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诗意传达的故乡情结

2013-08-15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江陵思乡思念

黎 峰

(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7)

李白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26岁至36岁主要在湖北成家立业十年,36岁至45岁是忙于功名和交朋结友的事业挣扎期,45岁后他举家移居东鲁并致成于道学,是心灵的安顿期,55岁后流于江南并漂泊于政治,最后病逝于安徽当涂。李白的一生是谜题的一生,很多事情如他的祖籍、他的诗作背景、他的情感生活、他的酒好与月好都只能让后人在蛛丝马迹中寻觅猜测。他的那些寄托灵魂乡愁的诗更是直白而陡峭,支离又幽深,流露出一个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文化巨人对故乡的亏欠。自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他似乎已没有回头的准备:“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借酒浇愁,以他乡作故乡,这是深沉而无奈的情感偿还。他永远没有贺知章的那种心灵的安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他的乡愁,酒知道,峨眉山月知道,故乡的水知道,那乡愁里有孤独,有麻醉,有眼泪,还有幽然的失落。

一、乍离乡土的恋恋不舍

李白初出蜀中的心情是饱满的,对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志在必得的:启程那天,太阳在约定时间升起,天高云淡,山高水长,恰好有几只大雁从头顶飞过,把一个大写的人字影印在他家乡的这片土地上。李白抱拳,和送行到村口的人一一道别,他一身的年轻,帕巾束发,英气逼人,着一袭青衫,腰间一柄剑,肩头挎一个蓝布包裹……脚下的路不宽,向远处看却是与天相接的,他相信大道通青天,走下去就是鹏程,他要奋其智能,一飞冲天,一鸣惊人;要辅佐帝王,安社稷,济苍生。这时的李白眼前有一幅图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故乡派了两个代表来远送这位有志青年。一个是峨眉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山月与李白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月儿可亲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意境可谓空灵入妙。从此,峨眉山月便走进李白的诗歌,化作心空里一盏不灭的思乡明灯。另一个是故乡的水:“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恰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至此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当然,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要把对故乡的眷恋化作行动的纲领:“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此行不为鲈鱼,自爱名山入剡中。”(李白《秋下荆门》)自视不凡的李白,是不想通过当时一般文人所走的科举道路去获取功名的,而是要选择一条富有浪漫色彩的途径,那便是游历、任侠、隐居名山、求仙学道,结交名流、树立声誉,以期一举而至卿相。对功名的渴望减缓了他的离愁。而对故乡的亲人,他没有在诗中给予一个恰当的怀念。

二、一言难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静夜思》,万千离别情。李白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后人在研究《静夜思》时,总想探清李白是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写出如此绝妙的绝句,其实这并不重要,游子思乡固然感物伤时,触景生情者时而有之,但真正的思乡只需有一颗流浪的心就够了。“思故乡”三个字看似没有张力,其实可以无限放大:是思念故乡的山、水、人、情、事,还是因思念故乡引起的现实恐慌?恐怕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所指。

我们用另外几首思乡的诗来作一比较。王维在《杂诗(其二)》里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出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系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如王维的另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特定事件入笔,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也是乡思中人。“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他可以借入京使传语报平安,而李白只能在静夜里默默思念。思念的难以排遣(尤其是在夜里)和难以名状、难以寄托是最折磨人的,他只需戳到你心灵的痛处,只需将你引入思念的情景中,让当时的情绪点燃你的情绪,这恐怕是一个更为完整的思念了。这样看来,王维的思念是直通的、对应的、共享的、逼真的;岑参的思念是随性的、突然的、兼有铁血豪情的;唯李白的思念是引诱的、自省的、痛彻心扉的。

李白还有一首借物怀情的乡愁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同前诗一样,只讲感情思念的起落,抖动一种共同思绪,并且有悲伤的调子定在那里,仿佛是坚强外表下的一次脆弱流露。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李白作这两首诗的时候,混得都不怎么好,人在困顿中的思乡之情是油然而生的,但总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味道。

三、舐犊情深的自然流露

如果说蜀地江油是李白生命的故乡,湖北安陆是李白生活的故乡和诗风成长的故乡,那么东鲁任城应是李白安放父爱的故乡。后两个故乡是第一个故乡的分流和延伸,我们分析李白的故乡情结,是以他的生命故乡为原点的。当然,在第二故乡和第三故乡,李白都有情感的寄托和积累,它们进一步丰富了李白的生命原乡的情感内涵。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怀诗。诗人以生动真切的笔触,抒发了思念儿女的骨肉情深。诗篇洋溢着一个慈父对儿女所特有的抚爱、思念之情。在与世为艰的现实困境中,李白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儿女,可是他又能怎么样呢?徒增感伤而已。在这个时刻,他可能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时李白已老(48岁),他想要的天伦之乐,也已是他父母所想要的,他还是太矫情了,依然没有回头。

直到755年,在历尽30年劳苦奔波后,在一束故乡特有的杜鹃花前,李白又一次遥望了梦中的故乡:“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也许是蓦然回首路已远,也许是思乡情更怯,他再次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没有勇气踏上那条故乡的路,让他的亲人苦等化成无法回收的两行清泪,宛若杜鹃啼血。

四、不可饶恕的故乡背叛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世人可谓耳熟能详:“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诗的背景是: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案,流放到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江陵。这首诗正是写李白当时喜悦心情的,其实它有很沉重的内容在里面。

江陵可谓李白的福地。《三国演义》里关于荆州的故事就是指江陵。725年李白就是在江陵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尊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并得到他的赏识和鼓励,才有了后来的九死不悔。也是在那时那地,李白挥就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大鹏赋》,开始了他信心满满的飞翔。江陵,也至此成为李白诗意人生的一个福地。这一次死里逃生,又是江陵用它宽厚的仁怀接纳了李白。我们看到,历经34年的沉沉浮浮,身心疲惫的李白终于走向了故乡,走到了白帝城(奉节),他把最后一片深情的目光投向蜀中故里,尽管是流放,历史总算给了李白一个把心安放在故乡的沉重交待,可惜又可恨的是,李白刚刚走到家门口,便又毅然地转过了身子。他终于失去了投向故乡怀抱的最后机会,没有留下对故乡只言片语的眷恋和感恩,而是唯恐避之而尤不及。江陵,成为李白背叛故乡的铁证。《早发白帝城》是李白故乡情结中的一大污点。

其实,早在李白的诗《送友人入蜀》和《蜀道难》中,李白就作了“蜀道难,难如上青天”的友情提示,这是否可以间接地暗示,李白生命的故乡,到头来也只能是他不堪回头的一段复杂的回忆罢了。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江陵思乡思念
昭君思乡
江陵愁望寄子安
江陵东周楚墓出土青铜兵器中的吴越文化因素分析
今夜思乡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思念
思乡与蛋白酶
庆夺金
君去后,酒暖思念瘦
思念那么长,寂寞那么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