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南威之容 乃可以论于淑媛——曹植的文学鉴赏观

2013-08-15

关键词:陈琳曹植知音

朱 丽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文学鉴赏是读者(鉴赏者或批评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语言媒介,领会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作出评价。它主要探讨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使作品成为沟通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桥梁,读者通过阅读,才能实现作者文本创作的价值。曹植从自身的创作实践以及当时的文坛现状出发,对文学鉴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读者的鉴赏活动在文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使作品趋于完美,还可以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起到知心赏音的作用。针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崇己抑人”、不负责任地随意诋摭的弊端,曹植针砭时弊,提出了鉴赏者应具备较高的素养以及具体的鉴赏方式。

一、“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鉴赏的重要性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讥弹”指读者的批评;“改定”指作者进行修改。曹植认为“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只有孔子那样的圣人,文辞才没有毛病:“昔尼父之文辞,与人通流,至于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辞。过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见也。”(曹植《与杨德祖书》)曹植认为除了孔子之外,文章没有毛病的,自己不曾见过。这是因为创作本身是很艰难的。“夫文章之难,非独今也,古之君子犹亦病诸。”(《与吴季重书》)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创作是艰难的,古代有学识的人深有体会。创作艰难,说明作品不可能十全十美;其次,从作者而言,每个人所擅长的文体、风格以及喜好不同,很难方方面面都能做得很好。例如,陈琳“章表殊健”却“不闲于词赋”。即使是作家最擅长的文体,也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陈琳“章表殊健”,却“微为繁富”;王粲“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

正因为创作艰难以及作者各种文体不能兼善,因此需要读者的批评,从而使作品更加完美。他认为批评能够提高创作水平,因此经常请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提出批评意见,然后对作品进行修改。曹植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他虚心接受读者的批评,不断完善作品,精益求精不无关系。

曹植生活的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繁荣,作品的鉴赏活动也颇为频繁。文人之间,甚至君臣之间,对作品相互切磋、评价和品鉴蔚然成风。丁敬礼曾让曹植润色文章,曹植也曾经把自己所有的辞赋让杨修修改。曹植对王粲、吴质、陈琳等人的文章都有过评点,明帝作《平原公主诔》,虽自惭如“田公家语”,仍诏使曹植过目等等,形成了较为良好的文学鉴赏氛围。然而曹植意识到当时的文坛存在某些陋习:

一是“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他在《与杨德祖书》中指出,“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幹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书》中提到了当时六位著名文人:王粲(字仲宣)、陈琳(字孔璋)、徐幹(字伟长)、刘桢(字公幹)、应玚(字德琏)、杨修(字德祖)。王粲、陈琳等人在归于曹操之前,就已名扬一方,因此“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存在着矜才自负,孤芳自赏的一面。曹植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对于文学创作的负面作用。他认为,如果每个作家都把自己的作品视为“灵蛇之珠”、“荆山之玉”,不积极听取他人的批评,就不能“飞轩绝迹,一举千里”使自己的创作精益求精。

二是存在着鉴赏者曲解他人之文意的现象,这是当时文坛存在的另一种陋习。曹植曾批评陈琳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词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与杨德祖书》)以上这段文字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陈琳(字孔璋)不擅长辞赋,却自诩可以与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相媲美,如同“画虎不成,反为狗也”,此是“不自见之患”(曹丕《典论·论文》)。其二,“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曹植先前写了一篇文章嘲笑陈琳,陈琳却以为是赞美他,曹植认为这种“失听”未免贻笑大方。其三,“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曹植不对他人作品随意评论,唯恐后代之人嘲笑自己。就是说,鉴赏者应该对他人作品持有认真、谨慎的态度,仔细品味文章之意,避免曲解作者之文意。曹植实际上指出了当时文坛存在的另一种弊病:存在曲解作者原意的现象。

三是当时文坛中还存在一种不良现象,就是鉴赏者本身素质低下,却不负责任地随意指责他人文章的现象。“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并无真才实学,却随意菲薄他人作品,不负责任地对作家的作品评论的行为,证明了自身的浅薄无知。曹植强调鉴赏者要尊重作家的劳动成果,加强自身文学修养。

二、“钟期不失听”—鉴赏者要成为作者的知音

曹植认为鉴赏者正确地理解作者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他在《与杨德祖书》中,对陈琳误读自己的作品曾提出尖锐的批评:“以孔璋(即陈琳)之才,不闲于词赋,而多自谓能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反为狗也。前有书嘲之,反作论,盛道仆赞其文。夫钟期不失听,于今称之,吾亦不能妄叹者,畏后世之嗤余也。”

