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高校个性教育的探索——从高校搞怪毕业照谈起

2013-08-15俞美娟

关键词:教育学生

俞美娟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601)

每年的毕业季,都会有各色各样的搞怪毕业照出现。这些搞怪毕业照在一定程度上是毕业生们展示自我个性和创新能力的缩影。毕业生们的这些搞怪毕业照也在启示我们为何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毕业照上展示自我个性,却无法在学业或是其他方面展示出他们的个性呢?这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不足或是缺失的地方,高校没有为学生进行个性教育或是进行的不够成功。

一、个性教育的含义

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将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称之为个性,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个性的培养对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素质,同时也对其他素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个人所具备的良好的个性能力和意识直接影响其在人生道路的发展,是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国家都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育即个性教育。其实个性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因材施教,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在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爱好、创造,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提升自我的一种教育思想。个性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与协调性为目标。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校的教育能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其现实性上,个性教育则是要求学校能够按照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相适应的教育措施。与注重社会集体需要传统教育相比,个性教育更注重发挥人的自身价值。高校的搞怪毕业照的不断涌现,正是学生们宣扬自身个性的一个有力证据。

二、我国高校个性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个性教育,但是我国却在20世纪末期提出要在我国开展素质教育。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把素质教育定义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和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教育。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个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虽然提出了这个教育理念,但是在高校中素质教育特别是个性教育到底进行的如何?

(一)我国高校个性教育的现状分析

1.个性教育实施的进程缓慢

个性教育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提出,西方国家接受并运用到高校教育中,尤其以美国为典型。其后个性教育理念逐步得到推广,许多国家开始采用各种方式来实行,日本是亚洲最早实施个性教育的国家。新中国成6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多年以来教育的核心是强化知识教育,重视对知识本身的学习,重视集体教育。最突出的就是凯洛夫的教育思想,为了使知识学习更加落实,提出了三中心: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我国沿用的苏联教育模式,加上各种主客观原因,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离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教育,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考得高就是优秀的学生。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改革,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进而提出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提出个性教育教育概念,20世纪末期国家开始重视高校个性教育,采取各项措施来促进个性教育的发展。21世纪初期,个性教育已经被很多高校所接受,但是,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的个性教育进程晚于西方国家,各方面都不完善,存在较大差距。

2.个性教育的结果不理想

个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社会、学校和家长、学生,都知道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社会、家庭对个性教育的价值评估尺度发生严重的扭曲——学校的教学质量就等于学校就业率;个性教育就是学生中有几个在学生创新比赛中获奖的;等等。再加上教育资金不足、教育设备落后、制度不够完善、专业教师缺乏,于是乎,个性教育难以推行变成了必然,结果不理想也是必然的。

(二)原因分析

1.传统教育的影响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的重点主要是教育学生有集体意识、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按照集体的要求来行动,集体意识的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没有考虑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思想,一味的以统一的行为模式来、统一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学生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压制想象力的扩充,遏制了创造力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创造精神的发挥,从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僵化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根本没有教育出个性化的学生或是人才的可能性。这样的教育模式将那些富有想象力、善于思考、具有创造力的学生视为异类,不断地对其进行传统教育,最终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正如一位资深教育家说过中国的教育不是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而是培养有共性的学生。

2.社会人才观念的畸形发展,教育走入误区

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在当下中国人才市场“证书热”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局面。招聘单位往往罗列出很多的条件,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什么样的资格证书,而应聘者也往往为了有机会能够获得这岗位,不断的为自己量身打造各种各样的证件,奔波于各类考场,将自身的自主性忽略,由此现象由此愈发白热化,人才市场的需求走上畸形,此外,从证书热到海归热,人才市场认为出国的人就是人才,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这就造成很多人出国留学,职位满足招聘者的畸形需求。同时,家庭教育为了所谓的未雨绸缪或者打铁趁热,也走向了误区,很多家长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不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出现了“China one”,对中国独生子女的新定义词汇;重孩子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忽略对孩子的因材施教,这些都造成社会家庭对个性教育的不支持。

三、提升我国高校个性教育的新探索

马克思曾说过:“个性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可见,个性的培养非常重要。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人才最重要的基地,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能拥有21世纪的人才需求所需要的创造性、独立性。但是,高校的个性教育需要各方的支持才能更好地进行。

