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3-08-15王志曲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价值观家长

王志曲

(安徽理工大学 研究生处,安徽 淮南 232001)

学习生活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包括学习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让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学习生活质量的好坏不仅关乎知识文化的交流与传递,更影响到学生个体精神的培育与形成。目前,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之下,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实施的是注入式教学法、题海战术,学生被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知道“拼命学习”,不知道如何立足社会,与他人相处,缺乏想象力,丧失学习兴趣,产生许多学业失败者。可以说以升学为导向的“苦读”是时下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样态。

一、存在的问题

1.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前提下,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内容,而必要的休息时间、正常的体育锻炼、人文素养的培养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却缺乏应有的关注。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学生睡眠严重不足;静坐时间过长,导致学生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例如,某市对时年参加高考的学生的体检结果统计显示,“全合格”率仅占考生总人数的6.98%[1]。同时,由于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无暇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压力长期得不到释放,产生焦虑、厌学、逆反心理,甚至发展到犯罪。

2.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但在选拔性考试评价的前提下,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教学围着考试转,考什么就教什么,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学生被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毫无主动性而言,课堂要求整齐划一、规范、服从,不允许学生质疑、冒险、标新立异。本应是培养学习兴趣,锻炼分析批判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形成良好个性的最佳时期,却被如何学会应付考试所淹没。

3.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大旗下,学校更关心的是学生“考试”能力培养,轻视学生“情”、“志”因素的养成。教师教学注重的是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书本知识,以期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学生在沉重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下,无暇顾及提高人文素质的有关知识,对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愿望不强烈,造成学生社会价值观模糊、缺少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薄弱、不愿与人沟通协作等问题日益突出。

二、产生的原因

1.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

当前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实质上是工具主义价值观的体现,它一方面源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迫于当今社会的“生存压力”。教育作为社会成员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极大重视。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刻苦读书的背后推动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这种思想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的家长。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根植着无法抹去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情结,推崇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学习,达到出人头地的意念。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为了在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而避免沦为社会的弱者,家长们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刻苦学习实现向上流动,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和获取更多资源,为了迎合上级和公众的评价标准,不得不举全力而追求‘升学率’”。[2]这种功名化的教育价值观催生了“拼命学习”现象的发生。

2.教育筛选功能的扩张

从实质上讲,“应试教育”是把教育作为社会选择阶层成员的工具,致使教育的筛选功能得到过度张扬,而忽视其育人功能。当今社会,一个人获得某种社会地位和职业主要是通过其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和所学专业来决定的。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条件、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一方面社会成员希望通过接受良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来改变自身社会地位和待遇,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在这种背景下,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宗旨的重点学校自然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导致产生学用脱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厌学等问题。学校暴露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心态的普遍反映。由于现在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普遍认识。学生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拼命学习”,考出高分,上好大学。

3.成功的社会评价标准

在当下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逐渐趋向单一化,过于强调成功。诸如只有考高分,上好大学才是成功,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尤其近几年出现的对高分考生进行巨额奖励和追逐的现象,更强化考生、家长和社会对“分数崇拜”,搞题海战术,加班加点。这种过于强调成功的单一社会评判标准,造成学生很少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成为学习的“机器”。这也许会使他们获得某种程度的“成功”,但不一定就能给他们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4.教育需求的膨胀和教育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尤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不断加剧的就业竞争,人力资本价值提升及人力资本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得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的价值。当今社会,一个人获得教育资源越多,将来进入社会就拥有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就容易获得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和优厚的工作待遇。因此,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对个人获得雄厚的人力资本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但仍然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就导致按照考试分数分配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剧“应试教育”的泛滥。

三、解决的途径

1.重塑社会教育价值观

教育价值观决定人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我们应该树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认识到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升学、将来找个好工作,更应该着眼于未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诚然,要求学生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无可厚非,古代“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精神和意志品质需要我们继承与发扬。但我们应该明确的是教育不仅是为了一朝金榜题名,更重要的是为终身的发展奠定基础。就教育的本质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如果把教育作为一种工具,那就违背了教育的本真。因此教育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灌输给他们知识和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人”、完全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的“本”就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才,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愉悦,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观念,获得全面发展。

2.改变社会用人机制

社会用人制度和人才观对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家长的教育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当今社会,唯学历取向的用人制度是造成当前应试教育的主要原因。一个人获得的教育资源只能为其未来在社会中取得某种社会地位和收入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其最终是由社会用人制度对教育作为人力资本的认可决定的。在现实的用人制度中,文凭则是受教育程度的代表,广为可见的是“证书主义”、“文凭至上”的观念。文凭被广泛用来找工作、晋升、加薪、评职称的硬性指标。在这个硬性条件面前,真正的能力并不比文凭有用。因此,要改变现行的用人制度,转变旧有的人才观,树立科学人才观,制定合理的人才标准。在用人过程中做到既讲学历,又不唯学历,不拘一格用人才。

3.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解决当下学习生活存在的问题光靠学校是不够的,必须赢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因为家长面临的不仅是孩子能否全面发展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孩子能否考上好大学并找到一份好工作。“在他们看来,这关系到家庭名声及孩子与家庭的未来生活质量,是孩子与家庭的核心利益所在。因此,在许多家长心中,对于孩子升学考试及今后工作的牵挂,往往要重于甚至远重于对孩子眼下发展的牵挂”[3]。通过让家长直接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在参与中让家长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为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使家长和学校教育形成“同向”。

4.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多元办学

当前 我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公

民优质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与教育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公共教育的财政性投入力度,提高对教育投资的比例,加快教育发展。同时,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完善有关法律制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教育,实行多元化的办学方式,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1]王华茂.高考体检仅6.98%考生全合格 近视考生增多[EB/OL].中安在线—安徽商报,http://www.ah.sina.com.cn/news/m,2013-5-7.

[2]卢旭.教育价值的多元、混乱与秩序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2,(5):36-38.

[3]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4-31.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价值观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