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金素月诗歌《妈妈呀,姐姐呀》中“江边”的文化内涵

2013-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原野芦苇沙滩

张 涛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金素月(1902-1934),原名金延 ,生于朝鲜一个封建农村家庭,是朝鲜近代著名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后世朝鲜人民传颂的佳作,耐人寻味。《妈妈呀,姐姐呀》是金素月在1922年发表于《开辟》中的一首诗歌,后于1925年收录于诗集《金达莱花》中。诗歌通过对“江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亡国流浪的悲哀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一、《妈妈呀,姐姐呀》内容解读

妈妈呀,姐姐呀,

咱们住江边好不?

看那金黄的原野璀璨,

依偎着绵延的沙滩;

看那深秋的芦苇荡漾,

吟唱在后庭的窗边。

妈妈呀,姐姐呀,

咱们住江边好不?

诗歌寄情于景,动静结合,语言风格清新淡雅,节奏明朗。作者先以开门见山方式表达出希望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去江边生活的美好愿望,再通过“璀璨原野”和“绵延沙滩”来描绘“江边”的美丽景色。之后又笔锋突转,以一句“看那深秋的芦苇荡漾,吟唱在后庭的窗边”来与前面内容进行对比,鲜明突出了其对“江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激愤。诗歌最后以“妈妈呀,姐姐呀,咱们住江边好不?”结尾,首尾呼应,深化主旨,意味深长。

二、“江边”的文化内涵

这首诗虽然是一首短诗,但整个内容都围绕“江边”展开,用心品位之后会发现,“江边”在这首诗歌中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1.“江边”是朝鲜民族繁衍生息的沃土

诗歌《妈妈呀,姐姐呀》创作于上世纪初的日治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朝鲜半岛疯狂掠夺土地,进行日韩同化教育,建立掠夺性殖民经济体系。在残酷野蛮的殖民统治下,金素月无法大声喊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只能通过诗歌创作来婉转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不满。在诗歌《妈妈呀,姐姐呀》中,他用“深秋”来暗指日本的殖民统治时期,用“荡漾芦苇”来代指坚强的朝鲜民众,用“金色原野”和“绵延沙滩”来比喻朝鲜民族创造出来的灿烂文明,用原野、沙滩和芦苇所在的“江边”来寓意朝鲜民族世代繁衍和生息的沃土,并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形象描述了当时社会现状及其自身真实感受。1919年3月1日朝鲜人民进行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三一运动”,运动虽然没有成功,却极大坚定了金素月创作爱国抒情诗歌的信念,他希望通过更多的诗歌创作来唤醒朝鲜民众同日寇斗争,将自己深爱的祖国从日本殖民者手中夺回,重现“江边”的美丽。

《妈妈呀,姐姐呀》是金素月在三一运动精神的感召下创作的一首爱国抒情诗歌。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金素月将“江边”比喻成朝鲜民族世代繁衍生息的沃土是不无道理的。纵览朝鲜半岛历史,数千年来整个朝鲜民族的兴衰成败都没有离开过江边。盛极一时的高丽王朝立都于大同江边,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百济时代繁盛于锦江流域,一路北上最终统一三国的新罗王国起始于洛东江畔,矗立于朝鲜半岛达数百年之久的李氏朝鲜则最终定都于汉江下游的汉阳(今首尔)。可以说,“江边”孕育了灿烂的朝鲜文明,是朝鲜民族繁衍生息、走向强大的沃土。它像一种永不干涸的诗意源泉,总会在需要的时候给朝鲜人民一种信念和动力,激励朝鲜人民不畏强敌、自强不息,为建立美丽富饶的国家斗争到底。而这或许正是诗人想跟随母亲和姐姐一起去“江边”生活的理由。

2.“江边”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诗歌虽然短短四联,却情意绵绵。透过美丽“江边”,人们不仅浮想联翩。金色原野充满收获的喜悦,绵延沙滩透出乡间的温馨,荡漾芦苇散发出自然的气息。想到祖国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前的美丽景色,作者心中又怎能不对未来生活更加憧憬?然而在金素月所处时代,这种美妙祥和的画面只是一种奢望,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宁静,大量农村家庭只能背井离乡、四处流浪。金素月的家庭也未能幸免,其祖父经营的矿山破产,全家被迫搬迁到妻子老家龟城郡,但这并没能阻挡住金素月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他不断通过更多的诗歌创作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正如在诗歌《我们盼望能有耕耘的土地》中,他曾这样写过:

