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毛泽东的党建战略及当代启示

2013-08-15肖纯柏顾霞凤蔡世忠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先锋队工人阶级建党

肖纯柏 顾霞凤 蔡世忠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 党性研究所,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转败为胜、转危为安的时期,是党的建设战略成功转型的时期。落脚陕北前,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战略,以阶级矛盾为基础,以苏联建党经验为蓝本,以党内残酷斗争和组织处理为主,具有党内封闭性、思想教条化和左倾激进性的特征。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特别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及时调整党的建设战略,开启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准确判断党的建设历史方位,实施“两个先锋队”战略,增强党建的社会基础

1935年12月,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毛泽东指出当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并吞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①在这种形势下,“党的策略战线,是在发动、团聚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不论什么人,什么派别,什么武装队伍,什么阶级,只要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的,都应该联合起来,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全国人民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这就是党的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②瓦窑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关头战略思想的大转变,是对党的建设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成为延安时期党建战略实现历史性转变的出发点。

在瓦窑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过去党建工作中的关门主义错误,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的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③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两个先锋队”的论断。党的性质从“一个先锋队”到“两个先锋队”,这是党建战略的重大转型,是适应中国特殊国情和特殊革命任务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伟大创新。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结构组成原理,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但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像俄国那样经过资本主义社会,没有那么多工人,中国的特点是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农民多、工人少。这种特殊的国情和反帝反封的特殊革命任务,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能简单套用国外共产党建设的经验和模式,而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指导下,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新的创造,吸收大批农民、小资产阶级及其他革命分子入党。这就是“两个先锋队”命题提出的实践基础。

从工人阶级政党的内涵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伟大事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以工人阶级作为阶级基础,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一个基本前提和标志。但是,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其本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而党的先进性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告诉我们,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为完成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存在的;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换句话说,工人阶级与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与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

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我们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并在此基础上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党的政治纲领。延安时期,由于全面抗战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党的任务的发展变化,要求党的建设与之相适应。肩负着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双重使命,客观要求我们党把自身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勇气,开拓民族振兴的新思路;以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胆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新境界;从中国人民大团结的立场出发,形成凝聚中华民族的“脊梁”和整个民族的力量的新气象。可见,两个先锋队理论的提出,从政治上把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成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的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革命科学。

二、破除唯成份论的思维,实施“群众性政党”战略,夯实党建的中坚力量

建党初期和其后一段时期,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建党问题上长期存在着“唯成分论”,片面强调党员的工人出身,排除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入党。比如党的六大选出的23名中央委员和13名候补中央委员,工人成分的占21人。当时中央担心党内工人成分少、农民成分多,党有可能变成“农民党”。这样,把小资产阶级出身与小资产阶级思想划等号,一味追求工人党员数量的增加和比例的提高,结果造成了不利影响。

鉴于过去的惨痛教训,毛泽东综合大家的意见,结合抗战形势创造性地提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应该使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的熔炉,把许多愿意为共产党主张而奋斗的新党员,锻炼成为有最高阶级觉悟的布尔什维克的战士。为了进一步肃清关门主义,中共中央明确指出: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农民分子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常常在党内占大多数,但这丝毫也不减低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的地位。这些新的规定,是对党的建设上过去长期存在的“唯成分论”的突破,为建设广大群众性的政党奠定了基础。

破除唯成分论的僵化思维,树立建设群众性政党的理念,实际上是对政党性质的深入剖析和标准的再次判断。列宁指出:“确定一个党是不是真正工人的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它是由什么人领导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无产阶级的政党”。④这就是说,判断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主要不是看党员的阶级出身或工人阶级成分在党内所占的比例。虽然党员成分对党的性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起决定作用。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并不意味着党的成员必须是工人或者是出身于工人阶级。这启示我们,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最主要的是看它的纲领和路线是什么和代表什么人的利益。把表现出色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发展入党,不是要把中国共产党降低到小农和小资产阶级的水平,而是把农民和小产阶级提高到无产阶级的思想水平,体现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优秀品质,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

在建设群众性政党理论的指引下,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央于1938年3月15日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目前党的组织力量,还远落在党的政治影响之后,甚至许多重要的地区,尚无党的组织,或非常狭小。因此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⑤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为了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建设新中国,共产党必须扩大自己的组织,向着真诚革命、信仰党的主义、拥护党的政策、并愿意服从纪律、努力工作的广大工人、农民和青年积极分子开门,使党成为一个伟大的群众性的党。在这里,关门主义倾向是不能容许的。”⑥在中央决议和决定的指导下,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由1935年10月初到陕时的2.5万党员发展到1940年80万党员。

建设群众性政党不仅表现为增强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在党员的选择上广开门路,把社会上经过严格考验的先进分子吸收入党,而且包括打破关门主义思想,扩大党的外围组织,增强党的社会基础。为了提高党员素质和增强党的领导力量,中共中央出台了《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强调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才能组织伟大的抗战力量,组织千百万农民群众,发展革命的文化运动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中央为此要求一切战区的党和一切党的军队,应该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加入我们的军队,加入我们的学校,加入政府工作,使他们为军队、为政府、为群众服务。与反对关门主义相适应,党的统一战线也逐步扩大,由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把千千万万的革命群众和抗日群众凝聚在民族独立的旗帜下,形成了更大范围的同盟军,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扩大了党的感召力、动员力和影响力。

