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生态观视阈下人与自然的矛盾透析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存在物自然界黑格尔

赵 玲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12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江苏 苏州 215000)

一、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两个理论维度

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的理论形成深深地受到马克思的导师黑格尔的影响。在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中,黑格尔强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比起来是僵死的、机械的、无生机的,本身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自然是“在内在的、构成自然根据的理念里产生出来的”,[1]P19因而,“精神是自然界的真理”。[2]P119并且,在黑格尔看来,上帝创造了“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2]P100显然,黑格尔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作出的回答是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位辩证法大师的自然观对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相互关系作出的辩证的回答,时刻闪烁思维的光芒,启发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进一步研究。

正是在批判继承黑格尔自然观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实践观和唯物论出发,重新审视和分析了自然,使得自然、社会和人这三者之间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的状态。我们可以从两个理论维度来分析。

(一)人类是自然存在物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演变和进化为人类这种高级生命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P105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其次,人的生存依赖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并且受到自然的约束和限制。无形之中自然界已经成为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人在肉体上只有靠各种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2]P56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中非常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二)人在自然界中具有社会属性

马克思从生产劳动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指出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是人类的劳动,“正像人的对象不是直接呈现出来的自然对象一样,直接地存在着的、客观地存在着的人的感觉,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对象性。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应地存在着”。[2]P107也就是说人与动物要区别开来,动物是直接生存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界的反应是直观的,而人在自然界中的社会属性就体现在人是在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和意志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的,而这种改造的形式就是劳动,人通过劳动将自然界分化成了“自在自然”和“人在自然”,人可以通过劳动将自然物对象化,使自然界发展适合人的需要。

诚然,马克思科学生态自然观就是这两个维度的统一。人类与自然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企图毁灭人类自身。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人类往往“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P383-384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在生态领域的突出表现

马克思重视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认为环境的破坏是物质代谢出现“断裂”和被“搅乱”的结果。[4]人类和自然之间本来应该是正常的物质循环关系。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需要把农民成为城市中的自由劳动者,“资本主义生产使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它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归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破坏这种物质交换的状况的同时……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3]P552-553另外,资本家对于无产阶级剩余价值的剥削使得广大的无产阶级货币持有的购买力不足,大量的商品生产出来而商品的价值却无法实现,这时就会必然导致生产的浪费和废弃。这将破坏人与自然之间正常的物质变换,超越环境承载力,造成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等。

而在当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突出。在我国,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赶超目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依靠高投入、高消耗实现高增长的发展方式。长此以往,本来就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迅速耗减,使水资源、能源和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供给愈趋紧张;本已相当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我国已成为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2005年中国SO2排放量一度跃居世界第一[5];国际能源机构(IEA)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CO2排放量达到7.258Gt,再度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6];在198个城市4929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达到57.3%;中国3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59.1%空气质量不达标;工矿污染压力加大,生活污染局部加剧;与此同时,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也正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严峻[7]。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更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条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必要措施遏制环境污染问题刻不容缓。

三、矛盾的解决有待于实现“真正的人的生产”

人类的确能够认识、开发、利用自然界,也能够防范和改造自然,促使有害于人的自然力向有利于人的方面转化,这体现了人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在实际行动中,人们往往会迷失主体的角色,淡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损害人们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力,诱发一系列恶果。因此,矛盾的根源不在自然界,而在于人本身。

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从根本上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以“人对自然的改造适宜于社会化人类的生成发展”为新的立足点,把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当成自己应主动去建立对立面的统一关系的自然界,从而在改造自然中遵循人与自然统一的客观规律,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人类才可能减少生态危机带来的影响。而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上构建出和谐关系,用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来推动和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8]。

马克思、恩格斯说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由我们最常见的生存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仅有认识还不够,“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支付实行完全的变革。”[9]P160为此,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实现真正的人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0]P47也就是说,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人的生产表现为自由地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所以,真正的人的生产有两种尺度: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内在尺度是指满足人肉体直接需要的尺度;外在尺度是指人类在生产时按照自然生态规律来考虑其他物种及整个自然界生存发展的需要的尺度。也就是要将两个维度统一起来考虑。因此,人不仅要为自己生产,而且要为其他物种及整个自然界生产,这才是真正的人的生产。这就必须遏制唯利是图的扩张主义、享乐主义,补救已经对自然造成的危害;要求对人的行为有所限制,避免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排放,同时开发自然的潜力、改善自然的状况,促进自然满足能力的提高;要求人们将有限资源的单纯经济利用转变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张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态观。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环境的真知灼见为生态领域各种矛盾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力量,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1]黑格尔.自然哲学[M].梁志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徐文越.自然的异化、物质变换与联合生产者—马克思生态观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3.

[5]Lu Z,Streets D G,Zhang Q,et al.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and Sulfur Trends in East Asia Since 2000 [J].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2010,(10):6311-6331.

[5]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CO2 Emission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R].Paris:IEA,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OL].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2zkgb/.

[8]胡建.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性双重超越[J].探索,2009.7.

[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存在物自然界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最有思想的句子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