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文本内涵、结构与性质

2013-08-15

中州学刊 2013年8期
关键词:简文丙组竹简

玄 华

20世纪末,湖北郭店出土了部分战国楚简,其中《太一生水》由14枚竹简构成,保存较完好,内容如下:“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第1-8简)天道贵弱,雀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第9简)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其方,不思相[□。天不足](第10-12简)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厚以广。不足于上](第13简)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第14简)。”①

楚简《太一生水》引发了激烈的学术讨论,但关于其文本内涵、结构与性质等问题至今仍莫衷一是。笔者曾结合古代星相学与盖天说历法体系对第1-8简内容做了初步分析②,本文在其基础上对相关问题作进一步探究。

一、《太一生水》文本的基本内涵与结构

(一)《太一生水》文本的基本内涵

1.第1-8简的字句辨析

关于此段文字解读,学界颇有争论。笔者曾指出:“太一”、“水”和“反辅”、“复相辅”的本体分别为“北极星”、“银河”以及众星围绕北极星的圆周运动,“神明”本指由太阳光照极限产生而不具备更替能力的昼夜,至于“四时”、“沧热”和“湿燥”则指日照最短、最长、昼夜等分的四个日子以及“冬夏”两季和“春秋”两季。形而下层面论述的是星象运行规律和以其基础建立的盖天说历法体系,形而上层面阐述的则是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盖天说宇宙体系。

2.第9简的字句辨析

(1)“天道贵弱,雀成者以益生者”。郭店竹简整理者将“雀”读为“爵”,裘锡圭读为“削”,赵建伟读为“截”③。后两者的语义解读大体相同,认为“成”同“盛”,“生”为初生,喻意柔弱,句意为削截强盛者而利益柔弱者。裘、赵两先生的观点发表后,第一种意见似无人再持,但从语境用词统一性角度看,该解读更为合适:首先,“雀”读为“爵”,意为封爵。此解可见于同时文献,《老子》曰:“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其次,“成”指“功成”、“事成”。最后,“益生”,生者,性也,指增益本性——保柔处弱。该句应解读为:自然之道尊奉柔弱,总是封功爵成于增益柔弱本性者。

(2)“责于……”。此处竹简尾部残缺,长度大约可容七字。至于竹简末尾原有几字,又是何字,学界也有多种看法:一种是读“责”为责罚,其后增补义为刚强满溢者一字,接着再补义为贵弱者六字。如赵建伟即补为“责于盈”,注云“责伐骄盈”④。另一种则是读“责”为“积”,其后补“弱”,然后再补句式结构为“厌强、贵弱”相对照的六字。但不论是哪一种解读、增补,其语义大体一致,皆强调天道贵弱。

3.第10-12简的字句辨析

(1)“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河井义树认为“土”和“气”是“地”和“天”的名,“地”和“天”是字,裘锡圭赞同之⑤。至于“青昏”,裘先生读为“请问”;夏德安(Donald Harper)则仍读为“青昏”,李零赞同后者,指其为天地未生时的混沌状态或天地所由生的清、浊二气⑥;赵建伟则认为“青昏”的解读可有多种可能,或为混沌,或为清浊二气,或训读为“大”⑦。以上解读虽各有可取,但皆有待完善。

此段简文的主要讨论对象并非“天地”,而是“上下”。“下”为本体,“土”是其名,“地”是其字。“上”为本体,“气”是其名,“天”是其字。而“青昏”是“上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名,“道”是“上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字——字的本义是生殖,以“道”为字即表明这个时候的“太一”已经成熟到可以生殖的阶段。它所表达的是这样一种哲学理念:万物存在一个源头“一”,它混混沌沌,无分上下前后,更所谓物我彼此。这是万物本初时的状态,我们为它取名为“青昏”;此后,它开始成长,显现出“虚霩”,上下相形,但依然合抱,在这个状态时,我们为它取字为“道”;这个“道”又继续发展、成熟,上下终于开始分离,即“一”化生为“二”。这两个是新事物,所以也像对待新生儿那样为它们取名,一个叫“气”,一个叫“土”;上下这两个新生事物此后又渐渐发展,最终定形定性,到了要生殖的阶段,于是我们也像对待成年人那样为它们取字,一个为“天”,一个为“地”。