关于“钟期不失听”,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的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记录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琴述志,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的故事。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

曹植本意是批评陈琳辞赋创作的弊病,因此写了书信嘲笑他,而陈琳读了曹植的书信后,却误以为是称赞自己。曹植还说,钟子期能正确地解读伯牙的琴声,到了如今,还令人称颂,自己不随意对他人的作品指责批评,害怕后世之人耻笑自己。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蕴含着一己之情志,期待在鉴赏者那里得到感情的共鸣。作品是作家情感思想的外化形式,鉴赏者往往通过对作品语言的理解、分析了解作者的心志。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则将采庶官之实录,辩时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非要之皓首,岂今日之论乎。其言之不惭,恃惠子之知我也。”

“传之于同好”、“恃惠子之知我也”曹植明确希望将作品传给志趣爱好相同的人,希望杨修能像惠子了解庄子一样,了解自己。

“传之于同好”、“恃惠子之知我也”既是曹植创作此文的动机,也是对鉴赏者的心理期待,期待知音的出现。曹植将自己比成庄子,把杨修比喻成庄子的知音惠子,希望杨修读了文章之后,能像惠子了解庄子一样,了解自己的志向。曹植期待读者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去品味作者文字的内涵与情感,希望读者用心体验作品的内在神韵与作者为文的用心,达到作者和鉴赏者心灵的相知和共鸣。

真正的鉴赏者应该是作者的朋友或知音。成为知音,意味着对作者思想、观念、情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把握,与作者思想相通,才是知音的境界,这与读者深切地把握作家的内心与情感分不开。文学活动是通过作品将作家与读者(欣赏者或批评者)联系起来的过程。曹植认为创作作品其主要的目的是读者通过阅读能够了解蕴含在作品中的作家内在的思想,从而作品的价值通过读者的阅读得以实现。

丁敬礼曾经请曹植修改文章,曹植认为才能不如丁敬礼,加以推辞。“敬礼谓仆,卿何所疑难,文之佳恶,吾自得之,后世谁相知定吾文者耶。吾尝叹此达言,以为美谈。”《与杨德祖书》作者与读者之间,对对方的内心想法,非常了解,因此曹植“叹此达言,以为美谈”,为作者、读者内心的相知而愉悦。

欣赏者能正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做到知音是很难的。刘勰就曾感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文心雕龙·知音》从文学作品而言,作者进行创作时,往往在作品中寄予某种情感、思想,期望读者能了解自己、理解自己,从读者(鉴赏者或批评者)那里得到感情的共鸣,而在现实中,因为某些原因,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和目的往往隐藏起来,言在此而意在彼,只有知音才理解作者之用心。曹植后期经历坎坷,受到曹丕以及幕僚的迫害,在作品中不能直抒胸臆,往往用象征的手法,抒发一己之愤懑之情,如《吁嗟篇》中的:“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长去本根逝,宿夜无休闲。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风起,吹我入云间。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泉。惊飚接我出,故归彼中田。当南而更北,谓东而反西。宕若当何依,忽亡而复存。飘摇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愿为中林草,秋随野火燔。糜灭岂不痛,愿与株荄连。”

转蓬,即蓬蒿,遇风常被吹折离根,飞转不已。曹植全篇只写转蓬,写其离根,被风无休止地吹到东西南北,忽而入云端,忽而入沉泉,即使被野火焚烧,也愿与根荄相连。对己之际遇不着一字。曹植以转蓬象征自己的命运受他人随意摆布,仍期望与曹丕相亲近的内涵,隐藏于文字之内。清代丁晏评曰:“痛心之言,伤同根而见灭也。”因此只有知音才能作到“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

三、“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鉴赏者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曹植认为在文学鉴赏过程鉴赏者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非常重要,“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所谓“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者的评论是建立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才真正展开的,由于文学风格千变万化,体裁多样,文学创作丰富多彩,欲想对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褒贬,鉴赏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如果鉴赏者本身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了解文学创作的特点和规律,知道创作的艰辛和复杂,对作品有更加敏感与天赋眼光,才能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有深度,才能提出有价值的评论意见。相反,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就无法提出精辟、发人深思的意见。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门道”,关键就是要“懂行”,否则评论就会不着边际。鉴赏者只有具备广博的文学见识,通过比较、鉴别,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

