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数字图书馆的产生与发展——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建设为例

2013-08-15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史料学术

杨 柳

(河南大学 图书馆,河南 开封 475001)

一、网络的产生与中国网络的发展

Internet(因特网)的产生,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所进行的一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实验。起初是出于军事方面考虑,主要为科学家提供计算机之间的远程通信和资源共享,这就形成了现代互联网的雏形。之后多个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都要求加入该网络系统,使其日益发展壮大了起来。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它作为人类所掌握的媒体中的最新一种,其影响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信息传递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使人类步入了信息高速传递的网络时代。

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一些科研部门开始了互联网的相关课题研究和技术合作,从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到顶级域名的注册,再到多个科研机构和校园网的建设,中国网络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1994年互联网首次进入了中国大陆的公众生活,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先后在“全国建成了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和四大Internet主干网”,“形成了以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科学技术网络(CSTN)、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CHINAGBNET)为龙头的中国互联网络体系”[1]67。据《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1997.12)显示,截至1997年底,中国上网计算机数仅为29.9万台,上网用户为62万。到了2010年7月,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7.15)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31.8%。可见,在中国网络时代已经到来。

二、网络时代的学术研究

对于从事各类研究的人文知识分子来说,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和信息载体。网络上各种大型的数据库,文学网站,学术网站,数字图书馆的存在,已经改变了人们往常对于文学及各类学术资源的认识。欧阳友权认为,“网络的出现加速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文学格局:一是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传统文学,二是以出版营销为依托的图书市场文学,第三块便是由互联网媒体引发的网络文学或者叫做新媒体文学。网络文学在艺术场、艺术链、艺术媒介、知识谱系、艺术消费等方面,带来了整个文艺学表征域的转型”[2]123。就学术研究资源来说,情况也与以前发生了改变,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纸媒学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相对于以前的纸媒学术资源,网络学术资源虽然已经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悄然利用,但对其较为深入的认识、归纳、研究还没有被提上日程。如一位历史学界专家所称“我们对学术的研究往往落后于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进行开创性学术研究,不得不对网络学术给予高度的重视”[3]按照百度网的概括,网络学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信息发布自由,来源广泛;信息量极大,传播范围极广;信息内容庞杂,质量不一;具有多媒体和超级链接特性以及交互性等。而网络学术资源的主要类型则有:数据库资源;学术网站资源;电子出版物资源;组织机构资源;学术研究相关资源等[4]。

现代网络的特点可归纳为:包容性、开放性、自由性。它的出现已经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代著名信息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5]126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也称,“所有媒体是一些人类器官的延伸——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轮子是脚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媒介,随环境而变化,引发我们感觉接受的统一指数。每一个人的感觉扩展,改变了我们的所想和所做的方式——我们领悟世界的方式。当这些指数起了变化,人类也变化了。”[6]218因此网络为现代学术研究带来的不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便利,更是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深层研究思维的改变。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网络对学术研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袁济喜教授认为的,“网络数据库的推广,打破了图书垄断,但数据库无限制的膨胀,导致了一种数据库写作文体,从而失去了学术原创能力”[2]121,更为严重的是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行学术造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等。

三、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建设

第一,多个网络电子数据库的建设

就人文学科来说,中国首次大规模将现代网络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术研究的尝试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CNKI工程(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在中国范围内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由此各种学术资源开始源源不断的汇集到了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并实现了各类资源利用上最大限度的及时、高效和便捷。这些大型数据库包括了人文社科领域在内的多种学科,所涵盖的史料信息量巨大,且不断处于更新增补的过程之中。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它们基本上将多年来公开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一网打尽了,并且电子化检索系统对于查找相关资料也非常方便迅捷。此外还有《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原名《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负责研制和编辑)、维普资讯网等大型数据库。上述大型数据库都是综合性质的,现代文学史料也自然包括于其中。

第二,网上图书馆的电子资源

当网络时代到来,人们对于图书馆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人们多靠翻卡片到书库寻找所需资料,但随着各图书馆网站的建立,实现了信息查询的电子化。各网站除了介绍本馆概况、服务项目、专题资料以外,多有“馆藏目录检索”一项。人们通过网络检索就能迅速获知所要查询的图书馆是否有所需要的图书资源。

对于现代文学史料工作而言,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电子资源中有些还提供全文浏览功能。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www.nlc.gov.cn),在这里不但可以查询各种图书目录,还可以在线阅读各种图书及期刊。一些重要的现代文学期刊如《现代》、《新月》、《文艺复兴》、《文学季刊》、《万象》等,都实现了在线全文阅读,且可以按照题名、出版者、责任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目录等多种方式检索。此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当然也还有部分重要的现代文学民国期刊如《新青年》、《小说月报》、《抗战文艺》等尚未扫描上网。功能相似的网络资源还有浙江大学主持的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合作计划(简称CADAL)的民国期刊数据库子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这些网络电子资源在使用上可以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研究者对民国期刊的研究需要。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数十万种电子图书及近万部学术讲座,在电子书查找及视频史料等方面走在了前列。而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的超星名师讲坛,实现了在线听课,更是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源。以上种种网上数字图书馆,借助于缩微、扫描、网络传输等数字化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三,各种与现代文学相关的专题学术网站

网络资源中的现代文学史料还包括一些专题性的学术网站。如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上文学馆、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当代文化研究网、当代中国文学网、左岸文化网、诗生活及很多现代作家研究会创办的专题网站,如北京鲁迅博物馆网站、北京老舍纪念馆网站、中国茅盾研究网、郭沫若研究中心、巴金文学馆网站、鲁迅纪念馆、穆旦纪念网、徐志摩纪念网等。这些专题性网站都收藏有诸多作家的文字、图片、影像方面的史料,一方面为部分文学爱好者提供相关领域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研究者查找收集资料的部分来源。

如作为现代文学研究资料中心的现代文学馆就收集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手稿、书信、日记、图片、音像等大量宝贵史料和现当代文学期刊报纸、文字档案的原件,作为网站建设的一部分,相关目录都可以上网查询,更有部分珍贵书信照片可以在线浏览。而北京鲁迅博物馆网站则有“动态公告”、“博物馆介绍”、“博物馆藏品”、“查询与研究”、“鲁博书屋”等专栏组成,收藏展示了大量关于鲁迅先生的珍贵史料。如“博物馆藏品”一栏就有鲁迅手迹、图片等实物史料近百帧,“查询与研究”一栏则分为在线查询和学术研讨两块,其中“在线检索系统”能够对《鲁迅全集》按关键词等全文检索,方便了研究者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术研讨”专栏则及时追踪发布国内外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

综上所述,网络数字图书馆已经随着网络的发展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此带来的学术研究方法的变革也已经在文学、历史、哲学等诸多学科悄然发生。我们只有学会充分利用网络及其所包含的数字资源,才能使各自的研究工作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1]赵士林,彭 红.网络传播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欧阳友权,禹建湘.“网络·网络文学·公共空间”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J].2009(5).

[3]黄安年.再谈重视网络学术研究.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6804撷取日期2011-1-10.

[4]http://baike.baidu.com/view/2113000.htm 撷取日期2011-1-10.

[5]转引自崔保国.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马丁·林兹乔姆,蒂姆·弗兰克·安德森.互联网品牌策略[M].陈贤浩 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史料学术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史料二则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端木蕻良:草原文学在现代文学中发声
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