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木文化属性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8-15杨逢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4期
关键词:牡丹树木园林

杨逢玉

杨逢玉/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新疆奎屯833200)。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树木的自然属性具有普遍的认识,因而广为人们所认知、接受和应用。树木除了它具有的自然属性以外,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因为情感需要而赋予给某种树木于某种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就使得树木具有了文化属性。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体现了“竹”这种树木的特定的文化内涵,说明了“竹”所具有的文化属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体现了茱萸的“可辟邪消灾”文化内涵,说明茱萸的文化属性。

一、树木文化属性内涵

所谓树木文化就是指树木与人类的各种关系。是研究树木文化和其他现象相互关系的科学。自然林学与人文林学的相互交融渗透构成树木文化内涵,包含了树木的生态性、人文性、民族性、地域性、统一性和社会性等[1]。树木的文化属性是人们根据树木的自然属性与人们的思想情感、理想哲理等人文思想的交融和需要而赋予树木的;它可以是历史文化名人吟诗赋词、历史典故、宗教文化、传说故事演绎引申出来的;也可以是人们根据树木的名称、形态特征、形态感观、起源传说、其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高低等展开联想而赋予它的;或根据树木生长习性、生长的环境特点展开联想而赋予它的,等等[2]。也就是说,树木的文化属性是人赋予树木的,是人创造的。树木的文化价值来自于历史的广泛内容之中,是由人的联想而赋予的。也就是说,树木的文化价值是历史的创造,是人赋予树木的。

(一)树木诗词文学

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诗歌便与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稍后《楚辞》中诗人屈原也借用大量的描写花木香草,畅怀抒情。随着后来山水田园诗的兴起,歌咏植物的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到后来更是扩充到宋词元曲里而达到一个高峰[3]。从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描写,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等名篇佳句都家喻户晓。《全芳备祖》和《广群芳谱》等专书汇集了历代诗人有关花草树木的诗词歌赋[4]。 到清代,前人留下的歌咏植物的诗词约万首以上。这些诗词为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选择和布局提供了想象空间和理论依据。

树在文学中往往会被赋予很深的含义,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就多处写到了树。贾宝玉住的怡红院里焦棠两植,林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成丛,探春住的秋爽斋后廊满植梧桐,妙玉所在的拢翠庵冬日白雪中红梅盛开。其实这些树都被赋予了特别的含意,而且这些树也全都关乎着人物的性格命运。树木文化作为以园林植物景观为主题的一脉文化传承,在我国已经数千年的锤炼发展。历代以园林树木为主题的词、赋甚多,有一些树木被赋予了某种特殊的象征意义,如松之刚劲、梅之坚贞、牡丹富贵、竹子虚心、榴花热情,长久以来受人赞赏,诗涌不绝、联想浮翩、几入化境。陆游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千古名句,意境深邃、荡气回肠。陈毅元帅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豪情之作,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松树威武不屈的精神跃然纸上。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澜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可见梨花的艺术形象,是美中略带忧伤、与浓艳无缘,还透着几分超凡脱俗的仙气。

(二)树木绘画

树木花卉,不仅是历代文人墨客诗赋歌咏的主题,也是绘画大师挥毫泼墨的对象。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雍容华贵、国色天香、清雅,因此是当代画家们经常表现的题材,如余致贞、吴玉阳等。宋代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的文人画更是把中国的树木花卉画推进到了“托物言志”阶段[5]。中国画家讲究画品与人品的一致,所谓画如其人。松、竹、梅有着不畏严寒的共同习性,被称为岁寒三友,成为著名园林的重要景观,也展现于历代名家的笔墨丹青之中。

