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弱势群体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19期
关键词:残疾陶行知公平

沈 旭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010年是“十一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最后一年,但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不会因此而停步,中国教育发展的每一步都步履坚定、力度空前。在“十一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的 “关注弱势群体,提倡教育公平”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陶行知的民主教育和教育公平不仅仅给过去的教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更为现阶段的民主教育带来启示。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在当时乃至现阶段都掀起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新潮,他一生致力于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归来,怀揣“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伟大愿景,放弃在南京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当时人尽惊羡的社会地位,毅然走向了农村,走向了广大的劳苦大众,在这里,他发现了中国贫而衰的理由——那就是贫而衰的中国农民,陶行知结合我国当时的具体教育现状和实际,创建了一整套民主教育理论与方法,誓死改造中国教育,而他也被赞誉为中国“民主之魂”。

一、陶行知民主教育源泉和主要思想

说到陶行知民主教育,自然而然就会联系18世纪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关于人权平等的观点: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幸福和自由的权利。而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中,当然也可以引申为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在美国求学的这段期间,陶行知从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借鉴了学校与社会相互联系的思想,又超越了杜威,他曾说:“整个乡村是我们的学校,扩大之,整个中国是我们的学校,更扩大一些,整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学校。”[1]P813从杜威的教育思想里,陶行知发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其继承发展了杜威的教育原则,并且结合中国实际,真正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处在社会变革的巨大动荡之中,陶行知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渐渐将眼光转移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面对中国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在贫困和无知的世界里挣扎,他明确提出:“视人民为社会之主体”,认为所谓平等,就应该在“政治上、生计上、教育上,立平等之机会,俾各人得以自然发展其能力而为群用”[2]。此时的陶行知,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当做己任。

那么,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具体又有哪些内容呢?用他自己通俗的解释来说,民主就是“大家有份”。“有祸同当”,“有福大家享”;大家的事“大家谈,大家想,大家干”[3]P1013。 就是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而政治上的民主在教育上就体现为“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4]P535。民主教育就是人民自己的教育,人民自己办的教育,为人民自己幸福而办的教育;也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

关于其民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陶行知有很多论述。他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全民教育》中做了详细的解释,在《民主教育》中又将其概括为十个方面。(一)教育为公以达到天下为公。通过全民教育的实现带动全民政治的民主。(二)教人民肃清法西斯独裁专制的残余。给人民以眼见,让他们明辨政治民主及教育民主的伟大意义,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三)启发国民的自觉性。教人民自觉学习,自觉工作,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四)培养国民的创造力,实现创造的民主和民主的创造。(五)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使大家各得其所。(六)在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七)尽量采用简笔汉字和拉丁字母,双管齐下,以减少识字困难,使人民特别是边民易于接受教育。(八)充分运用无线电及其他近代交通工具,以缩短距离,使边远地方之民小孩,可以加速享受教育。(九)民主教育应该是整个生活的教育。(十)承认中国是个穷国,必须采用穷办法,以办成丰富的教育。[5]P591-592以上就是陶行知所讲的民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当然也包括民主教育的目的。

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内涵丰富,结构完整,自成科学体系。为全民教育的实施带来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为教育公平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展现了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注弱势群体,提倡教育公平”的国家教育改革思想更是陶行知民主教育的具体的实践和突破。所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教育现状对民主教育的迫切需求

弱势群体,并不是单一的身心有残障的群体,在当今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含义明显要广得多,在区域教育经济巨大差异的背景下,我国人口流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带来了另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弱势群体的含义当然也包括这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及留守儿童。目前,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仍将是我们必须进一步予以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部分特殊群体(说其特殊,并不是对这个群体的有色标签,而是在于这个群体在社会中地位的特殊性及由此带来的相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教育中不得不被重新考虑,并且应当引起极大重视。而弱势群体教育问题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不公平现象,这对于现阶段的教育来说是个严峻挑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及财政投入,关键在于教育应该把这个特殊的群体放在整个体系中的什么位置,又用怎样的视角对其施加影响?

