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实践到底该往何处去

2013-08-15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活动课程教师

何 花

(扬州市花园小学,江苏 扬州 225000)

与传统的课程相比,综合实践课程的明显特征是“人化”,即该课程更适合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需要的个别化及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是符合新世纪教育理念的全新课程。但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发觉,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走进一个困境。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影响综合实践课程推进的要素

应试教育与综合实践导向的背离。说实话,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模式下,推进素质教育谈何容易?但正是因为我们要改变现状,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倒是一把解锁之钥,尽管艰难,还是要着力推进。我们客观地看到,自从开辟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后,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都对这一全新的课堂模式表示了他们的首肯。但是,教师和学生时刻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游走,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身心疲累,这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现在,在一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些优秀班级或者优秀生源的特权课,一般不在普通班开设该课,导致综合实践课程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和摆设。

功利性影响综合实践的定位。现在,综合实践课程还不能与中考、高考发生直接联系;教师进行竞争上岗的依据仍然是实实在在的分数。教育界长期形成的功利性价值观,影响着学校领导对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因为不考试,它只能属于兴趣类的课程,属于“附课中的附课”。但话说回来,如果将综合实践列入考试,就改变了课程开设的初衷。由此,我们设想采取折中的方式,将综合实践作为技能考核课程对待,并在中考和高考时设立适当的门槛。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部门对此课程的实施也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机制,如职称的评定、教学工作量核定等,更没有制定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保障等细则。因为教育部门的管理缺位,导致无法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并有效建立激励机制,而这恰恰是现在综合实践课程呈现“温吞水”的症结所在。

教师素质的严重不适应。综合实践活动应当是所有书本知识点与社会知识点的综合,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好相邻知识系列、相近学科的整合工作,便对现在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不少教师还是将综合实践课程当做是普通的课来上,更为重要的是自身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再加上后天学习的能力欠缺,或者后天学习的动力缺失,导致教师难以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每指导一次,都感觉十分吃力,于是渐生惰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误区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书本的局限,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的了解和接触,让学习有质的飞跃。综合活动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完全开放、自主的探究型学习环境。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个新生事物,没有统一的规范和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大家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各种观点杂陈,多种模式涌现,令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当然,凡是新生事物出现都会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关键要在混乱中迅速建构新的秩序,这个过程越短,越有利于新生事物的茁壮成长。从现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的情况看,澄清对综合实践的模糊认识比大力推进课程的建设还要重要。

1.综合实践就是走出校园。在很多教师的观点中,存在这样的误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到更空旷的空间,不要局限于教室就行了。因此,不少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时,总是把每一次的活动设计到社会上,否则既耗时耗力,又对学生安全难以控制。

其实,综合实践的形式是多种的,它的本质在综合,它的目标也是综合性的,而非普通知识传授上的相对单一。在校园内,综合实践同样有较大的作为。2012年,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测量,就是将油田测绘队的同志请到学校来进行的,测量了操场、教学楼的高度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

2.综合实践与教科书知识一体化。只要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我们所观摩的许多综合实践课都没有脱离课本知识,只是让学生完成各门学科中间所规定的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应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我们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前一段时间到苏南一学校观摩综合实践课,走进综合实践场地你能感觉到不一样的气氛,没有规定学生必须完成某一任务,学生完全按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课程。学校开展了多项课程,如木版雕刻、蓝花布、十字绣等,而这样的实践课程有时需用一学期的时间来完成,所有的工序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一个班的学生通常一节课要分好几个场所,而所进行的课都与正规的学科无关,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独立和综合的精神。

3.教学目标仍是“知识本位”。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征为知识的综合、能力的综合及情感的综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当中,许多教师不能处理好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知识轻能力,其目标导向是为掌握知识而发展能力,而不是为了发展能力而掌握知识。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一大特征和内在要求,但事实上许多活动却是在走过场。至于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更是很少被关注,即使稍带提起也只流于形式。例如,在课题成果发布时,大家一般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做出了漂亮的模型、精彩的电子作品等,却忽视学生的合作、交往等能力的发展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这其实是抛弃了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科课程难以关照的两大目标领域——情意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中所具有的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换句话说,一个冠以“综合实践活动”名称的具体项目若缺失了这两大目标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

4.综合实践等同于兴趣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社会、探究自然的兴趣,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绝不是过去兴趣活动的代名词。现在不少学校竟然将第二课堂当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上,这就与其定位“课程”的初衷相违背。

综合实践活动固然有兴趣的引导,与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但综合实践自身还存在一个兴趣激发的过程。这与兴趣活动的既存兴趣是不一样的,具有后发性和继发性的特点。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一个最大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和社会、探究自然和社会的兴趣。

5.过于强调探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出现了厚此薄彼的现象,探究性学习受到青睐,而其他领域备受冷落,因而给人们造成“研究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错觉。当然,研究性学习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方面有其他领域无法企及的优势,是变革学习方式的先头部队,也是最容易标榜成绩的领域。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四大领域,分别为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内容领域都蕴含着丰富的理念和内涵,它们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作用着的,要切实达到课程目标,应该将四者结合起来进行。因此,若任这种“偏心”现象发展下去则会违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置的本义,出现畸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产生营养不良的后果。

6.教师万能,越俎代庖。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是否到位,是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但教师在综合活动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教育界却一直在争论不休。

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摆不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易走极端,要么对学生事事过问,越俎代庖;要么是放任自流,过于“民主”,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因此,活动中又说又玩的表面热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貌合神离”,而“神”的体现主要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应该诚心诚意地将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自身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尽可能地创设主体性的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三、综合实践到底该往何处去

这是个大命题,也是时下不得不正面回答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到底该往何处去?我的思考主要觉得有三个方面,应该是我们心之所向、力之所聚的。

1.要将纯粹的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现在见到的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科学课、劳动课、自然课,体现不出实践的综合性、创造性、体验性、实践性等特点。但过去,普通学科与综合实践的割裂,也是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以为,一定要将纯粹的学科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既能实现综合实践的目标,又与学科知识体系结合,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传统课堂向开放性方向演变。

2.要将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无限外延。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校内看是有组织形式的,但最终要消之于无形,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的一种内在需求。只有这种需求被学生完全内化了,学生才会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而非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假主体”。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堂设置为完全开放式的模式,将信息技术的运用掌握在学生手中,而非教师手中。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内外才能真正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综合实践活动的场所不仅仅在社会上、在校园内、在课堂上,它应该无所不在。

3.要将综合实践的体验属性放大,更多地创设体验情境。体验是综合实践区别于其他学科实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属性。这种属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个性和灵魂所在,这种体验是建立的最感性的基础上的,是最直接的,体验的情绪也是最强烈的。因此,综合实践如果要长期坚持下去,除了它的综合特性要放大外,体验特性应该作为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性来对待。否则,失去个性的东西,声明力是不长久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在今后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要较多地强调给学生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玄妙的世界和复杂的人生。

猜你喜欢

活动课程教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最美教师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