“我四处漂流,从早到晚,得到的只是新的忧伤;我东西漂泊,南北流浪,看到了希望的闪烁;遥远的星光,在我的四肢和胸中,掀起了层层波浪。”

虽然背井离乡,经历着人生低谷,但金素月始终没有放弃对未来、对信念的追求。他心中那个美丽“江边”就像那遥远的星光,已经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层层波浪。在金素月看来,“江边”不仅是一个没有孤独与痛苦的地方,更是一个可以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地方。“江边”寄托了他远大的社会理想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3.“江边”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金素月在1902年出生于朝鲜平安北道龟城郡农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的他对江边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说江边的原野、沙滩和芦苇都留有他的记忆。然而,1911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改变了他的生活,虽然他后来去首尔就学并在日本有过短暂的留学生活,却对城市没有任何留恋,最终选择回到故乡进行创作。金素月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诸如《妈妈呀,姐姐呀》《招魂》《朔州龟城》等讴歌故乡的诗作。在诗歌《故乡》中,他这样写道:“埋有祖先遗骨的地方,青梅竹马玩耍的地方,也许是以为如此,梦中常见故乡魂。”在他看来,城市里的民族元素已经随着日本殖民者的入侵和歪风邪气的盛行而消失殆尽,只有在自己故乡才能找到最原始、最民族的东西。因此,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高压统治下,作者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思念那些朝鲜民族最原始、最民族的元素。

诗歌《妈妈呀,姐姐呀》通过对“江边”原野、沙滩和芦苇的描述,再现了故乡的美丽。然而,在日本殖民统治和朝鲜半岛城市化及产业化进程加快时期,诗歌中的美丽“江边”根本无法找到,“江边”那璀璨的原野、绵延的沙滩以及荡漾的芦苇或许只是作者的一种回忆或期待。金素月希望通过以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并以首尾呼应的方式重复“妈妈呀,姐姐呀,咱们住江边好不?”来表达希望跟随家人一起回到故乡生活的强烈愿望。

4.“江边”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本诗的主旋律之一。在本诗中,作者将满是“原野”、“沙滩”和“芦苇”的“江边”认为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并以“金色”“璀璨”“绵延”“荡漾”等词汇柔美地勾画出“江边”的和谐与美丽。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曾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类逐步迷失自我,并最终在战争的炮火声中与大自然分道扬镳。因此,作者以“吟唱”一词对人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这一行为进行了委婉的批判,并以此来表达希望自己能拥有与“原野”为邻、与“沙滩”为友、与“芦苇”为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原生态生活的强烈愿望。

作为朝鲜近代生态文学的代表人物,金素月一直致力于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融入到其诗歌创作中。他喜欢从农村和乡下的自然和生活中寻找题材,创作了许多诸如《妈妈呀,姐姐呀》《春风》《垄沟上》等讴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作品。诗歌《妈妈呀,姐姐呀》以深秋为大背景,设定出“江边”这样一个特定空间,勾画出“璀璨原野”、“绵延沙滩”和“芦苇荡漾”这样一幅美丽画卷,并通过对比、烘托、象征以及融情入景等表现手法,抒发了金素月期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其对人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愤恨和无奈。

江边既是一个想象空间,又是一个特定空间。金素月的身体虽然离江边很远,但他内心早已接近“江边”,甚至可以说已经被“江边”占据。他通过“江边”传递出的情感是低沉的、伤感的,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抒发自己心中的“爱”与“恨”。诗歌《妈妈呀,姐姐呀》以虚代实,融情于景,启人思辨,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是金素月留给朝鲜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遗产。

[1]刘芳.浅谈朝鲜诗人金素月的诗歌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2).

[2]温旭.素月诗辉意象华-韩国诗人金素月诗歌意象性质分析 [J].青年文学家,2011,(9).

[3]徐东日,崔松子.试论金素月诗作的艺术特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9).

猜你喜欢

原野芦苇沙滩
石磨豆腐
沙滩浴的正确打开方式
芦苇
闪电的原野
闪电的原野
沙滩
芦苇
看啊,芦苇
沙滩
沙滩女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