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迁移理论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2013-08-15

关键词:母语跨文化交际

牛 敏

(贵州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迁移是心理学常用的一个专业术语,指人在学习新的理论和知识,接受新的信息时,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拥有的经验,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其作用是促进影响的,就称为正迁移;反之,便称之为负迁移。罗德·埃利斯曾指出,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已经存在的语言(母语)知识影响二语(外语)的习得和发展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将语言迁移看作是一种跨语言影响,学习者在建立目标语语言系统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母语的相关影响。由于这种迁移来自母语,我们称之为母语迁移。从客观角度来看,汉语对于英语的学习,是推动和干扰并存的,即母语正负迁移相互作用。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写作是其四项技能中最薄弱的。笔者在多年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总结中发现,学习者出于习惯,会经常性地将母语的结构和特性转嫁到其所学习的外语上,即使出现语言错误,也很难察觉到。二语习得中,经常性的语言错误通常源于母语,负迁移现象以及学习外语的难度,是由母语和习得语之间的差异所决定的,虽然如此,但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而是可以通过正迁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加以克服和制约的。

一、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现象

笔者根据多年的英语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发现,母语的负迁移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语言负迁移和思维负迁移。

(一)语言负迁移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在二语习得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句法上。

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最大的障碍就是词汇量不足,为补充其目的语词汇的匮乏,便造成了母语滥用,负迁移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词汇负迁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文词义误用于英文,如“交通繁忙”,学生会表述为“The traffic is busy”或是“The traffic is crowded”,但是英语则常用“Heavy”来表达。第二,固定搭配不当,如“读书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学生们经常写成“Reading can open our eyes”。在英语中,视野主要是指抽象的“思想”、“思维”,而学生却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中国表述习惯用“Eye”来代替。第三,喻体的负迁移。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大多喻意相同的句子喻体是完全不同的,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不同民族文化、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差异,而学生由于常识缺失,经常错用喻体,如将“雨后春笋”表述为“like bamboo shoots”,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气候等原因,英语国家并没有“笋”这个喻体,而常用“like mushrooms”代表同等意思。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在学习英语词汇的初始阶段,他们仅仅只关注单词形式上的信息,而对于其他形式的词条内容并没有很好地重视和掌握,当他们将所学的英语词汇运用到实际中时,经常要通过与其母语相对等的词目才能联系到其所学习的共享概念系统,这样的学习方法,直接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依赖其母语的对等词。[1]因此,当他面对目标语中出现与母语相同的某个语言项目,或是在拼写、语音和语法方面出现类似情况时,很容易习惯性地使用母语思维,而忽略了目的语的自身特点。若是只根据词典中的汉语形式来学习英文单词,机械性地将英文和中文对照,很容易望文生义。

英汉两种语言的句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如果用汉语的思维替代英语的表达方式,就会导致句法负迁移。这不但会阻碍信息的传递,而且会使英语学习者愈加偏离正确的轨道。[2]句法负迁移体现在不同方面,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错误,过去式动词形式错误,关联词语的重复使用,情态动词的滥用等。另外,一些较为复杂的错误也经常产生于学生的写作中,比如否定语义句子的负迁移。汉语中具有否定意义的主从复合句中,否定词自然排列在动词之前,如“我认为他的答案是错误的”,而在相同意义的英语语句中,否定词必须置于主句的动词前,即“I do not thing his answer is right”。受句法负迁移的影响,学生经常犯“I think his answer is not right”这样的错误。又如主语省略句型在英语中产生主语空缺错误或动词的悬垂现象。为了修饰语言或是使文章简洁,汉语中经常省略从句,或是以之作为辅助性主语,中国学生经常将此类表达方式迁移到英语表达中,致使英语句子中主语缺失,如将“还是个孩子时,她父亲就去世了”表述为“When a child,her father died”,使英文涵义变成“她父亲还是个孩子时就去世了”,从而与原意相去甚远。句法负迁移缘于对英语语法掌握不扎实,并习惯性地运用汉语语法思维塑造英语句型。

