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视野下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

2013-08-15吕红玲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城乡

吕红玲

(新昌县教育体育局,浙江 新昌 312500)

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各级政府为发展基础教育已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还面临着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偏低,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因此,解决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实现基础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仍然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如何解决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笔者做了以下思考。

一、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生态学基础

(一)生态学与生态平衡。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后,生态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美国教育家劳伦斯·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研究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在生态平衡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动态平衡。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与失衡主要表现在它的输入与输出及结构与功能上。教育投入,是所有教育输入中最重要的一项,要保持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平衡发展,需一定量的教育投入与其相适应,以保障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

(二)教育生态学意义下的教育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经济中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配置是指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合理有效分配,它包括社会总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地区教育之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分配。在教育生态学中,“教育资源”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教育生态系统发生的基本条件,是教育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基本内容。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育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在不同子系统之间进行分配,以期所投入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尽量满足教育系统运作和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需求,以求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生态学分析

(一)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生态平衡。

要保持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平衡发展,需一定量的教育投入与其相适应。所有教育投入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同时,在教育经费投入的层次上呈现“倒金字塔”型,即教育经费投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配上出现了 “倒挂”。由于财政投入的低水准,很多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它表明每个物种在整个生物群落中都处于不同地位,这就形成了同一群落中各种不同物种之间的互补与竞争关系,并带来了资源分享问题。当前基础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或多或少地表明,在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方面,已非常接近耐度定律的最低限度,甚至低于教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最低限度,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健康发展。

(二)财力配置城乡差距较大,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限制因子。

翟博,孙百才的中国基础教育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年到2010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看,农村与城市普通中小学的差距在扩大。可见,城乡投入比例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较城市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加上农村学校零散、交通不便,物资运费高,办学成本高。4—6个班的学校经费只等于一个大班额的经费,更显农村学校的待遇极为不公平。教育经费投入上还存在校际差异,优质学校凭借社会声誉,汇集了当地最优的教师资源,而且比薄弱学校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在资源上“锦上添花”。限制因子定律(木桶理论)告诉我们,限制因子决定着生物的存在和发展,即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木桶的容量。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能量流不足和低于基本需求时,就会限制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已经成了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限制因子。

(三)师资配置城乡差距较大,违背了社会群聚性原理。

中国教育报评论员指出:强教先强师,教育的发展要通过教师的发展来实现。然而,城乡教师资源在配置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学校主要集中在城市,教师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教师数量少、素质低,整体水平不高;城市环境和待遇的吸引,农村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城市学校优秀教师扎堆而形成隐性浪费;在职称、年龄和学科等方面也出现结构失调、结构性缺编的状况,城乡差距很大;农村教师参加观摩培训的机会少,专业发展程度不高。这些问题违反了教育生态学中的社会群聚性原理: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有各种各样社会性群聚,不论哪一种教育群体都有自己最适当的群聚度,不适当的密度会对教育群体的活动和效能发挥产生影响。

(四)物力配置城乡差距较大,接近农村教育的耐受度极限。

学校基础设施,包括学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是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国家施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的量和质都远远不及城市,城乡之间差别明显。就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看,校舍简陋;图书馆、体育运动场、音体美器械配备、实验仪器等设施配备缺乏或严重不足;由于布局调整,学生接送车和学校寄宿等问题突出。总之,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落后。根据最适度原则,教育生态系统其耐受度与承受能力是一定的,都有最适合的度。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系统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这就要求学校物力资源配置要与学校的发展和实际需要相协调,使学校的教育生态和学校的发展之间形成合理的结构。

三、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生态学建议

(一)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实现生态系统平衡。

资源短缺已成为限制我国教育生态平衡的重要生态因子。从基础教育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角度看,保证基础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尤为重要,否则不仅影响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生存。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超过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使生态系统得以顺利循环和发展,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调整教育资源放置结构,避免现有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中许多不合理甚至严重浪费的现象,提高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水平,实现基础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

(二)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学校布局。

运用自组织原理,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基础教育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自组织原理强调依靠自身的力量达到某种均衡状态,它不仅仅是低层次的数量和种类的均衡,而是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就是要实现内涵发展。政府应在财力、人才和物力资源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良好的农村教育生态环境,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调整农村基础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个层次、各类别学校的衔接,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原则,合理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形成整体合力。

(三)突破基础的瓶颈,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

耐度定律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且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必然要依赖各种复杂条件的全盘存在,达不到或超过一定的度,都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各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发展明显存在失衡的现象。“最好的学校在中国,最差的学校也在中国”。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适当调整教育资源配置,让教育政策向薄弱学校倾斜,给予它们适度的补偿,使它们的办学条件能从不及向适度提升,获得基本的生态承载力,千方百计把薄弱学校扶上去,努力缩小城乡学校的差距。

(四)调整教师资源配置,使教师结构合理化。

教育系统是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它与系统外的生态环境需要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经过输入—输出,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就城乡基础教育教师资源放置问题,首先,教育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使优质教师资源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保证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其次,要努力实现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梯队化,以期达到教师资源在学校之间的平衡。最后,加大教育网络资源建设,充分整合优秀师资资源,使优秀教师在网络上成为所有学生的教师,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

[1]凌玲,贺祖斌.教育生态学视野中的区域教育规划[J].教育发展研究,2005.5.

[2]王勇.生态学视野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8,11.

[3]宾祖昌.基础教育投资失衡的思考—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张爱民等.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及建议[J].经济师,2013,2.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教育资源城乡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城乡涌动创业潮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