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气信息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3-08-15张捍萍

关键词:第二课堂竞赛应用型

张捍萍

(江汉大学 人事处,湖北 武汉 430056)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为了解江汉大学电气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间的差异,探求应用能力强,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对江汉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专业的41名毕业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并与30余名学生进行了结构化访谈。

一、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所学专业前景了解的有28人,占68%,表明大部分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学生对所学专业特色的评价,认为是应用型的有21 人,占51%;认为适应面广的19 人,占47%,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专业应用范围广。认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科学的11人,占27%;认为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但培养方案不科学的17人,占41%,表明学生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认可的,但培养目标与培养过程之间存在较大脱节,相当多的学生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存在疑虑。认为课程设置合理,和社会需求吻合的17人,占41%;认为课程设置过时,和社会需求不吻合甚至脱节的24人,占59%,表明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亟需充实与更新,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校时拟从事相关专业工作,但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27人,占66%,表明多数学生对职业规划显得比较迷惘。认为工作和所学专业完全相关的14人,占34%;认为有点关系的20人,占49%,表明超过八成的毕业生是学有所用的,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完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可见其大学四年的学习没有白费。认为理论性太强,实践环节缺乏的31人,占76%;认为理论和实践脱节,课堂教学效果差的8人,占19%,表明在校学习阶段,实践性教学环节还相当欠缺。认为专业认知实习对加深专业认识有效果的25 人,占61%,这表明认知实习是必要的,且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通过认知实习提高了动手能力。认为金工、电工实习加深了专业认识,但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提高的5人,占13%;认为没有加深专业认识,但提高了动手能力的15人,占36%;认为没有任何效果,纯粹走过场的6 人,占15%,表明金工、电工实习对加强学生专业认识,提高动手能力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第二课堂活动和学术科技项目对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认为不了解且没有参加的19 人,占46%;认为了解,但活动太少,没有机会参加的10 人,占24%,表明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未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这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相关部门应提供更多机会,让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同时还应切实加强对校内实践活动的宣传与引导。认为从事具体毕业设计、制作和论文写作,提高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21人,占51%,表明多数学生都从事了具体的毕业设计与制作,但仍有39%的学生没有参加毕业设计,这应引起教学部门的反思,除进一步加强指导外,还应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

在调查与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偏重,实践环节缺乏,这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脱节,且不太注重对社会所需求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此外,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也应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一方面,学生对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学术科技项目对提高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有关部门宣传力度也明显不够。访谈中学生反映,学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课程设置过时,和社会需求不吻合甚至脱节的占了一半以上;同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其专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二、对策与建议

明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第一,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明确职业目标。应对新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通过聘请知名企业老总、双师型专家和杰出校友开展学科大讲堂等活动,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与了解。应从新生入学始,分年级分阶段,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广泛开展调研,结合社会需求,做好职业规划与引导。第二,改进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针对理论教学偏重的问题,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学校应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让他们知道走进实验室的方法及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或告之他们社会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先进的技术是什么,课程设置应适时变化,同时统筹兼顾。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反映,学校在教学方面强调面面俱到,同时,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又显陈旧,导致专业性不强,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为此,学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与社会行业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各种实习应围绕就业来开展。学校还应对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行业预见性,开设一些社会稀缺人才的专业。第三,开展各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可结合二年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金工、电工实习开展作品竞赛;结合三年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物理实验综合设计竞赛、电气信息类工程实训竞赛、电子设计竞赛;遴选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控制大赛、“三菱电机杯”智能汽车设计竞赛、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竞赛等活动。通过竞赛和培训,以不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

搭建课外实践平台,加强综合素质培养。第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第一课堂主要是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应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应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所开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学生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同时,也要将文化素质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第二,鼓励学术科技创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应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项目研究、社会实践项目研究,可综合学生在校四年的科技创新实践,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展示并交流学生创新实践工程优秀成果,大力倡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与创造,以不断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第三,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其自身的行为修养,同时,还应注重增强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竞赛应用型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看竞赛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