(2)“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该句是承接上句而言,所反映的是一种“既知其子,复守其母”的理念,它劝诫君王尊奉“一”——生殖而不占有的慈母之德,来生养而不主宰百姓。首先,“以道从事者”即指尊道而行的人,“圣人”指以道治国的君王。其次,“名”即指“道”的本源——青昏,亦即上下不分、物我混沌的“一”;最后,“事成而身长”、“功成而身不伤”也就是指效法于“一”(青昏)之后,生而不占有百姓,养而不主宰万民,自然功成事逐,既寿永昌。(3)“天地名字并立,故其方,不思相[□。天

不足]”。裘锡圭解“天地名字并立”为天和地的名字并立,并根据残字与音韵规律指出“不思相”之后的缺字是“尚”或从“尚”声之字,应读为“当”,整个句义指天地两者争胜,导致不平衡。⑧李零读“”为“讹”,指其为“错位”之意,并解“方”为“配伍”,句义为天与地名字并立,因此要使之错位。⑨郭沂解为:“天地的名和字并立,只不过姑且提供托名之方,但不要认为天和地是相当的。”⑩赵建伟则云:“‘’疑当读作‘为’(《老子》三十七章‘万物将自化’,简本‘化’作‘’、帛书甲本作‘’)。‘方’,法则、规则。‘思’疑为‘惪’(德)字之讹(《周易·系辞下》‘天下之大德曰生’,帛书‘德’即讹为‘思’,用为‘得’……“相当”,相同。此言天地尊卑不同而名字却是并立的。所以要为之制定法则,不得相混同,即不得天尊地亦尊,地卑天亦卑,需要损益配合。”􀃋􀁊􀁔诸说中,赵先生将“”读作“为”,“方”解作“法则”,可谓独具只眼,惜其句义解读又与原旨失之交臂。

“天地名字并立”一句主语并非天地而是“君王”,论述的不是天与地的关系而是君王的治国法则。经文上文论述“善为士者”(以道从事者)、“有道君王”(圣人)的行事原则,此处继而劝说当世的君王法圣人,尊“一”(青昏)行道。首先,《老子》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天地名字并立”即指“王”与“天”、“地”、“道”一样“高以贵”;其次,赵先生读“”为“”,解作教化、效法,解“方”为“法则”,原是无误的,裘先生指缺字为“尚”或“尚”声字,意为相当,也大体可取。《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曰:“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故其方,不思相当”即指君王与天、地、道名字并立,已是“高以贵”之极,因此更应当想着去效法它们的法则,而不是臆想着、陶醉于与它们拥有相当的尊荣。

4.第13-14简的字句解析

在第13简的补字方面,李零云:“前三字与‘高以强’相反,可能是虚而空、空而旷一类意思,其下字当韵脚,很可能是‘空’或‘旷’字。”􀃋􀁊􀁕郭沂则指出:“既然‘天不足于西北’,‘地不足于东南’,所以西北之天与东南之地的特点是一致的,皆‘不足’也。因此,东南之地其‘上’的特点亦当与西北之天其‘下’一致,而不是相反。上段以‘高以强’形容西北之天之‘下’,故此处亦当以‘高以强’形容东南之地之‘下’。”􀃋􀁊􀁖赵伟建则据简文后面的损益原理,补缺为“厚以广”􀃋􀁊􀁗。从语义构成角度看,后两者看法更为可取,且《老子》曰:“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广”、“不足”对应,故以“厚以广”为优。

在内涵方面,此处经文也是承接上句经文而言,论述“一”的具体法则,所谓天道贵弱、以守弱处下为高。天与地是混而为一的整体,它们总是尊奉一个平衡。

(1)在尊名与身位的平衡方面。君王与天地、道名字并立,受人仰视,但要学习天地这个整体(道)的法则,自损而让另一方协和,从而保全平衡。君王是一个由功名和身位构成的整体,二者是需要平衡且有各自的限度的。

