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黑龙江省灌溉试验站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3-08-15郝建民王晓春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试验站节水灌溉

郝建民,王晓春

灌溉试验站在20世纪50—60年代(全国500个站)和80年代(全国约460个站),我国曾大规模开展灌溉试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为灌区建设、灌溉用水管理、水资源管理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灌溉试验工作又一次走入低谷,出现了站点萎缩、设备老化、工作停滞、人员流失等问题。目前,灌溉试验成果大多都是在过去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和充分灌溉条件下提出的,覆盖的作物种类不全,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1 加强灌溉试验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灌溉试验是水利行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灌溉试验是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性试验研究工作,主要任务是研究作物的需水量及其变化规律,提出水分与作物发育及产量的关系,探求经济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水方法和灌水技术,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灌溉管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基本数据。

1.2 新时期加强灌溉试验工作的任务更加紧迫

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实行农业灌溉“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和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迫切需要研究节水灌溉或者非充分条件下的作物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需要对许多新的作物品种开展灌溉试验研究;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科学和精准灌溉的要求越来越高。所有这些,都对灌溉试验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我省是农业大省,灌溉试验研究更是当前建设大农业、大水利的必要技术支撑。

1.3 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及战略性,为科学规划提供必要的依据

灌溉试验站承担着为政府部门、相关工程规划设计单位、灌区管理单位编制用水计划等相关工作提供依据的工作任务,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及战略性。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灌溉试验站围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研究,探索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发展节水灌溉的多种管理模式,对未来的灌溉需求进行预测预报,指导灌区管理单位和农民实行科学灌溉,有效的支撑了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灌溉试验工作回顾

到目前为止,我省现存比较完好的灌溉试验站共33个,其中,水田灌溉试验站28个、旱田灌溉试验站5个。我省试验站多数隶属于各大中型灌区,人、财、物都由灌区管,每年省里给试验站试验补助性经费,在省级小农水资金中试验补助经费70万元/a(其中,水田站40万元、旱田站30万元),保证了33个试验站运行良好,并积累了大量的实验资料。

2009年,省小农水资金集中使用,省级灌溉实验经费取消,就再也没有专项投资渠道。一般省里每2 a举行一次灌溉试验站长会,交流经验、总结工作、人员培训。从2000年开始省里加大力度,重点扶持条件好和试验工作开展好的试验站,加强基础设施和试验站建设。回顾过去,灌溉试验站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如下:

1)提出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条件下的节水灌溉模式。我省从1985年开始开展普通旱育稀植条件下的水稻节水灌溉试验,先后总结出了适宜黑龙江省不同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的水稻需水特性、需水量等值线图,并建立了15个市、县共17个水稻需水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根据水稻需水特性,经数理统计和方差分析提出了浅湿、浅晒浅、浅晒浅湿、浅晒深浅的节水、增温、高产的较优的灌溉制度和先期死水、后期活水、间歇灌溉等灌水方法,为黑龙江省水稻灌溉科学用水、计划用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这一成果荣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又荣获黑龙江省省长特别推广奖和重大效益奖。同时庆安县和平灌区、哈尔滨市新仁灌区、绥滨县敖来灌区等试验站的子课题也先后获国家和省市及水利厅科技进步奖。

2)提出水稻超稀植栽培条件下的节水灌溉模式。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是在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显著特点是插得稀、灌得浅、分孽多、产量高。根据各实验站成果,我们总结了超稀植节水技术成果。

3)提出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模式。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在秧苗移栽后的各个生育阶段,田面不再长时间保留水层,是通过观测稻田土壤含水率多少判断灌溉与否的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新技术。

该技术具有节水、增产、增温、节能、减排、节约成本等作用,特别是在水稻春季渴水期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对抗春旱、保春种意义重大。

2004年,我省与河海大学合作,引进该技术,首先在19个水田实验站试点,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为期3 a的适应性研究与示范,验证了这项技术在高寒地区推行的可行性。近3年,又细化了控制灌溉技术的标准和模式,提出了适合寒区特点的10种控制灌溉分区模式,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计划“十二五”期间推广66.67万hm2,2012年,全省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已达到26.93万hm2,实现节水3亿m3/a。初步形成了西部以庆安县自流灌区为中心,东部以三江平原井灌区为中心的控制灌溉推广格局。我省与河海大学合作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理念及调控模式创新与应用》获得在第一界全国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

4)汇总建国以来灌溉试验成果。第一次汇总是1993年,对全省灌溉试验基本资料进行了汇编,对建国以来的所有试验基础数据进行了整编,建设试验数据电子文档;第二次汇总是2005年,由省水科院完成,并根据汇总成果,完成了水稻超稀植栽培条件下节水灌溉制度分区模式研究的试验任务,并出版了《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研究与分区灌溉评价》[1]一书,为我省农业灌溉试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依据。

3 试验站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人员编制问题

全省灌溉试验站人员编制问题基本没有解决,基本工资多来源于挂靠灌区和项目区建设,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环境远离城市,人员队伍不稳定,灌溉试验人才匮乏,流失严重,影响了试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3.2 基础设施及设备问题

灌溉试验站的试验设施及仪器多购置于20世纪70—80年代,设备老化、配置标准低;黑龙江省水利厅每年虽安排一定的经费,仅仅保证基本试验,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难以满足试验要求;各地(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经费投入较少,很少有经费投入到仪器更新,造成试验站田间设施老化失修、仪器设备陈旧、设施标准不一,只能维持低水平运转。因此,目前全省灌溉试验研究工作开展较为艰难。

