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的新潮流与攻坚战——大规模网络课程热潮中的冷思考

2013-08-15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年19期
关键词:信息化学校课程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桑新民

世界网络课程新潮流的深层透析

为什么要冷思考?借用另一位专家的说法,大规模网络课程热潮就像“泥石流现象”一样,潮流来了,跟着很快集中全国能量来做,潮流过去以后留下的是什么呢?留下的是一堆垃圾,浪费了大量资源,留不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如同自然界的泥石流现象。

信息化与全球化合流是21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但是10年来教育界对革命性变革的口号已经不再激动,甚至还会打上问号——这样的变革真能发生吗?这样的疑问不仅中国大量存在,外国也有。乔布斯去世前曾经提出一个深刻的疑问——20年来,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为什么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事实上,教育决策不是由教育工作者来做的,而是由政治家来做的,而且深受市场、企业的影响。为什么呢?对此问题是否属实我做过相关研究。例如军事信息化中形成了一系列新概念、新技术、新作战环境、新资源……不仅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国防开支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彻底改变现代战争的理论、模式。为指战员的成长提供了跨时空、智能化、个性化、团队协同化的全新学习方式。世界金融领域的信息化不仅体现在世界各大银行系统数字化改造中投入的巨大资源和世界金融系统整体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服务水平的迅速提升,更体现在全球股民在应用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购股、炒股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迅速普及。回到教育信息化问题上来,比如“课程整合”是学校教学信息化中的难点,倡导多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从课程设计到教学实践,“两层皮”现象仍大量存在,而在中国“IT股民”中,仅仅依靠自发的“传、帮、带”,没花费多大力气就将“IT技能”和“炒股技能”这两类差异极大的“课程”整合得几乎天衣无缝,其中一个重要“奥秘”可能就在于自发地采用了“以学习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与协同化有机结合的学习新模式,这竟然与当代世界学习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中国“IT股民”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实在令中国教育专家、教育信息化专家们惊叹和汗颜,这足以证明:在信息时代,一旦学习者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将会产生多么惊人的学习奇迹!

20年前,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生存”风暴风靡全球,当时很多人都乐观地预测:电脑屏幕上的学习将会取代书本学习,计算机将代替教师,颠覆课堂与学校……这些理念的传播使当时的政治家、家长和企业家逐渐形成强烈的愿望——计算机应该进入学校教育,并大力推进计算机和互联网进入教室。

到2003年,美国95%的学校连接了宽带,93%的教室连入互联网,平均4.4个学生拥有一台联网计算机。(1998年是平均12.1 人一台联网计算机。)然而,信息技术在各领域高歌猛进的过程中,他们所预言的这种教育变革并没有发生。

传统学习方式在学校课堂中安然无恙,学校大量配置的数字化设备被用来做“黑板搬家”、“教科书搬家”,与教师中心主义的课堂讲授一起构成了“人灌+机灌”,加剧了学习的异化和“非人化”,学校教育中像瘟疫一样流行的厌学之风并没有多少好转,而在学校和家庭中不断增加的“网络沉迷者”却惊显出“电子鸦片”的魔力,信息技术“双刃剑”的负面影响让教师和家长望而却步。

信息技术在进入学校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进退两难的窘境,其根源在于技术决定论的教育改革思维导致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不佳。就我们看到的状况来说,包括智慧校园,全都是技术专家在构建。对此,学习科学研究者解释了为什么教育对计算机的期待和现实相差甚远,因为大部分教育软件都是基于教授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的。而这样的学习理念是在研究动物的基础上产生的,连同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起,把人的创造性都扼杀了。出路何在?

让大家看到希望的网络课程发展新潮流——MOOC(Massive Open Online Learning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出现了。MOOC源自于OER(开放资源运动)和LMS(课程管理系统),吸收了前者开放性的特点和后者学习管理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学习理念的进步和教学设计的精细化,且与最新的信息技术结合,越来越走向基于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和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实现更加规模化、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的学习。从去年开始,大规模在线课程发展中凸显出的“三座大山”——EdX、Udacity、Coursera,这与三所美国大学和三位人工智能专家有关。

由于学校体制的限制,很多人不能进入大学学习,于是同伴互助对等大学——“草根”大学课程模式诞生了。这个往往会被人们忽视。美国P2PU的管理团队,把网络资源汇集起来,开发出最受“草根”(他们往往不是大学里的普通民众)欢迎的专业,自己授予自己学分,把社交网站上粉丝等作为评价者,形成自发的评价体系。

