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失误成因分析

2013-08-15郑燕芳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外国人母语跨文化

郑燕芳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 思政与基础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00)

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分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为了增强语言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必须了解言语交际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的多层次性。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这门语言的语用能力的过程。

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语用失误往往比语音、语法等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它可能冒犯对方,影响人际关系,导致交际失败。语用知识是伴随词汇、语法知识而发展的,但语用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目标语的语言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信息。因此,培养留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外国人学习汉语中语用失误形成的原因很多,分析如下:

一、主观成因

1.母语文化的干扰

文化具有民族性,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正是这些因素规约着每一个民族对语言的使用。因此,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前已经有了一个价值体系,以及观察事物的模式方法,有了一套自幼习得的母语语用规则和文化因素,在学习运用汉语时势必与之发生冲突,形成干扰。换言之,只要有文化差异,语用失误就不可避免。

受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外国人在运用汉语时,对符合母语文化习惯的表达方式往往过于依赖而直接套入或过度泛化。比如一次运动会上,一个教师跑完100米,并取得了冠军。回来后,他的学生迎上去夸奖说:“老师,您跑得像狗一样快!”这显然是误用了本族语中的文化观念。在西方,常常将狗视为家庭成员,而岂不知,汉语中狗往往是负向文化倾向,多为贬义意向。

2.文化认同矛盾

正如盛炎所说:“外国人学习中文时,必然要调整自己的文化态度,以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但不管他们怎么调整,总是以自己民族的文化为主,以中国文化为补充,理解两种不同质的文化差别,他们的外国人身份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除非他们被中国文化所同化。”①外国人在学习汉语时,其实有的时候已经完全弄懂了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但是还是会出现语用失误,这就是母语中的潜在文化在起作用。很多西方学生表示,对用“你吃饭了吗?”打招呼很别扭,对汉语的称谓更是觉得太细化,记不住。因此,虽明知这种中国人传统的表达方式,却宁肯采用其母语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相反,越来越多的和国际接轨或长期和外国人打交道的中国人却基本上接受了外来文化的熏染。这种文化认同的矛盾,或说对中国文化某些方面的不认同虽不普遍,成了部分语用失误的直接成因。

3.外国人语言能力的制约

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第二语言的一方在表情达意时常受制于语言能力。外国人学汉语亦是如此,他们在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往往要使用直译母语的表达方法,有时还要借助夸张的表情手势,情急之下甚至连母语也会脱口而出,造成各种各样的语言偏误。语用方面的错误并不会影响到句子意思的表达,在语言能力没有达到自如表达的程度时,留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注意力放在表意方面,对语用方面的问题则无暇顾及,由此出现语用失误的机率肯定增多。这类失误是有阶段性的,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因素的逐步渗入,此类失误可以得到纠正。

二、客观原因

1.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相对空白

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交际文化,对其产生兴趣,正努力探索文化和语言两者有机结合的路子时,语用教学领域几乎一片空白。这势必导致教师对语用方面的认识不足和无所适从,和文化一样出现习焉不察,缺乏描述对比。由于长期以来汉语缺乏自己的语用规则和语用策略,因此对汉语语用规则及策略的对比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交际技能与交际策略的训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对词汇还是对语法的讲解,往往都偏重于语言技能本身的操练,而对语用方面的解释可以说是着力甚少甚至忽略,这一教学中的空白地带使学生的语用失误成为可能。

2.中国人对外国人语用失误的容忍

在交际中,本族语者对第二语言使用者的语言水平及文化知识的不足早有一种心理准备,即使对方出现语用失误,违反了各种各样的语用原则或不符合自己的文化规约,他通常也能够宽容或迁就。这种容忍使得外国人的语用失误不能察觉或“屡教不改”。中国人有求和谐、重礼节的心理特点,他在和外国人接触时,虽然彼此用汉语交流,也会产生强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心理上做好接受异文化冲击的准备。比如,对外国人的感谢方式、拒绝方式,不管符不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他都能接受,或者即使接受了外国人作为生日礼物送的“钟”,吃了外国人亲手切好的“梨”也不会有“送终”、“分离”之感。外国人的身份使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被认为是故意挑衅。相反,如果一个外国人过于地道地使用本民族语言,却会令本族语人感到反感。假如一个外国人每天用“二大爷”、“三嫂子”、“铁哥们”这些称呼语;接受礼物后不是如他们习惯似地大呼:“哇,太好了!”而是再三推辞:“我有,你的情我领了,东西我不能要。”我们也会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觉得有点滑稽、别扭。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人放任一些显性的无伤大雅的语用失误的同时,也使得一些关系深层文化心理并有伤交际目的的语用失误无形中被保存了下来。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外汉语教师还是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其实都面临如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际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成功的交际要求语言运用得体。得体性是语言交流的最高原则。这种得体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既注重语言知识的输入,更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激起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强烈愿望,教学中应自始至终注意结合语用、文化因素,把语言形式放到社会语用功能的情景下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在汉语交际中的文化适应能力,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注释:

①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1]马冬编著.中西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9.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3]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4]毛嘉宾.外国人学汉语的语用失误成因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7.

[5]王凤兰.语用能力、语境和对外汉语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6.

本文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育基金科研项目“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研究”(项目编号JJ08004)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外国人母语跨文化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街上遇见外国人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