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道德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2013-08-15王秀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黑客网民信息安全

王秀艳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

随着网络时代和网络经济的到来,网络将会进入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境地。人们的经济、文化、学习和生活都强烈地依赖着网络。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性,使网络很容易受到黑客、计算机病毒、恶意软件的攻击,所以,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网络安全就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很多,如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用户缺乏安全意识等等,其中网络道德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么,什么是网络道德?网络道德对网络安全有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通过加强网络道德促进网络安全呢?论文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网络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简单来说,网络道德就是人们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传播信息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准则,属社会公德。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网民都自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网络将会是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扩充知识的最有利工具,但有些网民却不顾社会影响,采用非正常手段窃取他人隐私,恶意在网络上传播一些不良或虚假信息,对网络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一、网络道德对网络安全的影响

1.不规范、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威胁着网民的隐私安全

Cookie是网站为了辨别用户身份而储存用户计算机上的数据,是一种方便用户上网的技术。cookie的出现,让网络变得“智能”化。比如,我们在登录QQ的时候,如果选择“记住密码”,Cookie就会把我们的QQ账号和密码保存起来,以简化下次登录程序。当然,一般情况下,cookie只会被放置它的网站所获取,规范的网站管理者不会专门针对用户隐私进行收集,但是却被某些不良运营商所利用,他们通过在网站的动态广告写入清不掉的flashcookie代码来搜集cookie,在不征求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搜集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一些隐私信息,实现了网络上的“人口买卖”,使人们在网络上成了透明人。

2.不道德的网络行为造成了“黄毒”泛滥,毒害人们的心灵

网络的无地域性使一些精神毒品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据统计,色情网站占全球网站总数的12%,黄色图片更是随处可见。在我国超过5亿的上网人群中,青少年占80%以上。网络是青少年学生学习、交流、娱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旦他们受到网络上那些不健康内容的侵害,轻则可能辨不清是非,沉迷于网络,失去进取心,重则可能危害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与网络暴力、色情游戏等网络行为有关。

3.不规范、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使计算机病毒不断被制造与传播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计算机中毒的经历,中毒轻的影响工作、学习,中毒重的会使电脑里的重要数据丢失,或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无法运行。自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出现以来,爆发过多次全球性的病毒流行,2000年爆发的“爱虫”病毒给全球用户带来了100多亿美元的损失,2001年爆发的“红色代码”病毒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让美国损失了近20亿美元,还有CIH病毒和2007年初在国内爆发的“熊猫烧香”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给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4.不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助长了网上“黑客”

黑客主要是利用网上的漏洞和缺陷修改网页,非法进入主机、进入银行盗取和转移资金、窃取信息,发送假冒的电子邮件等。近年来,黑客技术受到许多网民的青睐,使得各种“黑客培训班”也开始兴起,他们以营利为目的招收学员,通过网络传授木马编程、入侵、免杀并提供各种工具,教授人们盗取各种账户和密码,从而使黑客入侵变得容易起来。这些黑客把互联网作为他们展示其高超技术的场所,严重威胁着网络安全。

5.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失信等不道德经营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上购物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用。对于消费者来说,花更少的钱可以在网上买到跟实体店一样的东西,节约开支;而对于商家来说,电子商务可以直接面向用户,剔除了许多中间环节,赚取的利润会更大。可以说,电子商务是一种对买家和商家都有利的网络活动。然而,有些商家却利用管理上的漏洞,在网上搞欺诈,发布虚假信息,提供质量不合格的假冒伪劣商品,更有甚者在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时,不履行给买家进行退换的服务承诺,违背诚信原则。这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不但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而且对网络上的信息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二、如何加强网络道德来促进网络安全

1.使用技术手段加强网络安全。不管在什么时候,技术都是维护网络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安装正版软件、及时给系统打补丁、安装杀毒软件并定期升级、安装防火墙、不在小网站下载软件等措施,来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级别,减少被病毒感染的机率。但是,由于黑客也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因此单纯地靠技术手段来维护网络安全是很脆弱的。

技术本身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技术。通过加强网络道德,我们可以引导人们正确地运用信息安全技术,让那些编写病毒程序的人利用自己的技术来服务广大网民,而不是给网民带来痛苦。通过网络道德的规范和制约,可以将信息安全技术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将其消极作用降到最低。

2.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达到维护网络安全的目的。网络道德作为一种“软”的力量,可以规范和制约一些人的网络行为,但是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能单纯地依靠网络道德,同样离不开法律的支持。虽然我国每年侦破的网络犯罪案件不计其数,但是由于网络的无地域性和无形性等特点,使得收集证据、定罪量刑都非常困难,因此仍然有许多涉嫌网络犯罪的人逍遥法外。另外,虽然我国有一些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保护条例,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比如“Cookie追踪”事件涉及到的隐私安全问题就是一个模糊地带。况且通常信息安全立法本身就具有一定滞后性,永远跟不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需要。因此,通过法律来调整网络活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道德不能强行制定和执行,只能依靠社会舆论的力量、人们的习惯、传统、信念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持。因此,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促进网络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告诉网民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逐步转化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行为习惯,让人们都自觉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在我国80%的青少年网民中,高校在校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网民不但文化素质较高,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而且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技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将会对网络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目前,在校学生有利用互联网搞恶作剧的,有辱骂、嘲笑、诽谤他人的,甚至还有充当网络“黑客”攻击他人计算机而触犯法律的,我们所熟知的CIH病毒和“熊猫烧香”病毒都是由二十几岁的在校生或刚毕业的学生编写的。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我们可以从正面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不要沉迷于网络,健康地利用网络交流和交往,抵御网络上的各种诱惑,遵守有关的网络法律法规等,逐步培养他们的网络自律精神,建立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观,把网络真正变为大学生发展的有利工具。

我们必须以技术手段和法律支持为依托,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三管齐下来维护网络安全。只要网络道德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行为,就能减少给他人造成损失。以下是美国伦理学会为计算机伦理学制定的十条戒律,让我们大家都遵守这些行为准则,共同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1)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4)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5)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6)不应使用或拷贝你没有付钱的软件;(7)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

[1]王恩波,卢效峰.Internet技术与应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苏,黄林国,王文.信息安全技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3]秦玲.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3).

[4]谢小艳.网络道德对网络安全的影响与促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袁方.网络道德及其思考[J].中州学刊,2002,(2).

[6]刘利萍.网络道德与安全[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

猜你喜欢

黑客网民信息安全
欢乐英雄
多少个屁能把布克崩起来?
网络黑客比核武器更可怕
基于三级等级保护的CBTC信号系统信息安全方案设计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
高校信息安全防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ICSISIA联盟专刊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