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大的四大理论创新

2013-08-15郭美清

关键词:执政党价值观特色

郭美清

(漳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十八大报告的理论创新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诠释。有的学者认为有八项创新,也有的学者认为有十项理论创新。笔者认为,十八大报告突出有四大理论创新。

一、核心价值观创新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看法。价值观通过人们的深入挖掘以及提炼,就成为了核心价值观。核心,简单说就是某一阶级判断社会事物时的是非标准,或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国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行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然而,执政党如何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以解决不同时代与阶段的问题,就有赖于当时的领导集体,依据实际情况以及全体人民的理想,在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内的创新思维。如建国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当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如何较快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1](P27~36)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交了一些学费。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领导人,总结经验,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P30~35)改革开放,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也可以说就是那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代、第四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复杂形势,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了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P54~68)

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面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思想、行动上将国家、党和人民相统一。[4]在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保证了我党的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意味着坚持改革开放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坚持创新及爱国主义,反映出当代我国发展方向及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的愿望;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人民在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道德价值取向。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才有了其他理论的创新,十八大报告中虽将其放置在第六部分,但其作用的发挥却是无可替代的。

现今,时代风云变幻,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全球泛滥,如何有效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只有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党和人民的各项社会主义事业,才有健康发展的稳固基础。有些学者在解释十八大报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充分,没有完全认识其重要性,这只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空头口号,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在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二、党的指导思想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十八大报告的聚光点,是我党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5](P72~76)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在旧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根据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套党领导革命成功的理论体系,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毛泽东动员全体党员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初步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是被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证明了的党的指导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要求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相应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6](P44~51)因此,邓小平理论孕育而生。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复杂形势,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思路,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充分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已经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以及“五个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人文效益上检测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以及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性的眼光。从科学发展观来看,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不只是单方面关注区域、城市单一经济增长数字,而是统筹规划全局,兼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7],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使人民大众走向共同富裕。

在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特点,是党的又一理论创新。该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执政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四个发展观即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8](P22~34)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成熟。

三、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创新

执政党是指通过某种形式执掌一国政权的政党。在一定程度上,执政党的建设关乎整个民族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否,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9]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就需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党首次把纯洁性纳入党的建设中,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

在现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后,少数共产党员缺乏信仰,这不仅损害了共产党员的形象,而且在人民大众中间造成很坏的影响。这些危机,不仅关系到党的声誉,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如何在共产党员中增强党性教育以及先进性教育,加强党员的纯洁性建设以及执政能力建设刻不容缓。要解决好信仰问题,要坚决执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还要将党的指导理论深入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中,以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群众,用双百愿景鼓舞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永远跟党走。

人才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未来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石。我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分重视对人才的管理。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使我党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回答了如何培养好人才,管理好人才以及利用好人才等问题,这是执政党建设认识的又一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要长期保持先进性和蓬勃活力,就需要管理好人才,下大力气发现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的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

如果没有培养好利用好人才,党和国家事业将蒙受损失。在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灭亡多与人才枯竭息息相关。对于人才的选拔与管理,党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任人唯贤,广纳人才,不拘一格地吸引人才,以优厚的待遇及条件,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使其共谋大业,共商国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执政党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9]应广开言路,广纳贤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努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的同时,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政治体制改革新思路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政治格局和权力结构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对政权组织、政治组织相互关系及其运作机制的调整与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由于中国特殊的具体国情,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稳妥地推进。[9]中国经济取得的长足发展,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立下了汗马功劳。邓小平曾指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10]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手段,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前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重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必须积极稳妥,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针对这个总原则,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在政治体制方面,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注重民主制度健全与形式多样。”以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更多的是关注精简政府机构及政府人员,以便提高行政的运作效率。随着时代的演进,特别是科技的迅猛发展,面对国内人民大众普遍的参政议政的愿望,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审时度势,提出了“支持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丰富民主形式与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发挥法治在国家与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的新观点。巩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主人翁地位,一方面可以逐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增强政府机构及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可进一步体现出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没有受监督的权力容易产生腐败,如何有效地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是预防和发现腐败的有力保证。我们可以推测,制定相应的权力监督制度,将是未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手上都有麦克风,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反腐倡廉,使大众媒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是有效的预防腐败的方法,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实现途径之一。

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和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在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管理中作用的条件下,以保证人民享有最广泛的权力和自由。[10]以往我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大多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从如何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力出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性。这是十八大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将对今后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1]赵刚印,袁峰.执政党建设理论前沿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叶永烈.邓小平改变中国——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3]中华战略文化论坛丛书编委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战略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4]孟娜.描述好十八大的历史方位[J].对外传播,2012(7).

[5]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张维为.中国触动:百国视野下的观察与思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李源潮.深入推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J].党建研究,2012(1).

[8]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

[9]张光辉,虞崇胜.参与式民主的成长: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7).

[10]韩冰.中国执政党权力监督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0.

猜你喜欢

执政党价值观特色
我的价值观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