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个维度”的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探究

2013-08-15萍,康

关键词:三个维度大学语文情感

阳 萍,康 蒙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既给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结合本校实际与时俱进,建构可行的大学语文创新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已迫在眉睫。本人拟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经历就此展开探讨。

一、目前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困境

(一)知识结构不完善

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大学语文知识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大学语文知识做基础是不可能孤立地学好各科知识的。长期以来在素质教育的“保护伞”下存在的应试教育体制,让很多学生养成了仅仅接受课本上的知识,背笔记,考笔记,考完后忘记笔记。沿袭下来,许多高校的大学语文课堂也停留于这样的恶性循环模式,学生忽视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种类单一,知识结构不完善。加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与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不同步,语文课程内容滞后,教师传授的知识始终来源于已过时的教材,没有吸收更新的知识,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相对陈旧。更新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于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认识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的思想观念潮水般地涌入,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产生了巨大变化,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人们认同一个不争的事实——理科就业好于文科,重文轻理现象相当普遍。高中文理分班阶段,理科班的人数明显多于文科班。高考招生时,理科的录取比例也明显高于文科。西方的实用主义观以及残酷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偏差,实用主义盛行于学生之中。

中国人天生会汉语,所以不用学习语文的观念成了很多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另外一个误区。他们认为,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文能力与生俱来。从小学到中学,语文课堂传授的内容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知识和语文基础知识,自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再花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这门课程。

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行动上的偏差,许多高校的学生误把大学语文当成了“高四语文”,大学四年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中外的名家经典,听说读写能力还停留在中学阶段,阅读表达水平没有较大提升。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落后

应试教育体制下,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升学率,考核教师称职的尺度是学生的分数。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满意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学校。“结果重于过程”的教学理念已深入每个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骨髓。这种理念同样遗留在部分高校师生的脑海中,部分老师觉得大学语文只是一门公共课,上上大学语文可以保证工作量;部分学生也把获得学分不挂科作为学习大学语文的最终目的。

不重视学习过程,没有深入思考学习大学语文的真正目的。在他们眼里,追求创新是劳民伤财不务正业,学生被固定于教师所设定的模式之中,创新能力被无情地压抑。这种错误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大学生缺乏语文创新能力的根源之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然而,当今大学生对大学语文普遍失去兴趣,这与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与单一有着很大关系。受传统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影响,许多高校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黑板、书本、粉笔的模式,对课文的讲解也还是采取教师说、学生听的填鸭式注入式教学。”课堂缺乏有效的教学内容延展与师生互动,学生以被灌输方式接受知识,对所学内容没做任何创新化处理。语文是一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人文内蕴的学科,大学语文课堂上,残忍的传统教学方法将一篇篇蕴涵深刻情感的课文肢解成几段,逐一赏析,留下一堆堆毫无生气的骨架供学生欣赏,毋庸置疑,这是对学生学习激情莫大的伤害,更不用谈如何创新。

二、“三个维度”对构建大学语文的意义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是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其实这对大学语文的教育起着同样的指导作用。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对推动大学语文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大学语文朝着健康和谐道路发展,对构建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是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的基础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人类才能强大,民族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强盛。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的知识和能力是教学目标之一,突显了知识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育创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做基础,如果没有丰厚的知识积累,学生的创新能力无从培养,创新也就成了无本之木。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存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它始终潜伏于人的身上,是人的一种潜在能力。知识就是挖掘这种潜在能力的手段。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就能够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知识并不等于能力。创新的开发,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转化这些知识的能力。只有将知识有效地转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潜在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激发。

(二)“过程与方法”是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的核心

皮亚杰曾经说过“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的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皮亚杰《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他强调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过程教学,强调新的教学方法的重要。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突破教材的束缚,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到信息量最大化,以启发学生思维。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质疑、解疑,多角度发现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是探究问题的过程、是实践创新的过程,是提高阅读表达能力的过程,是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的导向

“三个维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改革教学目标之一,它把关于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目标放在首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语文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观念。著名的教学改革家钟启泉说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在进行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时,我们有必要重视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健康的情感、正确的态度、科学的价值观为导向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在教学中,当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在对相应问题作出错误理解和判断,甚至走上错误道路的时候,我们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及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多样化大学语文教育创新模式

(一)情感体验型教学模式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教育家、文学家都提倡情感体验,注重对自然及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董建富曾经说过:“所谓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新情感,形成新情感品质的过程。”而体验则是“人们常常把外界事物、情境所引起的‘我内心的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语文是一门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的学科,课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祖国故乡的热爱、对大自然的体悟、对宇宙与人生的认识和对人格与尊严的审视等,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的体验,将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意识贯穿于教学始终。

语文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当下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设置与课文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语言的魅力和蕴含在文章中的情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将课文转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悟课文中的情感,让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和已储备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制作,深入思考课文中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促进,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能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探究学习,则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下的积极的认知活动。“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有一定实践价值的问题或项目,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学习中,鼓励学生从语言、文学、文化及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研究问题,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追求思维的新颖和表达方式的创新,从而形成独特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逐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

(三)交流合作型学习模式

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或者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和协调的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合作学习的核心就是倡导积极参与、优势互补,通过平等“交往”与“对话”等方式提高学习效能,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合作精神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指标。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位置,忽视了学生也是教学的主体,阻碍了师生之间有效的语言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压抑着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师生间的平等,要共同养成对他人话语的敬重,对话语权的尊重。在教学中要提倡交流合作的学习模式,建构以学生为核心的多边多向的交流合作学习体制,有力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合作与交流”是素质教育倡导的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另一面通过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这种学习模式对挖掘学生创造能力具有极大意义。

四、结语

在当今大学语文遭遇瓶颈之时,“三个维度”的出现为我们改革大学语文教育模式提供了指导与方向。实践证明,大学语文教育创新需要以“知识与能力为基础,过程与方法为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导向”,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才能得到有效培养与开发,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供可用人才。

[1]李舒琼.大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2]彻丽莫格.试谈知识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董建富.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N].现代教育报,2007.

[5]周龙兴.宋进喜.体验的教育学意义与学习主体的确立[J].上海教育科研,2002(4).

[6]李凡.构建自主探究型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平台[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4).

[7]陈丽平.交流与合作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论文.

猜你喜欢

三个维度大学语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情感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维度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