河不厌恶小河水注满,才能汇成巨流。圣人对事物不推辞违背,能成天下大器。江河水不只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不只来源于一只狐狸。哪有不听取跟道理相同的意见,而只听取跟自己相同的意见呢?这不是兼王道理。天地不经常光明,大水不永远清澈,大火不永远燃烧,王德不至高无上,才能做千人领导。直像箭杆,平像磨石,不能兼容万物。狭窄小河干涸快,肤浅水流枯竭快。

老子“善下为王”跟墨子“兼王之道”异曲同工,是老学与墨学的渗透贯通。老学与墨学,都用水作为类比论证的素材和事例。用墨子水哲学的名句嵌入老子水哲学的话语体系,可以说密合无间,相得益彰。

《墨子·经下》说:“取下以求上也,说在泽。”《经说下》说:“高下以善不善为度,不若山泽。处下善于处上,下所谓上也。”即采取居下位手段,求得居上位目的,论证理由在于用水泽作为类比推论事例。社会生活中,上下是以善不善为衡量标准,不像山泽以空间上下为衡量标准。“处下善于处上”,是在某种意义上的“以下为上”。

《老子》无“取下求上”的字眼,却有“取下求上”的意涵。老子水哲学的全部话语体系就是证明。老子的“善下为王”与墨子的“兼王之道”,都隐含着民本和汲取人民群众智慧的深刻意涵。

《老子》39章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弟子著作《文子·上德》说:“木大者根衢,山高者基扶。”《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注:“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北魏李暹《文子注》:“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

南宋杜道坚《文子纂义》卷6发挥说:“君以民为本,高以下为基。”“木大者根衢,山高者基扶,民富则国昌矣。”用《老子》语“高以下为基”和《文子》语“山高者基扶”论证“以民为本”和“民富国昌”命题,颇有新意。

唐王士源托名庚桑楚撰《亢仓子》,其中发挥说:“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亢仓子》属于道家著作,唐襄阳隐士王士源托名庄子寓言人物庚桑楚撰。《庄子·庚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成疏:“老君大圣,弟子极多。门人之中,庚桑楚最胜,故称偏得也。”庚桑楚又作亢仓子。

宋张浚《紫岩易传》卷3说:“老子曰高以下为基,是以圣人后己先民,裕民以政,而措天下于磐石之安。盖人君倘以厚下为心,则身无失德,民怀大惠。”明叶子奇《太玄本旨》卷4引《老子》语发挥说:“上以下为基,国以民为本,基厚则上固,本固则邦宁,此必然之理也。”引老子说“高以下为基”、“圣人后己先民”,提倡裕民、安民、厚民和惠民,论证“以民为本”是“必然之理”,饶有理趣。

三、人民史观一脉传

从八亿字特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检索,“以人为本”说到156次,“以民为本”说到300次,语义相同[2]。古代“以人为本”指“以民为本”。“人”、“民”二字互通。《管子·霸言》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司马法》说:“古者以人为本。”吴兢《贞观政要·择官》说:“理天下者以人为本。”《贞观政要·务农》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唐书》卷55说:“国以人为本,本既不立,国将倾危。”卷130亦说:“国以人为本,害其本则非国。”

中国民本思潮可溯源到《夏书·五子之歌》引夏禹训诫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即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这个根本安定,国家才能安宁。《资治通鉴》卷209说:“君以人为本,本固则邦宁。”

“民为邦本”的民本意识是东周以来的普遍思潮。《尚书·皋陶谟》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即人民的聪明,就是天的聪明。《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即人民的欲望,天一定依从。“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即人民的眼睛,就是天的眼睛。人民的耳朵,就是天的耳朵。这是夏、商、周传统天命神本思想向人本意识蜕变、过渡的契机和桥梁。

纵观历史趋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民本人本意识从天命神本的母体逐渐孕育蜕变,脱胎而出。天命鬼神的绝对权威,逐渐让位、过渡到民本人本意识的觉醒和人民主体地位的逐渐上升。民权和人权享有随历史发展,渐趋增进。周公曾告诫康叔,要重视民情民意。《尚书·康诰》说:“民情大可见。”《酒诰》载周公对康叔说:“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即人不以水为镜子,以民心向背为政治治理的鉴戒。

《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朱熹注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禝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这一旷古最具激进革命性民本意识的命题,从上下文语境看,其最终目的是为维护当时天子、诸侯和大夫封建宗法制的长期统治服务。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意识,没有撼动封建宗法制统治的根基毫毛,只是警告统治阶层,不可忽视民心向背的巨大震撼力。