由此,对于陶行知所倡导的教育是“眼睛向下”的照顾城市平民和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教育的这个观念,对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解决必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样会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启示。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仅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近10年来,在无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增加了10万人。而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无锡市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超过15.8万人,这15.8万人占到无锡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35%,也就是说,在无锡市公办小学和初中就读的,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外地生源。今年,这个比例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家长们感觉到今年外地孩子上小学格外不易,实际上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按国家规定,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要以流入地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在这个前提下,无锡市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已经从过去的40多所减少了现在的12所,压力都转嫁到了公办学校。很显然,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巨大压力和困惑。[6]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从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中积极寻求走出教育发展困境的方法是可行的。陶行知说过:教育是整个国民的教育,整个国家的教育,如果连个人的教育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就失去了整个民族前进的动力。[7]陶行知的这句话用在这里很合适,仅仅用无锡一个城市的数据或许不能够全面说明问题,但是很直接地提出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而且成为一个严峻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民主教育和教育公平也正是指导我国教育民主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思想指南。

当然,中国的弱势群体中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依然是我们一直以来在探讨的问题——中国的特殊教育问题。特殊教育的群体处在社会底层,缺乏社会的关注与理解,其教育不公平现象成了义务教育之外的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用陶行知自己的话来说:“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正是对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更特殊的要求。对于学生,人生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疾而失去光彩,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样是他们的追求,很显然,陶行知的民主教育当然也包括特殊教育,只有真正实现了全民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特殊教育的教育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特殊教育的目标虽然不在于要求残疾学生在接受教育之下对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而是结合实际情况培养残疾学生的自理能力,不至于成为社会的负担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所以,面对特殊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同样能从陶行知爱的教育、民主教育中感受到教育公平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教育的大背景下,探析残疾学生教育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发现弱势群体教育中各种阻碍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理念依然根深蒂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社会对残疾学生及特殊教育的无知和怀疑。很多人对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表示质疑。(2)对特殊教育的自我否定。很多人同样认为即使是正常的学生,接受正常的教育也不能很好地发展,更不用说残疾学生了,他们学习的有效性是很低的,就算完成了特殊教育的学业,残疾的学生依然找不到工作,甚至不能很好地独立生活。(3)性别歧视的严重后果。这个观念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相当普遍,也表现在残疾学生群体中,因此,在这些地区,残疾的女性极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由此可以看出,特殊教育中存在的教育不公的问题依然是阻碍社会进步、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回过头来从陶行知的民主教育中,他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自由地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特殊教育真正需要的不是如何教授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精神及有利于社会的品行。为特殊教育的教育公平创造一种民主的、自由的环境。

弱势群体的教育需要陶行知的民主教育为其点亮行道,他理论的先进性,并不缺乏其对当代教育的现实意义,相反,现在再重新理解陶行知的这些思想,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产生新的认识。

三、陶行知民主教育对现阶段弱势群体教育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渗透在其著作的方方面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只有在全民普及教育的时候,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才有可能,当然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也在于全民的教育问题,不重视国民教育中极易被忽视的一环,其结果必然导致整个民主教育的畸形发展。弱势群体需要民主教育,更需要社会对其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面对社会特殊群体(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和残疾群体),教育应该做的还有很多,认真学习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探索弱势群体的民主教育问题,结合教育实际,并提出民主教育改革的方向:将弱势群体的教育纳入全国义务教育规划体系。这或许是弱势群体教育前进的一个方向,弱势群体的教育不能脱离义务教育,更不能成为其发展的障碍,所以,弱势群体的教育的发展更应当在义务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决定。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弱势群体的教育更注重其师资力量的增强。弱势群体的教育不公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素,教师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指导能力是一个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学校的教学水平差,学生的素质低,那么,弱势群体的教育必然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弱势群体民主教育实施的主要环节。

真正走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用平等的眼光和积极的态度教育他们,用爱让他们真正融入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是人人平等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他说,教师要为人师表,“愿意和学生共生活,共甘苦。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8]师生有了共甘苦的生活,就能渐渐建立相亲相爱的关系。教师要用真诚的心对待学生,用鼓励打破沉默,用尊重和信任感化孤僻,当我们看到弱势群体的学生真正在学校、家庭健康成长时,我们相信,国民教育的未来是美好的,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真正帮助了所有有需要的学生,真正实现了它的目标。

[1]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陶行知全集(第七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4]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535.

[5]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徐守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思想道德素质情况调查.江南论坛,2009.07.

[7]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M].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

[8]谭斌,朱小蔓.文化冲突视野下的陶行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残疾陶行知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笨柴兄弟
公平比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