(三)树语

古今中外,人们不仅欣赏园林树木景观的自然美,而且将这种喜爱与人类的精神生活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形成特殊的“树语”,托树言意、借花表情,具有象征意义的“比兴”手法在我国园林植物的景观建植中历史悠久、常盛不衰。据零星诗文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宫苑中的园林树木主要有木槿、合欢、石榴、桃、梅、桂花、杨柳、梧桐等,树木的枯荣被认为是王朝盛衰的象征,物候的反常被作为预卜的依据。从那时起,园林中便出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树种组合,以皇家宫宛和豪宅名园中应用较多,民宅小院中也十分注重:以松的苍劲颂名士高风亮节,以柏的清翠贺老者益寿延年;竹因虚怀礼节被冠为全德先生,梅以傲雪笑冰被誉为刚正之士;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迎春、蜡梅、水仙、山茶冠以“雪中四杰”;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合喻“玉堂富贵”;柏树、石榴、核桃组喻“百年好合”,在中华文化的民间习俗中至今仍作为祈祷吉祥、预兆安康的良好祝愿。此外,红豆—相思、桑梓—故乡、桃李—学生等象征意义已早为人们所熟知,并在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建植中得以广泛运用[6]。

(四)树木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积淀了深厚淳朴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中有许多与树木相关联。早在1995年古开弼在《中华民族的树木图腾与树木崇拜》中详细阐述了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树木图腾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人们对树木及森林的依存关系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愈来愈强烈,愈来愈紧密。拉祜族、彝族对树的崇拜,与其始祖传说有关。鄂温克族崇拜敖包树,每逢干旱之时,人们都要以牛或猪祭祀它。柯尔克孜族崇拜沙棘树,认为这种树具有神奇的魔力,能降妖镇魔。有的民族还把树木与人的生命联系起来,在朝鲜族传说中,槐树与大臣的生命息息相关,如果槐树枯死,必有大臣去世[7]。在哈萨克族的神话传说中,认为杨树是象征人类生命的神树[8]。陈西平和宋明爽在《树木崇拜与民俗文化》一文中详细阐述了树木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树木崇拜及其引发的社会行为[9];杨玉明通过分析白桦、橡树、花楸树、柏树和柳树,表达俄罗斯文化中各种树木的民族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10]。刘根林和李荣锦在《论中国汉族传统中的树木文化》中查阅大量文献史诗,多层面探讨了汉族传统中诸如以树木常青象征灵魂不灭;以坟上树之量、棺之质表示死者的身份与地位;以树木葳蕤暗示生殖力崇拜;以树木崇拜表达实用主义理想与愿望等等这些文化内涵[11]。

(五)树木栽植民俗

我国古代风水学主张庭院应广种植物、花草,认为它具有“藏水、避风、蟠聚灵气、陪萌地脉、化解煞气、增旺增吉”四大功能。如《阳宅十书》认为“人不居草木不生处”;《相宅全者》则断曰:居住地要草木郁茂、苍松翠竹、森林绕室。特别是《阳宅会心集》还辟专章论述了《种树说》[12]。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鬼拍手”是指杨树。风一刮,杨树叶哗啦哗啦地响,像是“鬼拍手”。院内栽上杨树,还恐招来鬼魅,大不吉利,山东临清一带也有类似的俗信。如果前栽桑后栽柳,就合丧(桑)失人口,留(柳)不住后代。“刽子手”指的是桃树。因为桃花、桃枝、桃实都是血红色的,妖魔鬼怪都愿意在桃树上住,所以不敢种在院里。胶县一带,桃树只能种在后院,禁忌栽到前院,俗以为桃树上有邪气,如果种到前院,树根扎到屋里,人就有性命之忧。河南方城一带也忌院内种桃树,俗以为桃木有法力,桃木多用来作避邪桩橛用,谁家种桃树,主邪灾多。也有说种桃树主逃荒要饭的,这是因“桃”与“逃”谐音的缘故。民间还有“门前一株桃,讨气讨不了”的说法,也是与谐音有关的。如今,已很少有人相信有什么鬼谜了,但农民院子内外至今仍不栽植以上3种树木。