《荀子·大略》说:“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意即上天生养民众,不是为了君主;上天设立君主,是为了民众。荀子“立君为民”的命题,明确张扬其民本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萌发了人民是社会价值主体的政治哲学观。

每套生物土壤除臭系统配备1套臭气收集输送管道系统和生物土壤滤池布气管道系统。收集管道系统充分考虑气力条件,采用尽可能减小管路系统阻力和平衡各收集支管路阻力的布置方式。同时,收集管路各支管设置调节阀门,以调节各集气支管压力平衡。臭气收集输送管路及阀门采用304SS材质。生物土壤滤池内布气管道采用母支管形式,以达到均匀布气的目的。滤池内布气管道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质。

从荀子发此宏论的整体语境看,荀子“立君为民”命题的深层意涵,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权,使之能够传之久远。《荀子·大略》开宗明义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提倡为民、惠民和爱民的终极目的,是维护君主称王称霸,统治人民。

《荀子·王制》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荀子引古人常说的君主好比是船,庶民好比是水。水能使船漂浮,也能使船沉没,意在告诫君主,应采取惠民安民、平政爱民的策略手段,方能使君主稳坐封建宗法制的大船,凭借庶民这一汪平静的好水,就可得以长治久安,永不翻沉。这是荀子的政治理想和良好愿望。

无论是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命题,还是荀子提出的“立君为民”命题,以及为荀子所张扬而为历代帝王所乐意咀嚼的“君舟民水”传统隐喻,其归根结底的深层意涵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君本官本的最终目的。

旅美华裔学者傅伟勋(1933—1996)提出创造性诠释学(Creative Hermeneutics)的研究方法,认为古代思想研究可分多层次,其中第三层次是“蕴谓”,即发掘蕴涵在元典背后的深层义理,揭示其多层诠释学蕴涵。上述对古代儒学大师孟、荀表达民本意识名言警句的分析,跟傅伟勋创造性诠释学的分层研究法融通一致。

传统的民本确实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尚书·大禹谟》引舜告禹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意即民众可爱的,难道不是君主吗?君主可怕的,难道不是民众吗?民众没有君主,还有谁可拥戴呢?君主没有民众,还有谁能参与守卫国家呢?这是用反诘句表达肯定命题:民众可爱的是君主,君主可怕的是民众。民众拥戴君主,君主依靠民众守国。

吴兢《贞观政要·政体》载唐太宗语说:“《书》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引用《尚书·大禹谟》的话进行发挥,说明了古代明君贤臣之所以提倡民本人本,目的是为巩固君权的长期统治。

中国传统的民本是把人民作为皇权政治的资质、基础和根本,需要清官、好皇帝“贵民”,不是人民自贵。需要清官、好皇帝“为民做主”,不是人民自己做主,认为人民无权无能为自己做主。

中国传统的“民”是“臣之民”,由高高在上的君主官僚统治。臣民缺乏法治下的自由人权,臣民的利益和价值由君主官僚赋予和决定。而近代文明的特征是由臣民身份向自由人身份转变。人是国家社会的主体,有独立的经济政治地位。每位管理者和领导人在法律面前,都不比普通人有更高人格,可享更多人权。

传统民本思潮是现代人本理念的思想资源、前身、萌芽和曙光,并不等同于现代的人本理念。现代的人本理念汲取全人类积淀的文明精华,是传统民本意识的蜕变、转型和超越。现代的人本理念,对应于西方哲学和文化学的humanism,即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现代的人本理念以人为社会的本位和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推崇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基本权利,坚持以人为目的和价值准则,关怀人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意义。

现代的人本理念,把所有人都作为人看待,纳入人道关怀。承认所有人作为人的尊严,尊重每个人的人性、本性、人格和人权。满足人的根本利益和合理欲望,使人安居乐业,实行普遍、彻底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科学的人民史观归根结底是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在当今社会,提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建设,其目标应该是用人本位取代官本位,这是现代人本理念的应有之义。如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生活始终坚持官本位,而没有根本性改变,则现代民本人本理念终将流于空喊口号和一纸空文,不会自动转变为社会现实。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实现历来仁人志士、诸子百家民本人本的崇高理想,把现代的人本理念和科学的人民史观完全贯彻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诗以咏之:

老庄诸子论史观,人民史观一脉传。

引领时代有前瞻,科学发展好借鉴!

[1]阿尔森·古留加.黑格尔小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本文引用古籍原文和数据统计,均据《四库全书》[M].清乾隆文渊阁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君主圣人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五张羊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文斓阁《四库全书》两种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