基于以上认识,曹植认为,只有那些艺术修养高的鉴赏者才知道作品的优劣,批评才能有的放矢,使人心悦诚服。他反对鉴赏者本身才能低下,却对他人作品随便诋诃的作法“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与杨德祖书》)如果鉴赏者本身艺术修养很低,就无法正确地识别作品的好坏,更不能胜任成为作者良师益友的鉴赏者。“刘季绪名修,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著诗、赋、颂六篇。”刘季绪才能平平,一生所著文章仅仅六篇,却随意对他人文章诋毁,这是不负责任的批评态度。如果鉴赏者本身缺乏基本的艺术素养,那么好的作品,他也不会欣赏。甚至把好的作品当成是不好的作品,而把不好的作品误以为是好的作品。

在此之前,宋玉曾用“曲高和寡”来说明才疏学浅的俗人难以理解超然独处的圣人。他在《对楚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说明了曲调愈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这段话同样可以运用到文学鉴赏中,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欣赏者艺术水平低下,就欣赏不了非常高雅的音乐,也说明了在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具有较高素质的重要性。

曹植认为鉴赏者要识见广博,眼界开阔。鉴赏者的艺术修养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建立在学习、欣赏他人大量的作品之上的,是从欣赏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曹植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与他从少至长,篇籍不离于手有直接的关系。曹植多才多艺,除了文学方面的才能,在音乐、书法等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对绘画也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著有《画赞序》、《长乐观画赞》,对绘画进行鉴赏与评论。他高超的创作和批评才能,就是从大量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曹植认为欣赏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有资格去评价文章的好坏、辨别文章的优劣。他针砭时弊,抨击那些对他人作品信口雌黄的作法,有积极的意义。他较早明确提出文学批评者应具备较高的素养,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

四、“申咏反覆”——鉴赏方式

从鉴赏的方式看,曹植倾向于运用一些非常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方式。他在《与吴季重书》中说“得所来讯,文采委曲,晔若春荣,浏若清风,申咏反覆,旷若复面。”曹植强调“申咏反覆”,建议吴质,“其诸贤所著文章,想还所治复申咏之也。可令熹事小吏讽而诵之。”《与吴季重书》。他提出文学欣赏的基本方法为“申咏”、“讽诵”等有声的鉴赏方式,通过吟唱、歌咏领略文辞之美、音韵之妙、作品之内涵。

中国古代诗歌等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声韵之美,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鉴赏者通过反复“申咏”与“讽诵”,慢慢咀嚼、品味,才能体味其中“旷若复面”的音韵之美;同时,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情意的外化,因此在鉴赏者要披文入情,将情作为鉴赏活动所要把握的对象,通过咏诵更加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鉴赏者在申咏中,通过咏诵领会文之用心,品味文辞的优劣,体会作者情感之起伏,这符合文学鉴赏的规律。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志,有时由于某些原因不便或不敢直接表达出来,往往以景寓情或采用象征等手法表现出来,作者的意图非常隐蔽地蕴含在作品中,不是一次阅读就可感知和理解的,因此鉴赏者要透过文辞表象把握作品内在的真实意蕴,必须通过反复涵咏才能达到。严羽谈欣赏《离骚》的体会就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歌之抑扬”,指诵读时声音的抑扬顿挫。严羽说久读《离骚》,才能品味出真味;反复诵读《离骚》,情绪受到感染,不觉涕泪满襟,然后才真正了解《离骚》。说明了反复吟咏才能体会其中的深衷密意。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文学追求含蓄、蕴藉之美,作者在创作时,为了写出好的作品,往往着意遣词造句,注重文辞的华美以及意境的营造,追求“味外之旨”、言有尽而意无穷,为鉴赏者留下品味的空间,所以要品味文外之旨,鉴赏者需要反复咏诵、反复地体味,才能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文辞之美以及意境之美。因此,鉴赏者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欣赏优秀的作品,在对他人作品的欣赏、品味中,才会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曹植较早提出文学鉴赏活动中鉴赏的重要性、鉴赏主体与作者间的关系,鉴赏主体应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等问题,不仅在当时有针砭时弊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后人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开创性的意义。

[1]曹植撰,丁晏纂.曹植铨评[M].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1957.

[2]曹丕.又与吴质书,[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知音(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7]三国志·魏书注引挚虞〈文章志〉[M].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06.

[8]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上古三代文(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严羽.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5.

猜你喜欢

陈琳曹植知音
The Effects of θ on Stability in the θ-Milstein Method for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陈琳作品《一口清茶,板栗飘香》
知音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没有绝对的天分,也没有绝对的天才——指挥家陈琳专访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曹植《白马篇》赏析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