(一)国家

国家作为教育计划的宏观制定者,对高等教育起到了总领的作用。

1.制定完善的法律,将个性教育纳入法律范围内

目前虽然强调素质教育,个性教育,但是并没有把个性教育纳入法律范围内。只有在考虑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的基础上,将高校个性教育变成教育法规、法律,才具有法律强制力,才能保证高校个性教育的顺利实施,否则停留在口号观念层面,有很多高校就不会认真的落实个性教育,只有借助法律的强制性,高校个性教育才能披荆斩棘,向前进步。

2、完善教育监督机制

一项规定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有一个完善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高校个性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监督它的试试效果。这就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个监督机制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学生都要被调动起来。首先,教育部门进行各项检查要深入到学校、到班级、到课堂,要正常与突击相结合,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其次,教育部门检查还应该与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监督相结合。每一个教育主管部门都要开通热线电话,号码要向社会特别是学生公开,让学生也来参与监督。只有全方面的监督,才能保证个性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学校

学校是实施个性教育的直接场所,学校的管理、环境、师资等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改革目前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师资力量。

1.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1)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我国高校普遍实施学分制,但是必修课太多。我国高校喜欢将学生的时间安排的很满,希望他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就使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也就无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有,很多学校,文科是不能选择理科的课程的,理科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文科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局限于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

(2)改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教育沿袭传统教育的方法,实施统一的教学,使用统一的教材,每个教师的课都差不多。学生没有兴趣,当然就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对他们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

2.提升师资力量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者,非大楼谓之也,有大师谓之也。”教师是高校实施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实施者,直接和学生联系。教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应该注重教师质量的提升。首先,注重教师引入机制。通过各项政策引入名师,让名师来引导学生。其次,建立评价机制。让学生对老师的上课内容、方法、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好的给与给与奖励,不好的给与惩罚。这样就在无形中给老师形成压力,让教师采用方式提升上课质量。

(三)个人

1.转变教育观念

我国高校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养成分数是最重要的,一切都为了分。上了大学之后,这种观念还是不变,上课之后拼命记笔记,却不会思考,不会创新。所以,在大学里,要转变这种观念,学着去思考,学着去提问,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地提升自我的个性。

2.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培养的是全方位的人,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为窗外事”的学生。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独立性。

四、对国外高校个性教育的借鉴

国外高校很早就对学生实施个性教育,他们的很多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例如美国通过改革教育方法来实施个性教育。美国大学教授们不用统一的方式上课,他们采用一种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方式,即给学生们一个话题回去准备好,上课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授们有这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哈佛大学从学校的领导到普通的教职工都有这样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衡量一个学校的好坏最主要的标准是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的摄取量或者是否有名师教授或者是教材的专业化。美国的另一所高校麻省理工学院对个性教育的实施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校开设了许多课程,在这些课上,老师将学生分组,每次课布置一个命题让学生回去准备,在上课的时候由学生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这种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的高校又采取另一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课程。日本高校普遍实行试听制,所谓试听就是学生在每学年开学的前几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课程或者是老师进行试听,如果认为该科目或者老师的讲课很不错就选择这门课,不满意就可以选择其他的课程进行试听,也可选择其他教师。这种方式既可以倡导学术的自由,同时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挑战,让老师提升教学工作。教师为了让学生满意,选择该科目,就必须采用更加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并且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新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如各国注重在实践中实施个性教育,将个性教育的教学课堂搬到社会中,搬到企业中,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企业遇到问题时,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技巧等来解决。日本高校吸收了这一方式,在学生的教育中特别重视环境教育,通过与政府、与企业联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遇,例如“学社融合计划”、“体验性教育”,让学生更了解社会企业所需要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创新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五、结束语

由高校每年的搞怪毕业照引发的对我国的个性教育的思考,希望对我国高校的个性教育提供参考,也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个性,努力成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俞一青.浅谈普通高校的个性教育和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5-06.

[2]陈崚.国外高校素质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2.

[3]杨颉.我看日本大学的教学制度和教育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0,(1).

[4]李俊勤.日本素质教育的途径及启示[J].当代亚太,1999,(11).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