围绕MOOC的争论形成了乐观派和悲观派。纽约时报、BBC、华盛顿邮报等全世界众多的主流媒体高度关注,乐观派把其说成“校园的海啸”、“网络教育的财富狂欢”,甚至“传统大学的终结”等说法此起彼伏,更为这场大潮推波助澜。

悲观派提出许多质疑甚至反对,有的认为在线学习有其难以克服的弊端,切不可对它期望过高;有的认为在线教育早已有之,不必大惊小怪;甚至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又一次互联网产业的炒作和泡沫。在乐观与兴奋的背后,人们对网络课程同样充满了困惑与疑惑。

如何看待这些相互冲突的价值判断?这股潮流将把大学课程引向何方?要想理智、科学地回答这些疑问,就必须对网络课程的目标导向、价值追求、内在结构与运营体制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现状分析和理论思考,探讨其成功之道。这也就深入到对网络课程新潮流的深层理论思考和文化战略探究。

信息时代教育发展正面临着一种新趋势,就是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绝不仅是给师生配置电脑和建设校园网。而是要完成学校数字化改造的两方面深层变革:一是学校课程教学“细胞”的数字化改造——打破以教师个体劳动(小农经济)和机械化灌输+标准化考试(工业流水线)为基础的传统模式,走向多学科交叉的网络化课程教学团队。二是学校管理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改造(体制与机制创新)。因此,要推动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转型。

学校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激烈的竞争是,优秀师生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开发教学团队的成果和工作将以网络开放课程的形式向全世界同行展示、共享,并由此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跨时空参与和加盟,推动学习方式的创新。这势必导致学校课程教学的数字化改造、一体化开发、网络化服务的新体制新机制的创生。有希望破解高校一个难题——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教学学术与教学的矛盾成为多学科联合攻关的尖端科技前沿);破解中小学信息化一个难题——教师在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夹缝中左右为难、负担越来越重。出路就是减少教学中重复性劳动,更多地关注和研究学生,从“细胞”层次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与管理流程再造,特别是评价体系。

网络课程成功之道何在?Edx与OCW的本质区别,在于努力追求和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的转变。实现网络课程这两大转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基础和前提是必须对学习尤其是网络学习特点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把握;并在此规律的指导下,重新设计网络课程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资源开发配送模式、评价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出与此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智能化学习评价管理系统、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并将这一系列新模式、体制、机制整合为完整的新一代网络课程智能化学习平台;以这样的平台为“孵化器”,孕育新一代学习者,新一代学习与课程评价模式,新一代教师助教、导学,全新的师生关系,新一代网络课程。Edx公开宣布,他们将采集学生的数据用于教学研究并促进网络教学深化发展。这不仅是新一代网络课程的成功之道,而且是对大学传统课程、课堂进行信息化改造、创新的希望之路。

深化网络课程必须破解三大难题:第一,如何在网络课程的大批“围观者”中,选拔出稳定的学习者,并将它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学习者、高效学习者。第二,如何在五花八门的网络课程及其背后的主讲教师和开发团队中,选拔出稳定的课程建设者,并将他们培育、提升为新一代网络课程的创造性开发、管理、运维群体、机构,创造出超越目前学校课程评价、建设体系的体制和机制。第三,如何创造和形成新一代网络课程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以网络课程的建设发展为杠杆,推动和促进高等教育,尤其是全世界名牌大学在联合、开放、共享中,走出工业文明时代大学之间封闭孤立、激烈竞争的异化状态,追求和开创信息时代和谐共赢的大学新文化、人类新文明,这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建设网络课程的狭隘眼界,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现实、未来中,反思、回归大学之道。只有在这种文化战略的广阔视野中,才能从根本上揭示网络课程的成功之道和蕴涵其中的深远战略意义。

网络课程操作层面的成功之道何在?应该在于教学模式、评价模式、运维体制、校内外结合四大关键环节的突破与创新。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实现学习、IT、准商业三种智慧的内在结合。

学校信息化的价值导向与实践反思 ——在“太极学堂”中追求“绿色学习”