(二)思维负迁移

语境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也就是语言形式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语境还包括具体语境,又可称之为情景。就社会文化形态而言,价值观念的不同常常也会导致负迁移。例如,中国的言语行为价值观念受儒家思想的引导,强调中庸和谐,并大力推广孝道、勤劳、勤俭等思想,但在英语国家如欧美国家,则大力强调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个性和张扬,所以在写作上,当中国学生表述自己的价值观时,如果表达不当,很容易造成歧义。[3]如有的学生表述我们不能推崇个人主义,就不能很好地被外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因为这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念,他们反而极力推崇个人主义。而在具体语境中,学生写作的负迁移现象也很普遍。以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区别为例,大部分的英语文章语篇模式为直线型,即开头直接点出或引出主题,正文进行演绎或归纳,每个段落开头都有主题句,然后接例证句,结尾处总结;或是先进行例证,再用主题句收尾。而汉语文章经常采用螺旋式写法,通过隐含、暗喻等修辞,从外围暗示主题,如同将主题放在迷雾中层层剥离,最后揭开谜底。受此影响,在英语写作中,中国学生有时不直接提出论点或主题思想,而是转弯抹角地在论点周围转圈,表达主题含含糊糊,有时甚至偏离了主题。

诚然,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是母语正迁移也给我们学习英语带来了便利,因为即使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存在差异,但是之间的共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另外,对很多学习者而言,学习外语有个重要的目的,即用其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这一思维成果无疑是在母语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尽管其表达的方式是外语,却不可避免地被印上了母语思维的烙印。这就充分说明,汉语思维对英语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母语迁移正面影响的存在。

二、应对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教学策略

(一)以正减负:用正迁移抵消负迁移

如前所述,母语正迁移对学生的英语写作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帮助学生寻找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异同点,以促成其正迁移的形成,也是克服英语写作者母语负迁移现象事半功倍的方法。由此出发,对有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使习惯以汉语思维构筑英语句子,我们也不能盲目地一概否定,而应该以诱导方式,利用母语正迁移的效果,为学生总结出英汉语言的差别和共性特征,以促使其正确对待母语负迁移,并尽力予以矫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认为,应在写作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要发现和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更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准确的用词能力。[4]比如说,遇到像“Tofu”(豆腐)、“Pen-friend”(笔友)这些音译的或英汉意义完全对等的词语时,便可以充分地利用母语正迁移,举一反三,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乐趣,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二)以外制内: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克服母语负迁移

在语言研究领域,跨文化交际的涵义是指所有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差异都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均有其独有特质,不能被另一种文化所替代,因此,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的出现是必然的。为克服这种文化障碍,英语写作教学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建立新的写作教学的文化观念。换句话说,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文化教学不但要包含知识文化,更应包含交际文化,教学实践中应贯穿交际文化。具体而言,在教材编写上既要重视实用性,又要与时俱进,紧紧跟随新文化新现象的衍生和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选择适当的交际活动如无领导小组讨论等,使学生得以经常彼此交流写作经验,以使其更好地克服文化障碍,促成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强化学生的母语文化修为。多年教学实践使笔者意识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母语文化修为的不足,好的母语基础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充分认识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学习,提升文化修养,才能不断使自身的跨文化心理空间得到拓展。在跨文化交际中,没有原则地迁就对方,并不能达到平等交际的目的,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自我文化,却能够赢得对方的尊重。[5]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贯彻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主体地位的思想。

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使学生努力树立多元文化比较意识。在英语写作中,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性和文化视角的多样性,是保障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基本条件。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是对母语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的正确认识,因此,在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思维意识,这就要通过多元文化的对比教育来实现。通过相互对比,研究世界上占主体地位的主流文化,并将研究成果融合到写作教学中,是对外语写作教学者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教师应具备客观思维能力,理性定位,引导学生以历史辩证的眼光去解剖各文化间的异同点,而非以一种文化的标准剪裁其他文化,使学生能以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分析接受不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教学的丰富和多元化。教师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合理丰富,轻松有趣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如播放一些相关英语国家的记录片、有代表性的优秀电影,或是介绍一些有价值的英语读物等,都是让学生直接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习俗的有效方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在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母语迁移现象有着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英语教学者应当不断探索其产生和衍生过程,在克服负迁移的同时,正确利用正迁移的优势。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既要利用正迁移的积极作用,又要致力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做到“以正减负,以外制内”,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孙晓青.外语思维和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3]韦国欣.英语跨文化写作中的认知心理机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

[4]范颖娜.英语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5]郭铭华.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猜你喜欢

母语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母语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