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社交平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探究

2013-08-15梁颖华

文教资料 2013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交大学生

梁颖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交通学院,北京 100191)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社交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上网占据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大量时间,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第一选择。网络社交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也对他们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网络社交的潮流,准确把握其特点,认清其影响,把握机遇,有效应对,才能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网络社交平台的特点

以人人网、新浪微博、QQ空间为代表的网络社交平台之所以如此流行,有诸多原因,笔者总结为以下几点:

网络社交平台的规则设置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大多数网络社交平台采用实名制注册及以个体为中心的开放性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在网络上的延伸,具有较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1]。如此,在自己的人际网络内,学生以接近真实社交的行为模式进行网络社交;在自己的人际网络外,身份特征不明显且不重要,学生又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参与网络生活。

网络社交平台的多媒介提供了更好的自我表达和寻求认同的平台。在网络社交平台中,每个人拥有自己的空间,以日志、相册、状态、视频等方式记录个人生活和思考,学生既可以将空间内容作为个人隐私,用于自我表达和思考,也可以将部分内容以公开的方式发布到网络,作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寻求他人认同。学生可以选择作为潜水者和旁观者,自己处理各种信息,思考不同观点;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广播于整个网络。每个人既可以是台下思考的观众,又是台上的演讲者。

网络社交平台的技术便利拓展了社会交际的空间广度和思维深度。通过主页的个性化设置和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信息的发布,即使是不善言辞的学生也可以全面地展示自己;通过网络平台的实时沟通、评论工具和手机、平板电脑等便利终端的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社会交往。时空距离的缩小进一步使得个人的交际面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拓展,学生既可以随时获得第一手信息,又可以与地球上任意角落的网友就某一观点进行激烈碰撞。

二、网络社交平台对高校学生工作带来的挑战

尽管网络社交平台有着上述各种优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也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一)学生易产生对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进而影响现实生活。

网络社交的便捷性和休闲性,缓解了学生在社会交往中的种种压力,其衍生的休闲娱乐功能也能帮助学生远离现实生活中的学习压力。调查显示,每天上网超过1小时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87.7%,79.4%的大学生连接网络后的第一件事是打开聊天工具或社交网站[2]。对于网络社交的过度依赖,不仅使得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交往能力下降,而且大量挤占了课堂学习、社会活动、体育运动等有益活动的时间,给学生的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和话语权的“阅众分享”,分化了传统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和权威性[3]。

传统的学生教育载体不仅时间集中、主题明确、教育氛围浓,而且便于大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交流,容易收到比较明显的教育效果。网络社交平台 “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的状态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的发布和接受比以往更加自由,更具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加之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纷繁杂乱的信息,从而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抵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分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集中性功能。网络社交平台也将使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等的控制,刺激了年轻人个性中的精英意识,以及对高校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下教育者单方把控话语权的不满与抗争,销蚀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权威性。

三、如何应对网络社交平台带来的新挑战

尽管网络社交平台在信息传播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上给学生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对传统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带来了冲击,但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只要我们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正确看待网络社交平台这一新鲜事物,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变化规律,变挑战为机遇,定可使网络社交平台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一)主动建立网络思政队伍,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优势,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防范各种问题。

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和流行,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灌输式的单向教育模式,积极主动融入学生网络社交圈,通过社交网络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打破思想交际的隔阂。在发现学生思想状态出现问题的时候立即通过社交网络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为他们及时解决困惑,疏导学生的情绪。特别是在遇到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的时候,学生工作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及时发布事实真相和事件解决办法,尽可能减少事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学生工作者要在跟学生的交流中,逐渐培养和学生的感情,在为学生解决切身问题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工作者在学生中的威信[4]。

(二)提升学生活动质量,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以高质量的活动将学生由线上吸引到线下,减少学生对网络的依赖。

尽管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可以获得诸多实际交往中无法得到的体验,但是网络社交仍然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实际交往中话语的倾听、眼神的交流、肢体的举动都是网络社交所无法替代的。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学生之所以对网络社交产生依赖,并非因为对实际交往没有诉求,相反,他们对拓展现实生活交际的诉求更为强烈,然而却在现实交往中遇到了诸多障碍。在如今的高校中,表面上各种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但是真正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且有所收获的寥寥无几;很多讲座由于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或者没有考虑学生的切身需求而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活动组织者的初衷往往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是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长此以往,学生在实际交往中遇到了阻碍,便主动投向了更为便捷轻松的网络社交。

这个问题的解决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思维惰性,举办活动不能单纯地遵循以往的传统,而是更多地考虑新时期学生的爱好和诉求;必须想学生之所想,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更为自由的平台而不是处处加以约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而不是单纯的说教,使学生有更多的自选动作而非规定动作。

(三)倡导博雅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提升学生鉴别能力。

网络社交平台给学生带来了海量的信息,给学生接受、鉴别和吸收信息带来了困难。而高校学生工作者也不可能像以往一样,从源头上控制信息来源,或者帮助学生鉴别。我国高校学生接受的教育以灌输式教育为主,且专业化程度较高,学生对于专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政治、历史、人文等方面知识了解甚少。知识储备的褊狭严重妨碍了学生提升鉴别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倡导博雅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工程能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全面教育,提升综合素质,才能提升学生鉴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标本兼治,防范网络负面信息带来的毒害。

(四)以人为本,了解个性化差异,注重个性化需求,解决学生切身问题。

学生工作的主体对象是学生,秉持的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无论采用何种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本身。有研究表明,不同群体,如文科生和理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城市生源和乡村生源学生之间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表现存在差异。每个学生个体在网络社交平台的表现也各有各自的特点。新时期大学生个性更强,个体之间的差异更大,因此高校学生工作更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差异,注重个性化需求,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的优势,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五)提供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补充正能量。

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很多未经过滤的有害信息往往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此外,网络信息虽然量大,但其中真正有营养价值的有益信息并不多见。高校工作者应主动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开辟阵地,利用自身资源,通过网络解决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校园生活资讯,发布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真正需要的有营养有内涵的信息,开展正面宣传,引导学生正面思考,为学生提供正能量。

四、结语

网络的发展是时代的潮流,网络社交平台的兴起是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面对的现象。我们既不可逆潮流而动,亦不可对其视而不见。唯有在工作中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思考,有效引导,才能充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给学生思想引领,为学生成长服务。

[1]滕飞.大学生网络社交的实证分析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对策建议[J].中国市场,2011(16):30.

[2]李林英,张毅翔,任睿.当前大学生生存方式的现状与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90-91.

[3]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2):50-51.

[4]杨政.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对社交网络的思考[J].华章,2012(23):138.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交大学生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