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1)

2013-08-15李雪莉刘幼昆邓三妤

护理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护理学双语专业

李雪莉,刘幼昆,邓三妤

21世纪社会发展及护理专业学科发展趋势对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后,中外联合办学与护理人才国际交流的增加,促使中国高等护理教育走上国际标准化轨道。因此,研究与探讨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本科护理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它决定护理教育的根本方向,决定着护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而也决定我国护理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我校在对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论证的基础上,开展了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适应国际护理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自2006年下半年纳入我校护理本科教学中应用。该方案注重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与国外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接轨,注重对学生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有较强的创新性,为加快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尽快培养出能达到国际护理执业资格标准并适应国内外护理行业要求的高等护理专业人才,顺利实现确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护理教育相比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与国际上发达国家护理发展水平相比存在以下问题:①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人们健康需求变化不适应,存在着定位不准、层次不清、特色不明、目标“虚悬”而缺乏可操作性;②以传统医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护理专业特色不适应,表现为护士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的护理理念、护理模式、护理方法的变革和护理事业空间的不断拓展;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前后期二段式教学模式,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能力不适应;④护理师资队伍的规模、质量与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应;⑤高等护理人才就业形势严峻,严重制约护理专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与探讨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对提高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护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发展趋势所需要国际化护理专业人才,提高我国护理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构建国际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进展情况

2.1 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背景分析,结合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层次和类型进行重新定位,把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结合起来,突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全面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定位、层次定位、类型定位、面向定位。确立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是通过系统、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专业训练等教育手段,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卫生服务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拥有较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卫生服务技能、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符合国际护理行业标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我校将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符合国际护理行业标准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

2.2 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护理教育国际化理念 研究与探讨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对提高护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护理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发展趋势所需要的国际化护理专业人才,提高我国护理人才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无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课程体系改革确立了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体现国际化培养特色,重视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为原则”进行优化课程体系。

2.3 优化课程结构,突出护理特色 根据护理学实践的发展和社会对护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学习借鉴国外大学护理教学计划,建立了体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的课程体系结构。基本构成为公共和人文素养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课程群三大部分。在课程设置上以护理为中心,不过多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谨性,而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以及科学与人文、社会的联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2.3.1 公共和人文素养课程群的设置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是21世纪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实践该理念指导下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护理人员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提出了客观而现实的要求。改革后的公共和人文素养课程群的主要课程除了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两课”内容外,还包括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和体育等,并结合护理专业的特殊要求增加公共关系学、多元文化与社会环境、伦理学等课程。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培养科学与人文精神交融,善于与人、自然、社会和谐相处的护理高级专门人才。

2.3.2 护理专业基础课程群设置 护理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护理人才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对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基本课程设置,坚持以提高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提高就业层次为导向,以培养国际护理人才为目标的原则,有选择性地设置,以“实用、有用、够用”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与组合。主要包括医用基础化学、系统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临床营养学、护理学、心理学等。课程设置改变过去护理本科课程结构沿用医疗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基础医学课程比例偏重,缺乏护理专业特色的问题。

2.3.3 对护理专业课程群的设置 护理专业课程群的设置也是本次改革的重点。改革把握的主要目的和功能是通过所开设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护理学的基本任务、护理工作方法、具备为人的健康提供系统化整体护理和预防保健的能力,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参与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能力等。其主要课程为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临床护理(内、外、妇产、儿科)、精神护理、急诊护理学、社区护理、临床营养学、护理管理和外国护校毕业生委员会(Commission on Graduates of Foreign Nursing Schools,CGFNS)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包括护理学基础和各专科护理内容)等。总体上扩大了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及学时比例。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学生个性选择与社会医疗保健需求发展的需要,设置了护理教育导论、常见病中医药治疗学、推拿学、康复医学等突出现代人们医疗康复保健需求的课程。

2.4 引入CGFNS资格考试认证内容,突出国际化培养特色

2.4.1 为学生创造直接参与国际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护理教育及培养环境 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文融合的加强和人才竞争的国际化。要加快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的进程,突出自身培养特色,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引进美国部分原版的护理专业教学内容,开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及双语教学。与此同时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使学生在丰富专业知识、拓宽视野、培养多种思维方法,有较好的英语应用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方面有明显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为顺利实现目标,突出护理教育的办学特色,利用我校综合性大学良好的师资条件及大量外国留学生在读的有利环境,将国际公认的CGFNS资格认证标准学习考试内容(包含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精神心理卫生)在内的部分原版教材引进并融入到课程设置中(CGFNS负责对在美国境外接受护理教育人士的资历进行评估和认证考试,并颁发资格证书。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与2003年引进美国CGFNS国际护士资格认证标准考试,标志中国护理行业及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

2.4.2 开展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和竞争能力、扎实学科知识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都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双语教学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已势在必行。为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培养能够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护理专业人才,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公共英语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培训、增设了医学英语写作课,50%以上专业课使用英文教材并开展双语或全英文授课。自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已实行双语教学,由承担医学专业外国留学生教学工作的医学专业教师承担护理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工作,并实行小班授课,使用的教材为英文版教材,考试试卷为全英文试卷,考试试卷题量适中,试题覆盖面广,题目相对较难。主要考查学生对本学科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考试试卷和考试成绩的分析,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且无论是成绩分布还是平均成绩都比同年级临床医疗专业和医学影像等其他专业要好。2006级、2007级护理专业学生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六级通过率横向比较明显高于同年级医疗专业学生,纵向比较明显高于2003级、2004级、2005级护理本科专业学生。上述情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经过数年的实施,已经初步显露出良好的效果:学生能较好适应双语教学,并且双语教学很好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学生的专业热爱程度提高,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能力显著增强,专业基础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获得同步增长,学习成绩,尤其是外语的成绩及人文素质显著提高。

3 改革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1 培养规格与总学时 根据“突出国际化培养特色、兼顾多方位的培养方向”的原则。实行弹性学制:以学分制管理,学制可以是4年,也可以在5年完成。根据学生发展方向和所修学分情况进行选择,分别培养面向国内医疗保健市(4年)和面向国际医疗保健市场(5年)的护理高级人才。学位:理学学士,总学时为3 929学时。其中必修课为2 115学时,选修课为1 804学时。

3.2 早期接触临床,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实践能力 新方案采用了“早临床、多临床、强临床”的培养方法,即在第2学期至第7学期设置医学综合课程和护理学基础课。医学综合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交流技巧等,学习方式为课堂讲授与到医院见习、开展专题讨论、书写专题论文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医学综合课知识学习和大量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第2个学期即开始接触临床专业实践相关内容,增强学生的对护理专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实践能力。

3.3 改革毕业实习及考核时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将传统的安排在最末学年的毕业实习及考核时间提前到第7学期~第8学期(第3学年7月—第4学年4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尽早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学生选择和实现专业发展方向的目标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后期课程主要为选修课,完成规定修业学分的同学可提前毕业。同时,减轻学生后期课程学习负担,妥善解决学生在进入到临床实习后期时实习、考研与求职相互交织的矛盾,即已往学生在毕业实习进入后期阶段时,由于忙于求职或考研,不再安于在医院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和任务,纷纷提早脱离实习岗位,严重影响实习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及实习带教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构建适应国际护理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尽快培养出能达到国际护理职业资格标准并适应国内外护理行业要求的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有利于不断拓展我国护理专业毕业生国内外就业渠道,带动和推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护理学双语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护理学杂志》稿约
《老年护理学基础》
——老年护理学的日常生活护理要点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妇产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