3.3 经费问题

目前,黑龙江省用于灌溉试验站的经费为40万元,所属各地市县基本没有经费投入,特别是近期省小农水资金集中使用,省级灌溉实验经费取消,就再也没有专项投资渠道。试验站建设运行经费距国家站网要求的运行经费相差甚远。

3.4 工作缺少连续性

2000年以来,全国灌溉站网基本没有开展协作试验研究,省内也缺少统一组织,无长期工作方案,加之试验站自身发展参差不齐,造成个别试验站资料不全,试验间断,工作缺少连续性。

4 实验站未来建设工作建议

实验站建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具体工作包括:①要建立健全站网布局及队伍;②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支持渠道;③要抓好能力建设;④要建立试验成果的应用推广机制;⑤要着眼长远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发展进程。

4.1 抓住政策扶持,加强灌溉实验站网建设

4.1.1 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渠道

包括:①要通过东北4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中支持试验站建设,目前正在制定《东北4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灌溉试验站建设运行管理办法》;②通过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支持试验站建设;③通过节水示范项目支持试验站建设;④通过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中的田间工程与科技推广体系中列支,但需要到当地发改部门和农业部门争取;⑤通过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支持试验站建设。

,4.1.2 人员编制

包括:①要定为公益性科研编制;②在水管体制改革中,凡是挂靠大型灌区的,在定岗定编测算中考虑;③通过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中的科技推广体系中考虑,需要到编制部门争取;④抓住加强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

4.1.3 日常经费

包括:①水资源费,为了实现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的任务,水资源费用一部分可以用于日常经费,水资源司对水资源费用于试验站网建设非常支持;②水利基金支持试验站日常经费,有的省已做出了尝试。

4.2 多渠道筹划、多部门联合,加强我省试验站网的建设

4.2.1 以工程项目带试验站建设

近几年,我省灌溉试验站网建设取得较大变化的主因是我们重点研究了资金来源问题,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列一部分实验站建设资金,保障实验站的恢复、完善和新建。在今后的节水增粮行动中,在项目中我省既有旱田高效节水灌溉内容,也有一小部分水田高效节水灌溉内容,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该工程项目与灌溉实验研究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我省灌溉实验工作。

4.2.2 采取开放式研究平台,站所、站院、站校联合研究

建设开放式科研平台,与高等院校积极合作,与教授、专家互动交流,共同引进项目,不断丰富、积累、熟化科研成果,多方位、多角度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拟联合的院所有:河海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水科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中国水科院水利所等。目前已有河海大学国家级重点试验室水资源科学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学水利与工程建筑学院、黑龙江省水科院农田所等单位开展科研工作。

4.2.3 因地制宜研究管理体制

实验站管理体制和编制管理方式要多样化,根据实际情况适合哪种体制就采用哪种方式,不搞一刀切。灌溉试验中心站人员编制设在水利科学研究院,人员编制及基本事业费可以随水科院的定员定编一起解决。

省水稻灌溉实验中心站编制在庆安县水务局,对于设在归属于地方管理的灌区内的重点试验站,人员编制及基本事业费在所在灌区内解决,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国家要求配置人员编制,所需的基本事业费由市一级财政统筹解决。

4.2.4 科技人员聘用与流动

包括:①引进专业人才,选调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到灌溉试验站工作,充实灌溉试验队伍;②固定一批专家、教授、博导,长期指导科学研究,半固定一批博士、硕士从事田间试验等科研工作,解决观测人员不足问题;③聘请退休的专业人才出山带徒弟,传授专业技术;④开展各类培训,提高灌溉试验队伍的整体素质。

4.2.5 内引外联寻找合作项目

中心站的重点要坚持争资立项,争取国家、部门的支持,通过项目带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试验设备。在平台建设上,要建立制度,规范合作关系,通过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人,通过良好的科研服务联系人,通过过硬的科研成果打动人。在项目管理上,凡进驻中心站和重点站的项目,一定要明确试验中心是合作单位,试验成果共享。试验运行经费上,要求凡进驻的研究项目,都要有正式批准的课题,坚持试验工程免费使用,试验设备和观测人员适当补助。

4.2.6 技术指导与依托

在试验研究的管理上,水利厅作为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宏观协调、研究方向确定、基地建设、技术推广与培训组织等,技术管理主要依托省水科院。

技术依托部门主要负责以下4项工作:①负责灌溉试验中心技术管理工作;②负责全省其它重点站技术指导工作;③负责试验中心课题申请及课题研究工作;④负责技术推广方案制定、典型总结及技术培训工作。

灌溉试验站在我省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取得了大量的灌溉试验数据和丰硕的农作物灌溉科研成果。建成了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全省灌溉试验资料数据库,制定了全省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的灌溉定额,建立了主要农作物的水分生产函数,奠定了节水灌溉的理论基础,为我省灌溉工程设计、灌溉用水的科学管理和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生产方式的又一次调整、灌溉技术发展带来灌溉方式的重大改变、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以及对农田灌溉事业发展的依赖性增强,无不给灌溉试验站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财政部要实行拉动内需保经济增长政策,计划要追加一批中央小农水资金,其中一部分将要用于全国灌溉试验站网建设,随着水利工程的大干快上,农业的大发展,灌溉实验工作将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李芳花.黑龙江省水稻灌溉试验研究与分区灌溉评价[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5-115.

猜你喜欢

试验站节水灌溉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