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分析

2013-08-15赵振有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政治

赵振有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团委,广东 广州 510665)

责任编辑 胡号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充分依托学生社团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快速发展,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浪潮不断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使得当代大学生思想日益活跃,价值观和世界观日趋多元化。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学生教育方式不断变化,使得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而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某种程度上讲已经引领着校园文化,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第二课堂。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这既是贯彻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学生社团及其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方向,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一、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巨大的影响。随着教改教研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社团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不少省份的省级团组织都开展了全省的社团文化节,以此来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又快又好的发展,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综合能力[1~3]。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尚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出现的偏误。

(一)高校学生社团自身物质文化层面的现状

丰富的社团活动是高校社团存在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来促进社团成员各种技能的提高,这是高校社团的主要工作。各类学生社团集思广益,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谓“百花齐放”,社团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实际发现,在不少的社团中存在不足现象:如有些社团活动重数量、轻质量,为了开展活动而活动,流于形式;个别学生社团只是在社团招新时会发出一点“声音”,为了吸引新会员加入,鼓吹自己举办了很多活动,其实真实开展的活动,也是随意组织交流或者例会,达不到任何实质性效果;有些活动为了应付管理部门的要求,“雷声大雨点小”,缺乏精品活动,或是社团活动,没有持续性,降低了社团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缺乏原创性社团活动导致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更有甚者,个别社团背离社团宗旨,开展与社团自身属性毫不相干的活动,社团成了一个幌子;另外,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用于学生社团的经费不足、可供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场地不足、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到位等,也是制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原因。学生社团自身存在的物质文化的不足,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社团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社团活动的真意遭到歪曲,更加影响着学生社团特色和自身文化建设。

(二)高校学生社团制度文化层面现状

制度文化对社团的运作起着管理和规范的作用。目前,无论是学校层面,还是学生社团本身,都建有相关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社团的制度文化尚存在严重不足。首先,高校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对社团发展的支持态度不明确,管理上的定位不准,或是缺乏对成员的关怀,必要的支持往往落实少等。其次,是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存在的制度缺陷。这其中又有几种情况,一是社团“无法可依”,缺乏切实可行的社团规章、制度。或是制度老旧,缺少组织领导,导致社团成员凝聚力不强。二是“有法不依”,有的社团成立之初为了应付管理部门而到处拷贝,东拼西凑,导致社团制度设计缺乏严谨性,本身漏洞百出,在现实中无法具体贯彻执行。三是“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是青年学生自发聚集在一起的群众组织,本身存在自由、松散、成员自主性强等的先天不足,导致社团的规章制度在执行中缺乏强有力的权威保障。对大多数成员而言,仅仅靠兴趣维系着对社团组织的关联,进出社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导致即便个别成员不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也无可奈何;四是滥用社团制度,利用社团为个人或小集体谋私利,明显背离了社团平等、自由、互助的精神。

(三)高校学生社团精神文化层面现状

高校学生社团的精神文化是社团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学生社团文化发展中最关键的部分。在有些学生社团的章程里会提到一点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更多的学生社团根本就没有提及精神文化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即便有些社团提到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但也落实不到位。精神文化层面的不足主要是社团宗旨、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成员动机功利化以及社团风气庸俗化等。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相同、目标相近的一群青年人聚集在一起,自发成立的。由于其自身阅历及世界观的限制,成立之初可能就没有好好地规划社团发展的方向和制定发展目标,加之社团主要成员更替较快等原因,导致社团发展目标越来越不清晰,最终纯粹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还有一部分社团成员加入社团的动机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他们加入社团是为了评奖、评优等。这样导致部分成员向往学生干部的身份和地位,而忽视为同学服务才是学生干部的本意。还有极个别社团主要成员,完全忽略社团宗旨和社团的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地选择与公司企业合作,追逐利益、牟取私利,败坏了社团声誉、丧失了德育功能。校园里这种功利主义和官僚主义倾向会使学生思想堕落,贪慕虚荣,更加不利于社团的发展[4]。

二、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有利方面

目前,在校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是90后的新生代,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过惯了在父母精心呵护下百依百顺的生活环境,致使相当多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做事只考虑自己,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缺乏团队精神,叛逆心理突出,直接导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当代青年大学生的需求。调查中发现,高校学生社团能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践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加快学校和社会接轨。特别近年来,高校社团种类、数量和参与人数日益增多,活动组织形式和方式越来越丰富,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团成员可以在社团管理中,提高其纪律性、规范性以及服务意识。

(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不利方面

目前,虽然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日渐突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日益增强,但存在指导教师和领导者教育引导作用不足,思想引导不强,导致社团活动重娱乐、轻学术和缺乏启发性和引导性等不足。在研究国内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社团存在的自主性、松散性及无序性等原因,导致社团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由于指导思想不明确,发展目标不明确,部分社团文化层次和品味较低,缺乏教育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社团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如保障机制欠缺、管理混乱、运行效率低、经费不足、场地缺乏等都严重影响社团文化的发展,有些社团为了维持正常运转,甚至成为了一些企业在学校推销盈利的工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西方敌对势力以基金会、研讨会、宗教交流等形式作外衣,通过与高校学生社团联系,披着学术文化交流的幌子来传播西方的人权观、价值观,以实现其对中国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渗透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

三、利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性格养成,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修养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在参加社团文化活动时一方面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这种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与社团文化互为影响,共同发展。因此,探索利用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就具有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转变思路,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老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该文件也强调要选派有专长和责任心强的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建设,并创造条件,提高社团指导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工作水平。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要改变只将学生社团作为青年学生开展娱乐活动,甚至是消磨闲暇时光、单纯交流兴趣爱好的群团组织,要改变观点,加强对学生社团文化的管理和引导,特别是在指导教师、经费、政策、活动场地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要改变以往只有共青团组织对学生社团的关注局面,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都要依据专业特点,关注、引导相关学生社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会为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让学生社团真正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第二,建章立制,完善高校学生社团的规章制度,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发挥着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运作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没有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社团的日常管理、运作必将陷入混乱的状态,更谈不上文化的建设与积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特别在新鲜事物发展初期,学生社团的发展主要靠学生骨干的带动,因其自身的不足,或是主要干部的更替往往会阻碍社团的发展。良好的制度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学校学生社团规章制度应该从社团发展的目标来定位,社团活动的开展及成员的奖惩、学生社团的进入与退出机制、社团干部产生形式与程序等方面加以明确,制度一旦确立,必须“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切不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只有这样才能为高校社团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进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培育文化,引导高校学生社团积淀优秀文化,为其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保障。自1904年京师大学堂成立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生社团——抗俄铁血会以来,之后,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百团大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等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在现实当中发现,有社团并不等于有社团文化。有些社团重数量而轻质量,甚至有极个别社团大搞“形象工程”,为了吸引新会员的加入,鼓吹甚至虚拟社团活动,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不利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必须有意识培育高雅、积极的学生社团文化,例如社团精神、社团价值观、社团形象等核心文化,发挥文化强大的渗透作用,以先进、积极的社团文化吸引人、教育人、影响人、塑造人,为学生社团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与精神保障。

总之,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在青年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的引导,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弘扬社会主旋律,努力构建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文化,满足青年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的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达到高校培养人、影响人、塑造人的最终目的。

[1]罗成冀.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03(5).

[2]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

[3]浦卫忠.北京青年社团的文化取向(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4]马初.论高校社团文化及其德育功能[D].吉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政治
缤纷社团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