(2)君王与百姓的平衡。君王与百姓也是一个整体,君王已经“高以贵”,因此要效法“一”,自损有余,守弱处下,从而与百姓保持平衡,和谐共处。

(3)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平衡。大国与小国共同组成一个天下,它们也是个整体。《老子》曰:“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太一生水》此处的上下为一、自损而和,也是此理。

第13-14简的内容是以混沌一体、自损而和之理,喻指君王效法“一”,需将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寻求整体的平衡相合。

(二)《太一生水》文本的结构

关于楚简《太一生水》文本结构的主要观点,从大的层面可以分为“四部分说”􀃋􀁊􀁘、“三部分说”􀃋􀁊􀁙􀃋􀁊􀁚􀃋􀁊􀁛和“两部分说”􀃋􀁊􀁜􀃋􀁋􀁓等。

以上看法中,“四部分说”、“三部分说”实难成立,其相关划分方式存在以下问题:(1)第9简短小,难以独立为章。丁四新认为该部分“似有竹简缺失”􀃋􀁋􀁔,但从竹简整理情况看,郭店丙组竹简保存相对较好,整片竹简破损的情况并不多见,该部分应只是缺损了这枚竹简的末尾。只是一句内容的第9简实在无法满足“章”的要求。(2)第10简的“下,土也,而谓之地”不应为章首。李零曾指出该句若为章首,其文气显然过于突兀,是与一般文法不合的􀃋􀁋􀁕,其说是。(3)最重要的是此两类划分中的部分分法直接违背郭店竹简形制的基本规律。《太一生水》与郭店丙组《老子》的文字特点与竹简形制相同,因此它在标点用法方面应该是与后者相一致的——在每章内容结束后标以方形墨。但在上述的部分划分方法里,在章节末尾竹简保存完好的情况下,却没有出现方形墨块,故难以成立。

而如果分为两部分,第1-8简与第9-14简分别成为一部分后,两者篇幅大体相当,这也符合篇章布局篇幅相衬的基本原则。同时,两部分的结合划分合乎语义连贯原则。首先,“太一生水”段落(第1-8简)阐述的是星象运行规律、盖天说历法知识和以此为基础的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形而上理念。其内部语义连贯,显然是可以作为一个部分而存在;其次,“天道贵弱”段落(第9简)直接指出了自然之道的基本特点,“下……有余于上”段落(第10-14简)则详论了自然之道的基本特点,并劝诫君王效法之,将两者上下相连。从语义连贯的角度看,“天道贵弱”段落(第9简)可谓“开宗明义”,而“下……有余于上”段落(第10-14简)则是对其的阐述与申发。

关于这两部分之间的具体关系,李零认为第8简末尾破损,原来当有一个方形墨块符号,两者当系两章,丁四新则认为两部分主题截然不同,系不相联系的两篇文章。从目前的分析看,在第8简末尾原本是否具有一个方形墨块尚无法被证实的情况下,两部分的主题似乎缺乏紧密的联系,但文本结构除与文本内部的主题联系有关外,也与文本的整体性质有关。实则,两部分应是“一章两段”的关系。以下结合《太一生水》文本性质作进一步分析。

二、《太一生水》文本的性质

关于《太一生水》文本性质,学界分歧较大,相关观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1.《太一生水》系郭店楚简《老子》组成部分。邢文认为《太一生水》与简《老》丙组是内容连贯的一篇文章􀃋􀁋􀁖,谭宝刚进而指它是整个简《老》的总纲􀃋􀁋􀁗;2.《太一生水》系《老子》传文或再创造文本。李学勤认为它是后人对《老子》第42章内容的解读申发􀃋􀁋􀁘,陈伟认为是对《老子》第42、25、77章的诠释􀃋􀁋􀁙,周耿、张松辉等则认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深入解释与阐发􀃋􀁋􀁚,而周凤五􀃋􀁋􀁛、黄钊􀃋􀁋􀁜、罗炽􀃋􀁌􀁓等指其是稷下学派或其后学对《老子》宇宙生成学说进行再发展的作品;3.《太一生水》与《老子》无直接关联。许抗生􀃋􀁌􀁔、庞朴􀃋􀁌􀁕、萧汉明􀃋􀁌􀁖、丁四新􀃋􀁌􀁗、陈恩林􀃋􀁌􀁘等认为《太一生水》与《老子》的生成体系迥异,或认为它是道家别派作品,或认为它是阴阳数术流派作品。