实际上将教育信息化推向新阶段的是两大杠杆:学习科学与技术和“云计算”服务。1991年诞生的多学科交叉的学习科学,是推动这场变革的深层动力,引领这场创新的有传统学习科学里的叛逆者和人工智能专家两类人士。有相关专家说:“我对学习了解得越多,就越意识到学校教育的一整套做法从根本上都是错误的。当我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泥淖中艰难跋涉时,感到非常震惊。我发现孩子开始憎恶学校,因此开始思考如何(应用人工智能的成果),让学习快乐起来。”乔纳森甚至提出两种学习文化的对立,认为以知识传授与标准化考试为特征的学习文化源于工业文明;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用信息技术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实现高效学习,这是信息时代的学习新文化。学习科学逐渐转化为学习技术,就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人工智能——学习分析的理念与技术,借助商业智能和网络分析等方法,利用数据挖掘、分析和建模等技术,记录和采集复杂的网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监督和检测学习过程,为网络课程的评价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和支撑,成为教学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新方向和动力。

杠杆之二是“云计算”创造的新一代学习环境和学习者。当前“云计算”迅速发展,已从单纯技术设施之集成化,提升为整合技术、人才、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巨型知识平台和跨时空学习服务体系——“云服务”;与此同时,网络用户终端日益走向多样化、移动化、人性化、智能化、低成本化。此二者结合使网络新时空的学习文化创新迅速向深层次发展,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习科学这两大杠杆相互作用、合力推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变革发展的新潮流和大趋势。我认为网络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网络宽带化、无线化,终端多样化、移动化、学习化,资源服务化、推送化、个性化,技术人性化、智能化、泛在化(网格技术、云计算)……

那么什么是云计算呢?技术的视角和教育(用户)的视角有何差异呢?第一线教师、学生、校长需要什么样的云服务呢?我认为云计算的那三个层次还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结合这些疑问,乔布斯之问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答案可以这样解读: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价值导向是绿色、节约、和谐、实效!如果真正能做到让学生受益、家长满意、教师有成就感还不累(健康心态),校长、局长真正看到希望、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政绩——真绩,其难点、关键点和突破口在于评价指挥棒和评价体系的创新,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做文章:区域协同创新,设立区域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新机构,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流动编制,通过设立创新项目选拔优秀教师和管理者,城域网版主减少工作量等等。立足草根创新,建立起新一代评价、激励、奖励机制,真正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

如何进行教育评价与管理的改革呢?要引入多元智能评价理念与信息技术评价方式——多媒体化、网络化、数据库化的评价与管理模式。评价与管理模式具体指,围绕考试学习化,实现考试个性化、考试创作化、考试团队化、考试资源化、考试智能化。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双刃剑”,对于e-Learning所导致的学习变革之利、害两面必须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深刻的价值评判,并组织教育系统引导社会公众更加自觉地趋利避害。在追踪、引进、借鉴西方国家教育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能否产生扎根于中国学习文化土壤中的自主创新产品,并使之为世界同行所理解和认同,能否对21世纪全球范围的学习方式变革产生影响。在这样认识的指导下,我们从东方文化的视角提出了新的学习概念——“绿色学习”G-Learning、“太极学堂”、“整体生成学习论”。

何谓太极学堂?在理念上,是运用中国的“太极思维”,破解现实教育中各种“两难抉择”,追求“绿色学习”,在东西方学习文化传统之阴阳互补中,创建信息时代的高效学堂;在时空形式上,是面对面的现实学堂与网络虚拟学堂之阴阳和合、同生共长;在操作模式上,是从学习环境创新入手,孕育新一代学习主体,实现二者之阴阳交替、互动生成。

为什么要创建“太极学堂”?是为了探索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与教育创新智慧。其价值导向之一,绿色学习是遵循学习规律,使走向健康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导向;导向之二,绿色学习代表高效率的学习,能激发学习者强烈兴趣和动力,是使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人的学习;导向之三,绿色学习是应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学习新时空、新环境和丰富学习资源,使学习越来越走向人性化、个性化、自主化、团队化、智能化、生活化、艺术化等广阔现实道路;导向之四,绿色学习是科学与人文内在统一的东方学习文化新概念。

学校教学创新(智慧校园)需要什么样的“细胞结构”(终端)和管理模式(云端)

当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何在?一是缺灵魂;二是缺智慧。其根源是,今天的学校文化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包围、吞噬,这离不开“两只看不见的手”——“行政化”(官本位)和“商品化”(钱本位)!而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机遇与风险何在?“三通两平台”需要有一个更为科学规范的解读。破解教育信息化难题需要有“通”的反思与智慧——“通”的时代、“通”的目的、“通”的障碍、“通”的成本、“通”的智慧。