(六)树木芳香

芳香植物是兼有药用植物和天然香料植物共有属性的植物类群,其组织、器官中含有香精油、挥发油或难挥发树胶,具有芳香的气味。古人说,以松花为粮,以松实为香,以松枝为麈尾,以松阴为步障,以松涛为鼓吹。山居得青松百余章,真乃受用不尽。所以漫步于松林中,空气清晰,镇静安神。同时研究发现,植物的香气能够预防和治疗疾病,如桂花的香气可解郁、清肺、辟秽;丁香花的香气有镇痛作用。鉴于芳香植物对人的身心健康的特殊功效,法国化学家Rene在19世纪30年代首创了植物芳香疗法,即利用正在生长、开放的鲜花,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品种,或种植于庭园,或盆栽于室内,让病人密切接触,通过吸人植物挥发性物质来预防、治疗或减轻疾病。

二、《园林树木学》课程性质与教学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其中,掌握各种园林树木的分类和主要形态特征并能鉴定、应用一定区域树种是该课程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门课程对园林规划设计、绿化施工、园林养护管理等园林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树木文化属性在《园林树木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了解历史,文化传承

在传统的树木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树木的识别要点、地理分布、生态习性、栽培技术的介绍,而忽略该树木的栽培历史、文学典故及用途。在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始终是注重事物的意义与含义,而不是事物的外在形态。这种观点反映在中国树木审美上就是注重树木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单纯欣赏树木自然属性。也就使得树木有着极高的文化属性。所以在讲授我国的国花—牡丹时,就着重从起源、发展、诗词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到,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牡丹在中国已经栽培了一千四百年。从唐代起,就推崇牡丹为“国色天香”,由于历代举国一致地珍视和喜爱,掀起了一次次的牡丹热潮。实际上已经赋予牡丹以国花的地位。与此同时,文人骚客写牡丹、画牡丹,流传千古的牡丹诗词与画作数不胜数。例如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丘浚的《牡丹荣辱志》、张邦基的《陈州牡丹记》等。元姚遂有《序牡丹》,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薛凤翔有《亳州牡丹史》,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余鹏的有《曹州牡丹谱》等。通过这些史料的讲述,使学生明白了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国运昌时花运昌”,就是真实写照。通过对牡丹文化的了解,这对于学生继承和弘扬牡丹文化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诗词歌赋培养学生文学修养,提升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树木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忠实伴侣。华夏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国树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可谓包罗万象。有关树的诗文作品和艺术作品不计其数。树在文学中往往会被赋予很深的含义,例如在讲到桦木科白桦时,就引用著名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歌《白桦》,同时多媒体课件中伴奏着歌手朴树《白桦林》,幻灯片一张张放着白桦树的美景,此时无声胜有声,营造这样的氛围,使学生对白桦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讲到木犀科紫丁香时,引用杜甫《江头四咏》“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陆龟蒙《丁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枝头散诞春”。伴着歌手唐磊低沉的歌声《丁香花》,寥寥数语,学生们已经明白丁香的文化属性。讲到梧桐时,引用《诗经》中“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奉奉萋萋,雍雍喈喈”。 使学生们明白了“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典故。这样的实例很多很多,只要讲到有关树木的诗词、传说、文学作品,都一一解读,这种授课方式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的同时,又提高了文学修养。