笔者以为诸说中,《太一生水》系《老子》传文的看法较确切,但此前的具体看法也有待修正:《太一生水》应是后人对归属今本《老子》第40、42、43、44章的诠释。

(一)从郭店竹简构成规律方面考察

郭店竹简由多组形制各异的竹简构成,其内部存在一定的规律。笔者曾对该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根据各组竹简形制和简文内部篇章结构特点可以将郭店竹简简文分为五梯队,代表五个等级。第五梯队简文是对原文章打散结构后的抄写或摘抄,散乱程度到达“句”级别;第四梯队简文是对原文打散结构后的抄写或摘抄,散乱程度达到“章”级别:独立抄写各章,不再对“章”内文句进行支离。这两个梯队的简文都是摘抄于原有严密结构的文章,并用于重组新文章的原始材料。第三至第一梯队简文是原文章的整体抄写或者是对原被打散的句子、章节的重新组合。这三个梯队的简文是本未被打散的完整的文章,或者是已经完成重组的新文章。

第一梯队:《缁衣》,《五行》,《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甲组《老子》,其特点是“章”相连,系统化。

第二梯队:《鲁穆公问子思子》,《穷达以时》,乙组《老子》,“章”相连,系统化。

第三梯队:《忠信之道》,《唐虞之道》,“章”相连,系统化。

第四梯队:丙组《老子》,《太一生水》,“章”独立,不系统。

第五梯队:《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句”独立,不系统。

《太一生水》与简《老》丙组在竹简形态特征与简文文字特征方面高度一致,应同属第四梯队。第四梯队的文本为“章独”结构,简《老》丙组便是此典型:简文都是由一段段独立而不相联系的章节组成,当一章的内容在一组连片竹简上抄写完毕后,不论加或不加“方形墨块”,即使最后一枚竹简空余甚大,也不再续写其他章节,即每一连片竹简仅有一个章节内容。以此参照,《太一生水》也应该具有修编材料和章独的性质。

从修编材料的角度看,要修编出一个新文章,作为修编材料应该很丰富。文物出土时,简《老》丙组和《太一生水》本为一捆,保持相对较好,破损甚少。《太一生水》及其相关内容在整个郭店竹简中仅出现于第四梯队,未见于修编后的梯队。可见目前所见的《太一生水》简文正是郭店竹简作者摘抄的全部内容。但这样的内容量十分单薄,根本不适合用来修改重组文章。合理的解释是,《太一生水》原文本本身根本不是一个独立性质的文本,它只是附录在摘抄简《老》丙组时所用《老子》原文本后的传文。到此我们也可以最终明确《太一生水》来自两篇独立文章的观点已难以成立,它只能是《老子》的传文。

从目前的情况看,现存《太一生水》简文只有一个“方形墨块”符号,如果它原本就只有一个章节符号,则显然它就是对《老子》某个章节的诠释,是归属“章独”性质的一个章节。但若像李零认为的破损竹简中存在另一个“方形墨块”符号,则还存在另一种可能,它们是对《老子》两个不同章节的注文,它们就是归属“章独”性质的两个不同章节。该问题的解答,则需要从它们与《老子》特定章节的关联性方面加以考察。

(二)从《太一生水》与《老子》特定章节相关联方面考察

1.《老子》特定章节的原始面貌

由于涉及《老子》的特定章节内容,《老子》文本的原始面貌便成了首先应确定的问题。目前,不论是帛书《老子》,还是其他传本《老子》,在文字、章节划分等方面皆非《老子》本来面貌。

五千言《老子》包含有“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我以教人: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教父”、“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等段落。

它们在帛书《老子》中,依次相连。在传本《老子》中,分别归属第40、42、43、44章。而在简《老》中,归属今本第44章、第40章的内容依次相连地出现于简《老》甲组中。帛书《老子》是目前已知最古五千言本,在考察《老子》的原始面貌时,帛书《老子》的章节划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依从帛书《老子》,相关段落在《老子》原貌面貌中本属同一个章节,而这也可验证于文本内部的语义关联和郭店楚简的修编规律:

