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制度矫治研究

2013-08-15刘燕平盛倩雯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旷课道德

刘燕平 盛倩雯 陈 慧

(常州大学 怀德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在社会急剧变革、转型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社会政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且独立学院学生群体内出现了各种形式的道德失范现象。对独立学院学生群体而言,对其影响最深的是学校制度的规约,同时,学校制度本身反映了学校及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系,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性的养成。由此,在剖析自身制度是否完善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将是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失范矫治的重要手段,用道德制度培育有道德的人,是今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趋势。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失范现状

1.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淡薄。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及理想信念有较为鲜明的特点。某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普遍缺乏深入了解,政治理论修养的兴趣缺乏,政治参与趋向务实化、个性化,理想信念往往是一些世俗现实的物质,和同学攀比,如买名牌手机电脑、名衣名鞋,和朋友旅游吃饭去KTV等,大学生身上体现出的社会因素过多,没有学习上进的自我约束和气氛,导致他们天天泡网吧,睡觉,不上课,挂科,补考,甚至毕业证都没有,只能白白浪费大学时光,不仅没有长足发展,反而变得懒惰、自私、自大、好高骛远。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为功利和现实。

2.价值取向多元化,个人本位价值取向明显。

在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性张扬及极端“人权”意识的影响下,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逐步增强,导致某些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滑坡,责任心缺乏,对待集体活动、公益活动和为他人服务方面的热情不高,过多强调自我,行为方式更多地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在意自身利益。

3.社交伦理的忽视。

绝大多数学生主张爱情和婚姻的相互忠诚,然而对是否结婚、结婚的形式等问题,所持态度是随意、开放的。网络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是良师益友还是无底深洞,就看学生自身的判断力和控制力。对于网络交友、网络恋爱问题及网络上的不文明现象,某些学生持放任态度,在他们眼里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们习惯于将不满肆意在网络上宣泄,冒名顶替、虚假欺骗、粗言恶语等行为屡见不鲜,在网络世界里迷失了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

4.学习领域的道德失范。

遵守课堂纪律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学生对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较为随意,抄袭作业、作业代写已在学生群体中“蔚然成风”,甚至不少学生认为抄袭作业是正常现象,听课听不懂,闲暇时间都用来休闲娱乐。到考试的时候或是想尽办法抄袭或是找人替考,这种情况屡禁不止,违反考试诚信、做人诚信的准则,只要监考不严,作弊便成了大行其道的潜规则。

5.社会公德的漠视。

大学生群体本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的榜样作用,然而调查显示,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预期,往往对社会公德表现出漠然态度。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乱画;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口吐脏言;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对于随意抽烟、抢座占座、衣着暴露、行为不雅等各种不文明甚至违规现象,他们表示“见怪不怪”,没有用切实行动阻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公德的尊严。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制度因素

1.学校制度的制定过程忽视学生主体。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校大部分制度都是由相关管理机构、甚至机构中的某一个人制定的。制度表达的是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的意愿和主张,至于学生的意愿,没有过多地加以考虑。学生不清楚学校制度如何制定,更不知如何参与学校制度的制定,当他们对一些制度有不满或者疑义时,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对制度的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学校制度的实施效果。

2.学校制度的目的缺乏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关注。

现有制度往往把目的放在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而不是放在养成积极健的道德行为上,没有将学生长期的道德发展作为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只强调“堵”而忽视“疏”。在学生看来,只要不触犯学校制度、不被处罚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学校没有针对道德水平制定什么规定,更没有在制度中渗透道德教育。

3.学校制度的实施缺乏赏罚分明。

长期以来学校制度较侧重对违反制度的处罚,而忽略了对遵守制度的奖励。遵守学校制度是每一个学生的义务,然而这种应有之义同样需要一定的激励因素维持。同样,对违反制度的行为,应该付出相应的“违约成本”。如对迟到旷课的行为,有法规规定“一学期内旷课累计达10节者给予全校通报批评……连续旷课两周以上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事实上几乎没有学生会因为旷课而受到这样的处罚。这样的条例一般是学校专门的机构制定的,制定该条例的机构不可能亲自参与大学生考勤管理。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生了失范行为,也只有很小的可能性被发现,即便发现了,也不会受到严重的处罚,如此“廉价”的“违约成本”,不足以对大学生的各种课堂失范行为构成威慑。碰触学校制度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样的思想形成后,做任何事也就肆无忌惮了。

三、独立学院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制度矫治

1.允许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制度制定过程。

学校制度是在建校之初就已经形成的,并且大都是结合学校的不同需求而建立,有可能在制定的过程中忽视制度主体的内在需要。大学生群体具备冷静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具备参与制度制定的能力和意愿。学校在每项制度制定前和拟定建议稿后,应该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规章制度才能更加人性化,更加有约束力,学生才能更好地遵守和执行。学校制度只有在取得了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后,才能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

2.以学生道德发展作为学校制度的目标。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学校的各项制度应该由限制、束缚学生自由为目的转向鼓励、发展学生为目的。学校在制度制定的措辞中往往使用的是“严禁”、“不许”、“禁止”等否定性词汇,在制度制定的内容上往往是列举“禁区”,以引起学生注意。机制体制的制定是规范和管理的,并不代表着处罚,罚不是目的,在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大家在一个秩序井然、良好风气的环境中,更多地学习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最终目的。

3.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制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是树立制度的权威性,让每一个人都敬畏制度。要达到此效果除了要通过教化提高每个人的自律能力外,更要通过严格的执行过程形成有效的他律。在道德教育中,物质激励制度和精神激励制度的推行,是对人民价值观、思想、举止的肯定和认可,可激发他们在道德上努力的热情,产生对道德准则、道德规范的认同和向往之情,更愿意承担责任和道德义务,向往更高的道德境界。制度本身所具有的激励效应要求学校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有奖有罚,对违反制度的人的惩罚实际也是对遵守纪律的人的奖励,反之亦然。学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既有制度所列规范,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鼓励道德行为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使失范的道德行为渐行渐远。

[1]于松.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2010.

[2]冯永刚.制度框架下的道德教育研究[J].中国德育,2010,(01):85.

[3]冯永刚.制度: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J].当代教育科学,2010,(21):3-5+34.

[4]付官火.学校德育的困境及思考[J].科技资讯,2010.(02).

本文系资助项目:常州大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立项资助(11LLSJ20)。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旷课道德
对社会失望,新西兰学生频频旷课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旷课行为及原因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旷课现象多因素分析
——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