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索

2013-08-15王友华陈红玉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模态英语教学大学

王友华 陈红玉 李 英

(苏州市职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一、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重大变革,以计算机为核心硬件的网络环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流程的设计等各个环节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各级各类高校纷纷致力于开发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信息培训,涌现出各种教学软件和网络教学资源,林林总总,百花齐放。

在学术上,近年来,一大批学者通过举行专题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等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2011年,王守仁通过调查披露了我国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在参加调研的学校中,约2/3的学校拥有并使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库,但在不同的学校,其资源库的来源也有所不同。网络资源较多的是来自出版社,较少由学校自主开发。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1]。张征在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态度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深入地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PPT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也在“外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研究”中探讨了教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如何利用多模态话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文拟从多模态教学、建构主义教学、师生关系的转变方面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鉴于信息技术给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在学生学前、学中和学后所做的各项工作都要进行全面调整和变革。由于目前新形势下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从过去的高分低能转变为听、说、读、写、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借助多媒体、网络平台、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进行多模态教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呈现出多模态化、多元化、立体化、多维度的新趋势。为了满足新形势对人才英语能力的培养要求,基于皮亚杰建构主义哲学理论(Constructivism)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受到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张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建构、探索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活动由原来的围绕考试而进行的英语知识的“近迁移”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语境交流能力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英语知识的“远迁移”。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监督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整个大学英语教学活动,无论是学前、学中还是学后,都离不开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介入,大学英语教学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1.多模态教学

近年来,学者们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性这一显著特征,“多模态(multimodality)指人们通过整合、编排或编织等多种不同模式的符号资源进行交流”[2]。语言教学本身就是由各种元素相互协作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声音、图片、音乐、色彩、动画、空间等都在语言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认知科学家们则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将模态分为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模态。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大学英语教学都具有显著的多模态特征。

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高度融合和整合的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灵活、熟练地综合运用各种媒体进行教学,其中,和学生一起制作PPT是一种有效的形式。PPT通过色彩、动画、音乐、声音、空间等多种模态的综合运用,教师能够更加完美地呈现教学内容,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教师不仅自己上课可以通过演示PPT提高课堂效率,还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制作PPT。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种模态的设计和调用提高自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收集资料,讨论如何运用制作PPT技巧制作完美的PPT,演示给老师和其他同学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还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要能够时刻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最新的技术吸收、融合到英语教学中。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1月发布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ICTCST)》,“为了使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构建学习环境能力、信息技术素养、知识深化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3]。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灌输者,而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管理者和建设者。

多模态教学也对教师其他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课堂上,教师要综合运用多模态话语进行教学。“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多模态性,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眼神、空间布局、现场中的事物,以及PPT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网络远程教学。FTP资源共享等现代科技媒体都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4]。因此,教师的多模态教学还包括教师本人的眼神、手势、面部表情、仪态等,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在教学态度上要充满激情,面带微笑,耐心、友好、真诚地关心学生,多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多一点阳性刺激。在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上,在课堂上,要善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与学生有眼神交流和接触,给学生均等的表现机会,教学方法多样化,因材施教,灵活运动各种教学手段,多使用有幽默感和带有建议语气的话语。在课后,要善于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2.建构主义教学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语法、词汇等英语知识,学生被动地在讲台下记笔记,然后通过试卷考试获得这门课的成绩。然而,“仅仅按量化的语言能力标准培养学生只能把语言能力和语境语篇分隔开了,当然不能产生有效的语言使用,这就是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语言交际能力普遍不强的原因”[5]。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社会对大学生英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和修改,强调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倡自主学习,重视对学生判断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教学资源(纸质教材、电子教案、光盘、网络资源、PPT、多媒体资源,等等)的筛选、整合和制作等过程,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教学资料、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言实验室、校园局域网、互联网、校园调频发射台等教学资源,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高效地吸收各种英语知识,提高英语应用技能,主动建构个性化的英语知识体系。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采用基于信息技术和课堂的教学模式,……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本校的条件和学生的英语水平,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直接在局域网和校园网上进行听说教学和训练。”[6]学生可以因地制宜地根据本校信息技术软件和硬件的实际情况,制订自己主动探索和建构英语知识体系的计划,充分考虑自己将来的职业英语需求和学业英语需求,高效地使用网络环境学习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扮演者主任和合作参与者的角色,发展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批判思维和协作技能”[7]。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体系及与他人合作完成自主学习,提高判断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迎合时代对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及人际交往、合作能力的需要。

3.网络环境下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从某一学科的专家转变为实践性学习活动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监控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按照大纲要求和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职业和学业上对英语的需求,选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等网络教学工具,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脾气和喜好,为大学英语教学制订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体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多媒体、立体化、多元化、跨文化等特点。在课堂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由权威专家转变为助教型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指导,少下命令,多提友善建议,少灌输知识,多启迪思维,发散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有语言表达智力,自我认识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多种智力,但在个体身上的强弱程度和表现形式都是不同的,有的强些,有的弱些”[8]。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在语言能力上的差异,多进行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增强自信心,全面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要将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理论和理念相结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模态、多媒体、多元化、全方位、开放性的教学,无论在学生学前、学中,还是在学后,都要充分将网络资源和网络环境运用到教学中。学生要运用网络资源主动探索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主学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控者和评价者,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不同情境中扮演更加多元化的角色。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5).

[2]Kress,G.&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3]史光孝,邹佳新.我国高校外语信息资源优化应用策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3).

[4]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5]蔡基刚.CEFR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李迟,谢小苑.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外语电化教学,2013(1).

[8]Gardner,H.Intelligence Reframed: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本论文为苏州市职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校级课题“数字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模态英语教学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