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企业管理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

2013-08-15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王荣

中国商论 2013年23期
关键词:技能型中职人才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王荣

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既不同于普通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和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中级实用型人才。因此,在同一区域内调整好教育结构,使接受过各级各类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根据本人的意愿、条件和可能,允许其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事业中一项十分重大的举措,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国的职业教育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国外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有关专家曾对国外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其以职业能力、技能,特别是职业岗位要求的具体岗位需求的特定技能为依据组织教学,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仍然停留在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在实训室的实践上,虽然大多职业院校提出了工学交替、产学合作、订单培养。但是,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仍然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职业教育中专业的设置仍然跟普通的专科教育本质上没有区别,甚至跟普通本科教育上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仍然延续了普通本科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是在教学时间上比普通本科缩短了一年,并把本科的公共课缩减了而已;同时,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实践实训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行业发展,系于人才,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经调查发现,我国可真正用于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需要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短缺非常严重,而出现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一线生产和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因此,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课程的开发、提升国际交流及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策略,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措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必须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专业型、技能型人才要想更好地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需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观念,转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其次是进行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实施杰出技能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因此,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想真正意义上地提高,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一是必须改变过去教师传统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满堂听”,要由教师这一课堂的“主体”转变成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逐渐要实现“教师只讲10分钟,由学生来做40分钟”的课堂教学方式。二是进行教育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转变过去的以“学生”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有关专家曾经指出,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是实现不了的,我们应该学习国外所倡导的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生树立一种目标:一节课、两节课、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甚至是三年一共可以解决多少个问题,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意味着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三是考核方式也要根据科目的需要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可采用竞赛、论文、项目等多种考核方式。其次,要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有的传承的是技校的办学和管理方式,也有的模仿的是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只是把在校时间缩短了而已,由本科的四年缩短成专科的三年而已。这两种教育方式的采用,都非常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于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出能很好适应企业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需要的人才,必须打破传统观念,进行准确的定位。把职业院校定位成培养企业一线生产、建设和服务需要的真正的可用之才。

3 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职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的体制机制,并在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探究,使我省的中高职专业布局和设置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培养出更多适应“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元、生存环境恶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更好地为青海省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服务。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校校合作为契机,结合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一体化分阶段培养”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承担的教学任务,科学统筹、合理安排课程和教学内容,明确各阶段的培养目标、评价方法和标准,减少重复,加强衔接。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推进高职和中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4 专业设置有效衔接

中职与高职的专业设置本着“市场有需求,办学有条件,质量有保证,就业有出路”的原则,满足区域经济建设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两方面的调整:一是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二是专业层次结构的调整。避免重复设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做到统筹协调发展。这是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性的调整与衔接。

5 探索中高职衔接模式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发展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我院校的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3+2”模式。学生在接受3年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再接受2年的高职教育,毕业后获取相应的高职文凭。

(2)对口升学模式。中职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我院接受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

(3)直通制模式。学院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再经过两年的学习,完成高职专科学业,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6 课程体系衔接

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问题是课程的衔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到高的教学顺序,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阶段的课程标准不同,但相互之间应该衔接。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课程要充分考虑基础性、应用性和拓展性,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中职教育要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适度加强文化基础课,特别是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文化课程上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由原来的文化课、专业课与实践的课时比例1.5∶3.5∶5,调整到3∶4∶3;高职教育课程课时比例1.5∶3.5∶5。这样既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使其中的优秀学生适应继续深造的要求。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7 教学模式的衔接

教学模式是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但由于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对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要求在程度上有着不同的差异,决定了二者在教学模式上的衔接,即:一是实践性教学体现完整的生产、服务过程所必需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有生产服务现场的真实性;三是从原来的实训场所上升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四是在实施产教结合方法基础上,提升至产学研结合的层次上;五是体现任务目标,项目载体,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8 结论

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逐步形成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协调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更加符合用人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1]谭家德.高职生创业能力模型研究——基于内容分析技术[J].中国商贸,2013(11).

[2]李颖,戴良铁,周彦增,李芸.无边界职业生涯管理、发展与对策——基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视角[J].中国商贸,2013(9).

[3]周琳,李燕.大学生失业问题调查及失业保险制度构建[J].中国商贸,2013(6).

猜你喜欢

技能型中职人才
人才云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