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探究

2013-08-15朱震杰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朱震杰

(商丘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进程的加速,“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定局,每年数百万毕业生“市场化”安置趋势不可逆转。尽管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但高校自身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端口前移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因素。

一、高校内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程序化”就业指导模式问题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高校就业模式,即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分配体制向着“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市场化配置机制的转变。人们不无乐观地看到:一年一度迎新送往,毕业生源源不断流向社会,高校短期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正因为高校生存压力不大,所以一些高校在推动学生就业工作上普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出现就业指导模式、理念、内涵以及就业指导机构功能、就业指导队伍素养等滞后现象。这与瞬息万变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化环境极不协调,与大学生就业指导期望值相距甚远。具体表现为:

一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以行政管理事务为主导地位。如就业协议和就业报到手续的办理、毕业生档案和户籍的转移等行政性事务,一直是就业指导机构周而复始的工作范畴。

二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一般是就业政策、就业程序宣讲运行的“二传手”。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多是对就业政策的宣读宣传和就业程序办理的过程指导,而缺少针对每个学生个体的职业适配评估、职业发展指导和谋职技能训练指导。

三是其就业指导理念内涵的缺失。就业指导仅限于对大学毕业生获取职业安置的单纯服务和引导,而对“人性化职业塑造”理念的理解,即“大学生职业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自己、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过程”[1]78缺乏应有的认知。

(二)就业指导理念问题

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决定着为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方向和终极目标。目前我国对高校就业率的评估数据往往是落实毕业生首次就业的比率,与欧美国家“发展式”就业指导模式所包含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并不是选择职业的一时行为,而是一个发展的培养人的过程……扩展到整个人生的职业活动”[1]78有太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缺乏创新精神、创业信念培育。高校创新精神和创业信念培育氛围及其学生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自我概念”远没有形成。在我国,陈旧而僵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定位往往是帮助毕业生实现首次就业安置,基本忽略就业和保持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用人单位或雇主需要并实现就业、维持就业的全部知识、技能和能力”[2]65。

(三)就业指导工作范围问题

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停留于空洞说教。缺乏“人本主义”的深度点拨和认知教育;就业信息指导缺乏智能化和系统性。多数高校没有构建覆盖全国各行业、层次的人才就业工作信息系统,仅靠一窝蜂似的校园“招聘会”,或人才供需协约单位提供的招聘资料、求职信息等;就业能力指导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在学生面临毕业之前进行,来不及或没有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求职策略和技巧等所需课程的教育,以及就业行业选择审视、求职信息资源把握、自我优势爱好判定、求职策略技巧等关键性指导。

二、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和人员素能养成的局限

(一)就业指导机构职能发挥的局限

高校所设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多为领导决策和事务承办两个层次,即校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的“就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就业指导宏观决策,“就业指导中心”则承办决策意见的实施与运行。

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认识不足,墨守陈规,观念落后。空洞说教多,实际操作少,缺乏就业指导理论建树和应对策略上的深层探究。

二是囿于我国政体编制控制。就业指导机构配备一般2至3人,两间房,职能发挥走过场。疲于应付学籍档案旅游,根本没有精力开展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和大学生职业技能匹配的全面指导,难以主动开拓就业市场和实施个性化服务。

三是就业指导经费缺少保障。主要是对大学生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从业能力训练,以及针对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专用场馆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资,需要一定的专用经费作保障。

(二)就业指导人员素能养成的局限

就业指导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多是党政干部或兼职教师,普遍存在学识不宽,专业不精,素能参差不齐等现状;国家对高等教育就业指导队伍所需要的职业人才缺乏系统、正规地培养和培训。专职从事就业指导的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知识结构方面与先进发达国家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就业指导队伍人员配置结构不合理,分工不明确。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

首先,弱化行政事务性管理主导地位,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就业能力综合素养的培植,解决其知识储备、就业认知、素能匹配、求职选向、资源筛选和求职技能等职业能力的形养成。其次,就业政策表述人性化,就业程序指导具体化。大力开展一些针对学生个体都能置身其中的人职性能评估、职业生涯规划、校企联合实习、应聘技巧训练等模拟职业实践活动,使学生就业后能即时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从业的一般要求。再次,建立在校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服务。自学生入校开始就分阶段施行全程就业指导,在一、二年级设置职业必修课,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意识,认知职业路径,了解职业要求、职业声望,建立职业理想;进入三、四年级或毕业学年,则以职业规划为主,开展就业信息指导、心理咨询、应试素质和择业技巧训练,并进行职业分类、职业性质咨询和职业助选指导,为大学毕业生就业作好充分准备。

(二)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理念

通过建构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宽渠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整合创业教育资源,开发创业教育项目,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潜能;通过循序渐进的创业课程设置和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使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成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三)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内涵

思想教育要注重学生道德素质和职业理念的养成。高校要力戒政治空谈说教,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逐渐形成“社会需求为己任,选择职业亦慎重,职业使命应敬畏,职业道德最忠诚”的成熟就业理念,使他们在社会职业定位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提供智能化和系统性的“就业工具包”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工具包的使用,让学生对自身素能分析和对职业的成熟考量胸中有数,主动把握自己的职业取向。信息传播服务包括构建覆盖全国各行业、层次的“员工招聘、职位招录,校本毕业生公共信息发布、人才及职业技能推介”等网络信息平台。该平台应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即时查询、供需沟通等择业、就业服务。

开设职业训练和就业指导课程。通过教育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求职选择系统方法、评估自身职业潜力、获取职业实现的信息资源、驾驭职业筛选方向,把就业指导从短暂的就业安置行为拓展到每个学生的终生职业生涯活动中去。

(四)立足长远,强化就业指导机构建设

一是解决人员编制、配备问题。学生就业服务要有一定的师生比例,根据事业需要因事设岗。只要是服务学生就业指导、训练需要的,就要不拘一格、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机构建设。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除了必要的就业指导培训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之外,信息资源收集、社会公关交际、毕业生推介文宣等软件服务建设依然需要必要经费的支撑。

(五)提升素质,重视就业指导队伍素能养成

一是整体素质的养成。要转变“官本位”管理型观念,系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和人力资源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并熟练运用于指导、咨询活动过程之中。二是整体能力的养成。就业指导从业人员要有合理的岗位职责分工,必须具备“点豆成兵”的组织协调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筹帷幄的随机应变能力,成为职业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总之,合理建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形成和壮大,是高等教育常备不懈的一条生命线。

[1]宋东海.中国大陆和美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J].内江科技,2008(01).

[2]高嘉勇,李 静.美国高校课程设置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8(02).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工作报告.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职业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