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引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着眼点

2013-08-15尤兆梅

文教资料 2013年23期
关键词:好书书籍课外阅读

尤兆梅

(高邮市秦邮实验小学,江苏 高邮 225600)

书的世界是一个广阔的、五彩的、神奇的、令人沉迷的世界。古往今来,令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家、学者……无不是酷爱读书之人。因为读书,他们才能博古通今,无所不知;因为读书,他们才能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因为读书,他们才能思想深邃,高人一等。更何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小学生更应多读课外书,多积累,将来才能以渊博的知识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一、着眼于阅读兴趣的激发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要想让学生的见识得到增长,视野得到开阔,情操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高,就必须培养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徜徉书海的乐趣。

1.以课堂为契机,实现向课外的延伸。

文本只是个例子,仅仅局限于文本的一二十篇文章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应以文本为线索,把学生带向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篇文章时,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男孩子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鲁滨逊在岛上的这28年是怎样生活的?女孩子不需要读这本书吗?当学生的阅读热情被点燃后,便纷纷走进《鲁滨逊漂流记》,去感受主人公的独立、勇敢、坚强。同样,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于课始就引导学生交流对《西游记》的了解,让他们谈谈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对精彩情节的回忆。通过这样的对话,学生自然就产生了进一步阅读作品的愿望,就势推荐他们认真阅读《西游记》及其他名著(小学生阅读原著是有困难的,可以先读少年版的)。经过长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2.现身说法,激起共鸣。

在现实教学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教者自己还未曾翻阅。因此,在向学生推荐、介绍时就显得底气不足,当然,也就缺乏说服力。而一个有心的老师在要求学生在书海中遨游的同时,自己就应该是个“深海的潜游者”。一次,我跟学生借了一本黄蓓佳的《亲亲我的妈妈》,花了两天的工夫,细细阅读了一遍。读完之后,深深为文中小主人公赵安迪的那份纯真、那份懂事、那份无助而动容,脑海中久久不忘他为因车祸去世的父亲庆祝生日、为加班归来的母亲做蛋炒饭……等画面。我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孩子感到幸福,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供他们欣赏,让他们得到精神的滋养。于是,我向学生推荐了这本书,并谈了自己的阅读体会,现身说法,毫不避讳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因感动而潸然泪下的事实。学生心有所动,争相阅读这本书。随后,针对这本书我组织了一次全班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学生收获颇丰。闲暇之余,我尽量多读一些少儿读物,如《上下五千年》、《爱的教育》、《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这样,能多一些与学生的共鸣,更利于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3.抓住学生特点,及时传递信息。

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强,未知的事物更容易激起他们探求的欲望。因此,我平时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哪位作家的最新作品出版了,哪部儿童作品排在排行榜的首位,哪本科普类作品获得了什么奖,哪个历史故事将与我们要学的课文有关……学生获知了这些信息后,会极力想进一步了解更详细的信息,因而,就会主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二、着眼于阅读方法的指导

平时,总看见一些孩子沉迷于《阿衰》、《七龙珠》等一些插图漫画,或在阅读一些较长的作品时,东翻一页西翻一页,有些甚至只追求书中精美的插图。而且大多数学生一本书看完便束之高阁,再也不加问津。因此,在鼓励孩子们多读书的同时,还应指导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

1.掌握一般的读书程序。

拿到一本书,应先看封面、书名、作者,再看作者介绍、故事梗概,然后看目录、扉页(或序、前言),接下来再逐页阅读。这样会对作品先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对作者也有个大致的了解。

2.精读和略读相结合。

书籍浩如烟海,而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在有生之年读完世上所有的书,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有选择地读书,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对于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名人传记、科普书籍等书中的精彩片段,我们要精读;对于自己比较感兴趣,或对自己帮助、启发很大的书我们也要精读;读时,可以逐字逐句,全身心地投入,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以增强自己的阅读效果。而对于其他一些作品,则可以略读,了解大意即可。这样,有效地将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3.重读。

古人云:“初读好书,如获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一本好书,读完一遍,往往并不能有很多的收获。在读第二遍时,也许你会获得与第一遍完全不同的感受,或者会得到一些新的启发。因此,对于一本好书,我们还应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以得到更多的收获。就像一些学者,他们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时会读上几十遍、上百遍。对于作品中的人物,他们如数家珍;对于作品情节,他们侃侃而谈;对于自己的收获,他们更是津津乐道……正是由于这一遍又一遍的阅读,他们才会发觉重读的奥秘,从而乐此不疲,对作品烂熟于心,甚至倒背如流。满腹经纶的学者尚且如此,更何况羽翼未丰的小学生呢?

三、着眼于阅读成果的展示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那效果肯定不明显。因此,利用“讲故事”、“读书汇报会”、“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为他们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享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将更有益于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当然,举办这些活动重在激励学生,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珍视他们的奇思妙想,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让学生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自主阅读的意识,发挥他们的潜能。

四、着眼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是一件终生的事。活到老,学到老。因此,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保证阅读时间。

对于小学生而言,每天应安排一定的时间用于课外阅读。如可安排每天早晨、中午到校时先看一会儿书,晚上可布置在家读书,家长签名。节假日更应适量安排学生阅读恰当的整本书,合理分配读书时间。

2.保证书源。

小学生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因此,对于书籍的选择能力也不够,如不加以指导,可能会受到不健康书籍的诱惑。因而,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保证他们有书可读,且有好书可读。首先,每学期老师向学生(或家长)推荐一些读书篇目,供其选择,其次,定期向学校图书室借阅;最后,班级创建图书角,让学生之间互相借阅,资源共享。总之,要做到让学生时时有书读。

3.营造读书氛围。

对于学生的阅读,要尽可能地提供适宜的氛围。首先,应保证阅读环境的安静。只有安静的环境才能让学生的心沉静下来,也才能走进作品的世界。其次,创造温馨、幽雅的环境。在学生阅读时,播放一些轻快、舒缓的音乐,缓解学生的疲劳,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与文中的人物交流、碰撞,从而实现与作品的对话。再次,为他们提供喜欢的读书条件。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可让他们在校园里边散步边读书,或在篮球架下读书,在花坛边读书……

得之俄顷,积在平日。无论是从杜甫的“男儿须读五车书”到福楼拜的“阅读就是为了活着”,还是从于永正的“五重三观”到张庆的“学文如聚沙”,无一不是把阅读积累作为语文的重中之重。语文老师唯有孜孜不倦地引领学生在阅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积累,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不久的将来有所收获。

[1]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杨春花.让兴趣成为课外阅读最好的老师[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2):56.

[3]张祖庆.最是书香能致 远 [J].语文教学通讯,2008(11):62-63.

[4]贺亮.中高年级儿童小说微型阅读指导课型初探[J].小学语文教学,2011(10),36-39.

猜你喜欢

好书书籍课外阅读
鲁迅与“书籍代购”
推荐一本好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好书共享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