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起因与防范

2013-08-15刘廷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会计法会计工作主观

刘廷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商丘 476100)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念概说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提供的有关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经济信息与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不准或者不实。按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动因可分两种情形:一种叫做主观故意性失真,另一种称为非主观故意性失真。非主观故意性失真是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技术水平不高、经验不足、主观判断失误等非主观意愿所造成的失真。平时可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来加以改善;主观故意性失真又叫做会计造假,即相关会计人员和单位有关领导动机目的明确,在会计工作过程中成心故意违反会计法规定,不按会计行为规范办事,隐藏经济业务事实,即真账假做或者假账真做,以便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欺骗国家、投资者、债权人等有关信息使用者,误导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其实质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危害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总之、主观故意性失真和非主观故意性失真无论从动机、结果方面还是从性质、手段方面都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共同之处都是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实,只是危害程度大小不同而已。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起因

(一)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的根本渊源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表明,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是委托和代理关系,企业资产所有者将其拥有的资本委托给企业的经营者进行经营管理,并对经营者行为和绩效进行控制监督,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使企业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和利益的长远化,但是受托者由于受短期利益行为的诱惑而往往变得不守诚信。而会计信息的搜集整理者是受托者,他以通过向委托人提供会计信息来解除对委托人的受托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对经营者与所有者来说,就出现了会计信息与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不相符的情况,这时会计造假就自觉不自觉的产生了[1]139-140。

(二)现实利益的驱使及不良会计文化影响是造成虚假会计信息的直接原因

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的基本使命也是会计规范的基本要求。但在目前的经济社会生活中,部分会计人员由于受现实利益的诱惑,当违法所得大于守法所得,他们便不会选择守法;当造假的风险成本低于为此获得巨额利润时,他们心甘情愿的承担这种风险,于是便以身试法、监守自盗、制假贩假、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在我国由于受一些不良会计文化的影响,会计工作中存在着严重的人治现象和雇佣现象。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在地位上是从属和雇佣的关系,单位负责人对财务工作完全拥有管理权和领导权,会计人员在单位从事会计工作过程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完全由单位负责人自行决定,所以,有些企业为了筹集资金,偷逃税款,无视国家法律进行会计造假活动,有些公司为了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致使会计人员不惜违背会计法规和会计规范,虚报成本费用、隐藏营业收入、截留营业利润。

(三)会计法规制度不完善、经济政治体制不健全是形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一些会计原则在实际运用时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为具有不良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比如,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等在运用过程中是以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一些会计方法的选择和会计政策的执行范围往往与会计人员公正、客观的主观判断有很大关系,具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人员如若不能排除利益的干扰,那么他的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公正性,这为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再者,现行经济政治体制对会计信息失真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体制变化快,有些法规修订频繁,会计人员无所适从,而政治体制改革又明显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权力约束机制、民主监督机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等等。

(四)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备、会计监管工作不给力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重要原因

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国家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有责任有权利依照会计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外部监督,而这些部门监督体系的形成和部门自身的发展又不太一致,这样他们进行外部监督工作时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以致在监督过程中存在着“虚监”、“情监”、“惧监”及吃拿卡要的现象,这对会计信息不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由于一些企业本身制度不健全,还没形成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一些单位会计人员由于畏惧领导压力致使会计的内部监督职能丧失。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形成虚假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治理和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完善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培育和发展经理人市场及资本市场。通过市场运作建立科学的权力相互制约制度、明晰经营者与所有者的产权关系、建立健全经理人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对经理人的威胁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最重要的一点是明晰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各方产权关系,因为只有明晰的产权关系才是使人产生信任的基础,从而使人们放弃短期利益的行为而自愿追求企业长期效益,自觉意识到制假的成本远远大于制假的收益。利益各方共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着想,努力提升企业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建立科学的产权制度、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律道德规范,从根本上铲除虚假会计信息滋生的土壤。

(二)完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对违规者的惩罚力度

不断规范修订和完善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科学严谨的会计行为准则和会计法律制度,及时堵塞漏洞及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并具有前瞻性和可预见性,遏制虚假会计信息的施展空间,压缩会计政策使用的主观性、增加其客观性等等。对胆敢以身试法者,决不姑息手软,加大对其惩罚力度,决不给以翻身的机会。我国新《会计法》第四条明文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说明了单位领导者是本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新《会计法》加大了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的力度、并追究其刑事责任[2]222-224。这有力的震慑了犯罪,遏止了造假的行为。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消除劣质会计文化的影响

会计行政主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思想道德方面的培训,严把进入会计系统内部人员的从业资格关口,建立健全会计专业资格认证制度;会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会计工作中严格遵守会计法和会计准则、会计行为规范,廉洁奉公,不屈不挠,无论遇到任何问题任何情况,都不违反原则,决不图谋私利,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提供出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所以,会计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加大对会计人员有关会计法律法规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要加强其相关法律、会计法规、会计知识方面的学习和提高,经常不断地开展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持续不断的加强对会计人员职业思想道德的教育,不断灌输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强化其职业意识和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做到诚信为本,不做假账;不畏权势,坚守底线。形成良好的会计文化,净化纯洁的会计环境。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承担者,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负直接责任,也有权利有义务对违法行为进行制止和纠正。《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所以,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强的今天,会计人员都应当提高自身认识,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加强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为净化社会道德环境,营造良好会计文化构建诚信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四)规范会计监督体系,全方位做好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与检查

加强会计工作的监督体系建设,切实要从单位内部监督、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三方面对会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检查。其一,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互相牵制制度,单位领导人、会计主管、会计人员都要严格依照规章依照法办事,做好内部监督,向有关各方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其二,国家财政、税务、审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国家监督职能,加大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其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功能,蓬勃发展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是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要注重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和执业质量,注重对注册会计师的再审计等[3]22-23。

(五)加强会计信息化网络建设,适当推行会计委派制

大力推行信息化网络会计,将高科技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当中去,选用最新应用软件,实行会计电算化,最大限度的消除在会计基础信息取得方面人为因素造成的主观随意性。另外,可由股东大会决议向受托单位实行会计委派制度,从而达到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

[1]翟慧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12).

[2]徐 哲.会计失真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

[3]李池亮.浅议会计信息失真[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08X).

猜你喜欢

会计法会计工作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谈当前高校会计工作的加强和改进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会计法》修订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会计工作现状研究
浅谈新会计法实施后企业内部审计建设
《会计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
第四部分 地方会计工作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