(1)相关段落原系一章,可证于其内部语义关联

首先,“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是全章的总论点。“返”:简本作“返”,帛书甲损,乙本作“反”,传本多同乙本,“返”为本字。河上公注:“反,本也。本者,道所以动,动生万物,背之则亡。”􀃋􀁌􀁙即指万物返辅本源的运动。“弱”,指“道”虚空、柔弱的基本特征。整句话的基本内涵是:返辅本源是“道”得以生万物的动作,柔弱是“道”得以实现功用的条件。此句在相关段落中起着总论“道”基本特点的作用。

其次,“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则阐述了“返也者,道之动也”的具体内涵。

“道生一”即“太一生水”,“太一”成熟为“道”之后孕生“水”。“水”无上下之分,混沌一体,也就是“一”;“一生二”则指混沌一体的“一”(水)反辅“太一”,使清扬之气、凝沉之土相互分离,生产了“天地”;“二生三”即“天地”反辅“太一”而产生“神明”、“阴阳”——昼夜及其变化;“三生万物”指“阴阳”(昼夜变化)反辅“太一”而孕育了万物。据此内容,也可证《老子》本段经文所讨论的正是“返”的具体内涵,是对第一句总论的详尽阐述。

最后,“万物负阴而抱阳……可以长久”显然是在阐述“弱也者,道之用也”的具体内涵,并将柔弱的意义延伸到君王治国层面,进一步劝诫君王守弱、知足。因此,相关段落在原始《老子》中本是上下相连、逻辑紧密关系的一章。

(2)相关段落原系一个章节,可证于郭店楚简修编规律

在郭店楚简中,第二和第一梯队是修编成果,第五和第四梯队是修编材料。现在与《老子》相关的内容分别见于第四、二、一梯队,可见第四梯队中作为修编的材料已被使用。同时作为修编成果的简《老》甲组和乙组,彼此没有重合内容,且它们各自与作为修编剩余材料的简《老》丙组相较,也几乎没有重合内容(只有简《老》甲组和丙组存在一段内容重合)。

以此看来,郭店楚简作者在修编文本时,遵循着一定原则和操作程序。修编后的新文本之间不能出现重合内容便是其原则之一,为此修编者执行了这样一种操作程序——修编材料被初次使用后,便将相关内容从材料库中删除,即使修编时只使用了该章的部分内容,其剩余部分也不会重新放回。现在,在原始《老子》里面本为一章的内容(今本归属第40、42、43、44章),在简《老》中只有今本归属第44、40章相连地见于简《老》甲组,其他部分无见于简《老》乙组和丙组,此正可验证相关内容本属一章。

2.《太一生水》简文与该特定章节内容的直接对应

《太一生水》不论是章节布局,还是思想内涵方面,都与原始《老子》的这个特定章节(今本归属第40、42、43、44章)相对应,即它是《老子》“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总论及对应分述内容的传文。

《太一生水》第一部分主要诠释的是《老子》经文中“返辅”部分的内容。第二部分“天道贵弱”讲求以整体的理念看待周围的一切,并以守弱、处下、知足自损以实现整体的平衡,反对坚强满溢,诠释的是《老子》经文“贵弱”部分的内容:(1)“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对上下一体理念的阐述正是对《老子》经文“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的注解。(2)“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正与《老子》经文“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对应,解释治国有方的王公(圣人)以“孤寡不榖”自名,正是效法“道”(青昏)混沌为一、虚空柔弱,又甘居下处、自损知足以实现整体中和平衡的表现。(3)“天地名字并立,故化

心其方……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则是对《老子》经文“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申发总结:君王与天地道齐名,尊贵已极,所以更要自损守弱处下,以实现整体的中和平衡。因此要知晓自损守弱、处下知足以实现整体中和平衡,从而得以全身保国的道理。故从内涵的关联上看,《太一生水》也显然是原始《老子》特定章节(即今本归属第40、42、43、44章的内容)的“传”、“说”。到这里,我们也已经可以明确其“两部分结构”的实质是一个章节的两段内容。

