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水土保持建设中实施旅游开发模式的分析

2013-08-15周福健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坡耕地水土保持规划

周福健

( 贵州瑞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贵阳550002)

1 当前新农村水土保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2]

1.1 坡耕地依然大量存在

由于历史上人们掠夺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毁林开荒,陡坡耕种等原因,农村仍有大量的坡耕地面积。坡耕地顺坡耕种、顺坡打垄,延长了坡面长度,从坡度和坡长两个方面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条件,雨季形成较大的汇水面积,形成地表径流后的冲刷力强,极易形成坡面的细沟和浅沟侵蚀,导致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

1.2 耕地质量下降

据 统 计,1998—2010年,全 国 耕 地 面 积 从1.296 亿hm2减少到1.217 亿hm2,已逼近1.2 亿hm2耕地红线。同时,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比重>2/3。

1.3 林业开发与作业方式不合理

1) 树种单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比如说马尾松能够使土壤酸化,致使周围其他植物很难生长; 有些树种因为生长活跃,水量需求远远大于其他植物,大面积的种植容易导致地面干旱,不利于其他植被存活。

2) 林业开发只强调林木覆盖面积,却没有对生态环境效益进行综合考虑。

3) 过度追求造林的经济效益,造成林果业的无序开发。

1.4 公路导致线状流失

自本世纪初我国“村村通公路”工程实施以来,因为道路线长、设计面广、工程量大、投入资金有限等因素作祟,而且农村山地施工环境复杂,针对水土流失问题没有落实具体的防治措施,沿路开挖的弃渣、弃土随意堆放,沿山开挖的边坡没有及时防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2 新农村旅游开发水土保持工作对策[3]

2.1 实施坡改梯和退耕还林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土地利用类型,应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25°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还草,5° ~25°的坡耕地,以营造经济林、水保林为主,5° ~15°的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4]。

2.2 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以小流域为单元,坡面、沟道和村庄为防治重点;实行山、水、林、田、路、村庄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先上游后下游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项措施,大力营造水源村和水土保持村,有计划地建成防护体系。对郁密度较低的林草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复生态,在沟道治理上因地制宜地采取谷坊工程、拦砂坝工程、塘坝工程以及护岸工程。在村庄治理上将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

2.3 更新林份结构,经济林适度开发合理种作

1) 要对植树造林工作进行科学地规划、指导和监督。并结合当地实际环境,针对当地的林相、林型结构,实施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

2) 整体改变以往的注重森林覆盖率、轻视植被覆盖率的错误观念。水土保持工作应着重提高地表覆盖度,并合理规划植被层次结构,绝不是简简单单地抓住森林覆盖率,而不顾不良植物的不利影响。

3) 经济林开发应适度,根据立地条件,因地制宜,讲求规模效益,避免无序开发。合理选择经济林种,进行套种,改进生产作业方式,增加林下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4 尽快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针对林地、草地等植被生长条件良好的地区,要强化林护管理,加强生态教育,促进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维护并改善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经济型社会的稳定性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的步伐稳定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以减少山区生态压力和人为破坏,使自然环境得到休养生息和修复。

3 新农村旅游开发水土保持模式的应用

农村旅游开发设计,是指以农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农村社会资源所构成的立体景观为对象的旅游活动,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既要遵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又要依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现有基础进行开发规划和设计。鉴于此,“农村性”是农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意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同时,农村旅游又是一个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是一个变化的时空概念,强调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5]。

建设秀美农村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立足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对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加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衔接和融洽,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生态进行统筹安排: ①把水土保持生态的理念、要求和做法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对水土资源保护、点源及面源污染控制、产业开发、人居环境改善进行统筹考虑; ②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不断丰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内涵,做到水土保持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实现田园、山水、民居、道路、绿化的和谐统一。

4 结 论

在新农村水土保持建设中实施旅游开发模式,既很好地避免了水土流失问题,给当地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良环境,此外还有利于增设当地更多的旅游风景区,大大地提升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对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在新农村水土保持建设中实施旅游开发模式,不仅可以将水土流失治理和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和谐发展。

[1]王显福. 水土保持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四川省苍溪县庭园水保模式探讨[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06) :131 -134.

[2]晋京串.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D].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3]苏钦汇. 旅游经济与水土保持[J]. 中国水土保持,1993(09) :47 -48.

[4]孟凯. 黑土侵蚀坡积过程分析[J].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1,02(01) :61 -65.

[5]马晓晶. 东北黑土区红星农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分析[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07) :210 -211.

猜你喜欢

坡耕地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水土保持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