(三)了解民俗,尊重文化

在许多语言中,表示树木的名词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象征意义。这首先与古代人们对树木的崇拜有耸,比如古代维吾尔人崇拜过树木。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上载《高昌王世勋之碑》记述了维吾尔人先世的传说:“畏吾尔之地,有和林山,二水出焉,日吾忽刺,日薛灵哥,一夕有夭光降于树,在两河之间,国人即而候之,树生痪,若人妊身然,自是光恒见者,越九月二十日,而屡裂,得婴儿五,收养之,其最稚者,日卜古可罕。既壮,遂能有其民人土田,而为之君长”[13]。汉民族祖先也崇拜柳树,柳树有极强的生命力,树断了会长出新枝,树枝不管倒着插,还是横着插,都会存活。柳树总是最先在初春的寒气中吐出绿芽。“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西沉的地方叫柳谷,古人认为太阳正是在柳树的山谷里得到生气,获得力量。第二天清晨,从东方升起时才能那么新鲜、光明、温暖。故而在古代柳树常被用作消灾祈福的工具”[14]。据《淮南子一时则训》云,我国古代四时郊祭,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季节树作为祭祀的图腾树:正月为杨树;二月为杏树;三月为李树:四月为桃树;五月为榆树;六月为樟树;七月为楝树;八月为柘树;九月为槐树;十月为檀树:十一月为枣树;十二月为栎树[7]。讲到这些,学生了解了我国各民族崇奉的各种林木,都与远古先民的图腾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学生明白树木已经不仅仅具有其自然属性,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属性。

用民间流传的俗语,在讲授树木配置时,如“杨柳进村庄,榆杏上山岗,椿树种在崖台上”;“高山松柏核桃沟,桑槐喜欢坡洼地。松树干死不下水,柳树淹死不上山”。 学生很快明白配置树木时要满足树木生物学特性要求,适地适树适景,不但好记亿,而且也是对民俗文化的一种传承。

(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效果

讲述每个树种时,一般采用教材上顺序(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园林用途)讲授,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从进行树木学教学改革,在讲授过程中引入文化属性,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如我专业在大一第二学期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感受到天山云杉的自然美,当在树木学课堂上学习天山云杉时,学生们自己就将其特性、习性等讲述出来。同时再配上现代诗人为天山云杉做的诗,学生们满怀激情地大声朗读:四季常青硬骨头,一生不屈真君子,力拔气盖显雄姿,横披斜影傲风雪。使学生们不但明白天山云杉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同时也把课堂气氛推到高潮。许多园林树木的花与果是很好的食材,在课堂上穿插其中,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了解当今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如金银花有清热解毒、降压明目的功效;槐花有清热解毒、清心安神、凉血止血的功效;山楂果有防治动脉硬化,防衰老、抗癌等作用;榆钱能安神,治神经衰弱、失眠的作用等。这样的内容引入课堂,贴近生活,学生们对学习树木学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

(五)创造观赏景点,形成地域景观特色,营造审美意境

学习《园林树木学》对园林规划设计、绿化施工、园林养护管理等园林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今天,树木成为景观营造的主要素材,景观设计能否达到实用、经济、美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树木的选择和配置。更重要的是树木的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认识到,没有文化底蕴支撑的景观设计往往单薄没有生命力,很难令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所以在课程中挖掘和加入园林植物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元素,学生将来可以应用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实践之中,创造观赏景点,形成地域景观特色,充分在景观中展示文化与哲理,达到“见其树如见其人”的效果。

[1]孙文凯.树木的文化价值及运用[J].枣庄学院学报,2010,27(3):49-51

[2]欧斌.树木的文化属性及其应用[J].江西林业科技,2009,(6):23-26,37

[3]李建伟,刘雅莉.诗词文化与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选择和布局[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6):149-154

[4]张雷.中国植物文化初探[C].中国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5]宋丽莉,赵华强.花文化教育在《花卉学》教学中的功能[J].生物学杂志,2009,26(5):86-88

[6]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7]古开弼.中华民族的树木图腾与树木崇拜 [J].农业考古,2002,(1):136-153,205

[8]白兴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48-52

[9]陈西平,宋明爽.树木崇拜与民俗文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69-72

[10]杨玉明.俄罗斯文化中树木习俗、象征意义[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316-318

[11]刘根林,李荣锦.论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的树木文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106-109

[12]肖承光.论“树木风水”与居住生态环境的营造[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9-123

[13]陈冬季,蔡宇知.西域文化论稿[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9

[14]谭学纯,朱玲.中国语言精萃[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牡丹树木园林
树木之最
清代园林初探
“三不够”牡丹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辨认树木
树木也睡觉
牡丹的整形修剪
绿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