(三)《太一生水》在原《老子》注本中的位置

秦汉以前,经传的关系较特殊。传文虽是对经文的诠释,但在形式上也往往自成系统,故其流传形式多不是经传相夹,而常是单篇别行。如《易经》与《易传》即有此特点。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经文与传文也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文本中。在此情况下,传文往往整体附录在经文前后。郭店楚简作者修编三组简《老》所据底本《老子》与《太一生水》之间也应该是这种结构。

这不仅符合古书通例,外验于郭店竹简形制规律,也可内证于郭店楚简内在的修编规律。上文已经指出,郭店楚简作者在修编简《老》时,为避免文本内容重合,会删除已使用过的修编材料的相关内容。如果《太一生水》是杂夹于《老子》相关经文之中,则在《老子》相关经文已被使用的情况下,它必然会被删除。但现在的情况是,作为传文而与之存在关联的《太一生水》还存在于简《老》丙组这一材料库中,可见《太一生水》在简《老》作者将附有传文的《老子》经文打散摘抄时,是被视作独立章节而存在的。此便验证了它在文本形式上是相对独立地附录在整篇《老子》的首部或尾部。

注释

①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23-126页。②玄华:《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兼论“太极图”起源》,《中州学刊》2012年第2期,第118-123页。③④⑦􀃋􀁊􀁔􀃋􀁊􀁗赵建伟:《郭店楚墓竹简〈太一生水〉疏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87、388、389、391、391页。⑤⑧􀃋􀁊􀁙裘锡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释——兼论〈太一生水〉的分章问题》,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第222、224、221页。⑥⑨􀃋􀁊􀁕􀃋􀁊􀁜􀃋􀁋􀁕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43、43、46、46页。⑩􀃋􀁊􀁖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142页。􀃋􀁊􀁘强昱:《〈太一生水〉与古代的太一观》,《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第368页。􀃋􀁊􀁚崔仁义:《荆门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36-39页。􀃋􀁊􀁛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安徽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22辑,中华书局,2000年,第227-231页。􀃋􀁋􀁓􀃋􀁌􀁗丁四新:《楚简〈太一生水〉研究——兼对当前〈太一生住〉研究的总体批评》,丁四新主编《楚地出土简帛文献思想研究(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7、245-248页。􀃋􀁋􀁔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111页。􀃋􀁋􀁖邢文:《论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不属一系——楚简〈太一生水〉及其意义》,《中国哲学》第20辑,第182页。􀃋􀁋􀁗谭宝刚:《再论〈太一生水〉乃老聃遗著》,《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22-27页。􀃋􀁋􀁘李学勤:《荆门郭店楚简所见关尹遗说》,《中国哲学》第20辑,第160页。􀃋􀁋􀁙陈伟:《〈太一生水〉校读并论与〈老子〉的关系》,《古文字研究》第22辑,第227-231页。􀃋􀁋􀁚周耿、张松辉:《论〈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是对老子道、物二元论的解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第49-54页。􀃋􀁋􀁛周凤五:《郭店竹简的形式特征及其分类意义》,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3-63页。􀃋􀁋􀁜黄钊:《竹简〈老子〉应为稷下道家传本的摘抄本》,《中州学刊》2000年第1期,第67-73页。􀃋􀁌􀁓罗炽:《〈太一生水〉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658-664页。􀃋􀁌􀁔许抗生:《初读〈太一生水〉》,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06页。􀃋􀁌􀁕庞朴:《郭店简与儒学研究》,《中国哲学》第20辑,第191页。􀃋􀁌􀁖萧汉明:《〈太一生水〉的宇宙论与学派属性》,《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第32-37页。􀃋􀁌􀁘陈恩林:《〈太一生水〉与〈老子〉及〈易传〉的关系──〈太一生水〉不属于道家学派》,《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6期,第33-37页。􀃋􀁌􀁙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王卡点校,中华书局,1993年,第161页。

猜你喜欢

简文丙组竹简
竹简和毛笔
玉 佩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在“简文深教”中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竹简倒水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血沁玉
竹简十八罗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