需要提升决策管理层次,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必须改变以学校为单位孤立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局面,提升决策、管理层次,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已成为目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智慧校园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必须超越孤立地学校,否则不仅不会产生智慧,还会加剧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信息孤岛,造成新一轮的浪费与泡沫。真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调整和完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评价体系,尤其要调整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政策导向,缓解学校之间过于激烈的竞争压力,以教育信息化为纽带和桥梁,创造学校之间崭新的协同发展关系,尤其是信息资源、高水平网络管理技术人才资源共建共享的崭新关系,并创建相应的体制和机制,如区域教师活动中心、跨学校的数字化学生活动中心(分布式网络电子阅览室)等。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教育投资,而且有助于不同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资源共享,创造出超越现行学校体制的新模式。

其次,必须理顺区域教育信息化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和开发利用各种政策资源。当前教育信息化存在的几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各级管理与决策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不清,管理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合作。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有必要对从中央到地方制订的各种与教育信息化有关的政策性文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结合这几年的实践对政策进行检验和评价,尤其要协调那些相互冲突的政策性文件。同时还要推动体制创新,尤其要在市县级基层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决策管理过程中,整合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站、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各种政策、体制、机制的整合。

第三,加强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系统规划与管理。传统的教育投资理论已无法解决区域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一系列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依据教育组织目标、结构和战略重点的新变化,确定符合实际的投资规划和比例;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给定的情况下,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发挥最大的投资效益;如何确保区域教育信息化投资的稳定性与连续性,避免以应付评估为导向的短期投资决策行为等,都是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所实际面临的非常复杂而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只有加强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从学校各自为政的封闭竞争转向以区域为基础的校际联盟,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绩效。

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行政管理平台和资源平台之间应该有课程平台及相应的体制、政策(课程研发、管理、评价、共享),才是对学校有用的;在班班通和人人通之间应该有学习平台,特别是研究性学习平台和跨校交流平台,甚至在网络运营商和开发商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中,被切割成更加琐碎、互不贯通的系统和平台,给学校、教师、学生带来许多根本不必要的麻烦与纠结。出路就是,从区域教育信息化质量到整体提升着眼,思考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政策、评价导向,打破现在行政体制和市场体制这两只手,应该是分级分权规划思路为基层学校分忧解难,在创新学习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上有所成效。

针对相关问题可以采取“五合一”模式与超循环机制,五个人一个小组,配置三个终端——一个手提电脑、一个平板电脑、一个智能手机,五人轮换使用,每人只有一天使用各种设备进行总结和规划,一周五天一个循环,周末两天所有人什么终端设备都没有,静心阅读经典,在现实中进行人与人的交流,回归教育的本真,这也是变革学习方式的新思路与攻坚战。在网络化学习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促成三者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教育中,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把网络教育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之独特优势,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这是成功网络教育模式的奥秘。例如美国许多网上教学的成功个案,都是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全国各地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和研究能力。

“太极学堂”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基于“绿色学习”和“云服务”的,主要包括以下各项:最开放的学堂(时空拓展、资源拓展、学习者与教师之开放、国家化程度),弹性最大的学堂(选择之内容,难度,个性、成果、人员),教育技术(硬件、软件、环境)含量最高的学堂,学习资源最丰富的学堂,交流范围、层次、水平最高的学堂,最有人文内涵(文化品位、艺术魅力、审美情趣)、最吸引学生的学堂,学生学习能力、教师教改能力提高最快的学堂(教学相长),可重用性资源最多、可持续发展潜力最大的学堂。

那么,学校教学创新(智慧校园)需要什么样的“细胞结构”(终端)和管理模式呢?要设计基于区域整体创新的高效学堂,我们追求的技术路线是:多终端、团队化、跨平台、全媒体、低成本、重绩效。“三合一”或“五合一”的超循环学习、交流、应用、服务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式”、创造式学习。超越学校壁垒,跨越班级、学科、年级界限,创造全新的人机关系、师生关系、学生关系、教师关系、学校关系。

区域IT部门职能提升的三个阶段和两个跨越内容是:第一阶段主要负责区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在网络应用中促进区域管理部门功能整合,第三阶段在参与区域教育战略决策和变革管理过程中上升为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部门。

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通过区域高层决策者的直接推动,在此过程中,区域IT部门必须实现两次跨越:从单纯的IT技术服务部门提升为从整合信息资源入手推动跨校资源整合、部门功能整合的管理协调部门;在参与区域IT规划和整体发展规划中,上升为推动和引领区域教育创新发展中具有全局性、超前性的战略决策咨询服务、协调管理部门。

猜你喜欢

信息化学校课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