三、汲取历史教训,实施“思想建党”战略,坚守党建的精神高地

思想建党,是毛泽东建党战略的独特所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重大发展。党中央在延安之前,尽管也重视党内的思想教育,也重视用马列主义教育全党,但总体上党的建设偏重组织建设,组织建党成为党建的主导战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长征艰辛到达陕北,我们党对过去的党建道路进行了反思,汲取了历史教训,实行了党建战略大转变,成功构建了思想建党大战略。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中国革命的丰富需要马克思主义化;同时中国革命更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这不是任何个人或少数人的主观意志,是由中国革命实践和规律所决定的。延安时期大量发展党员队伍,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在党内比重大幅度增加,引发了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会不会成为农民党或者“全民党”?会不会影响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呢?由此,与建设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打破唯成分论的建党模式相适应,探索一条改造非产阶级思想的路子,摆在了中国共产党面前。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充满自信的回答:“由于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农民与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常常在党内占大多数。但这丝毫也不减低中国共产党的布尔什维克地位。事实证明,这样成分的党,是能够完成世界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国际所给与的光荣任务的,是能够艰苦奋斗百折不回的”⑦。在思想建党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和无产阶级思想意识教育,把非无产阶级出身的党员锻炼成为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经过八年抗战的血与火的锤炼表明,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但是,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对此,刘少奇在七大上作了总结:“仅仅是党员的社会出身,还不能决定一切,决定的东西,是我们党的政治斗争与政治生活,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思想领导与政治领导,而我们党的总纲及党的组织原则,则保障了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路线在党内占居统治地位。”⑧实践证明,在一个工人阶级人数很少,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把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设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毛泽东的独创性贡献。

那么,思想建党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是什么?一方面,通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全党范围内的学习运动,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重相互关联的科学内涵。一方面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避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公式化;另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并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延安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但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不但应当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从书斋走进群众,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是通过全党特别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和理论创新,打破了党内长期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全党由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向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转变。其主要内容包括:确立全民族抗战的坚定立场;确立党的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的路线和政策;确立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建设党的基本方向;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由原则。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就是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四、毛泽东党建战略的当代启示

1、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如果说党中央在落脚陕北前,党是紧紧围绕民主革命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话,那么在落脚陕北后,党则是围绕民族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来加强党的建设,使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适应政治形势的变化。这启示我们,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是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党建规律的重要一环。党的政治路线是实现党的任务的根本保证。只有按照政治路线的要求、密切联系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来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保持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在当代中国,就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党的建设正能量。

2、紧紧围绕科学的价值目标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的价值目标是对党的建设的宏观规划。毛泽东1939年撰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目标,这就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个目标,涵盖了延安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本内涵和要求。这启示我们,当代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仍然需要科学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引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反映了我们党对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传统继承,而且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发展了党的建设目标,科学定位了党建的战略目标,这是一种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政治责任,更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崭新战略。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核心是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学习的浓厚风气;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本质上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的升华,要求全党不能离开这条生命线,通过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的功能,凝聚人心共同奋斗;建设创新型执政党,关键是顺应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时代潮流,从新的实际出发,继续解放思想,不断自我革新,推进党的改革创新,既不用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框自己,也不用西方的模式衡量自身,而以党的发展、国家发达、人民满意为标准,在变化的世界格局和复杂的中国棋局中保持思想活性和党建体系的开放性。

3、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统领党的建设。延安时期党的建设的灵魂,就是崇高的理想追求。正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建立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无数共产党员才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为了主义和信仰而奋斗献身,这是共产党人的真正优势,是中国革命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去取得胜利的“密码”之一。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共产主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在于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的奋斗追求。这是共产党人的天经地义。今天,理想信念教育不是一种空洞的政治说教和政治口号,而要将其内化为精神动力,外化为实际行动,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为理想而奋斗,为理想而牺牲,活生生地存在于日常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深深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中,成为创造奇迹的“秘密”。完全可以这样说,当代中国建设与改革的胜利,仍然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是崇高的理想信念焕发出来的无可战胜的伟大精神力量的胜利。这是共产党人的真正优势,是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今后实现中国梦,仍然要抓住这个精气神。

4、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延安时期,党的建设始终有一个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靠的就是人民的衷心拥护和鼎力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内涵。党的先进性是以为人民谋利益而存在的,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离开为人民服务,先进性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任何存在的意义。毛泽东以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为人民服务的歌声,洋溢在中国的山山水水;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感动着人民的老老少少。正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的核心,才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得民心则昌,失民心则亡。历史证明: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

延安时期党建战略的成功定位启示我们,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必须要有一种巨大无形的精神力量。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实践的力量有机统一,是规划党建战略和行动蓝图的重要途径。走出近代中国从物质到精神的衰败困境,需要大战略、大智慧,需要跳出小框框、小利益。实现当代中国从富裕到富强的跨越,需要共产党人把握党的全局、民族全局和世界格局,以大手笔、大团结实现大发展、大辉煌。

注释:

①②③⑦《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版,第531、536、549、547 页。

④《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人民出版社,第246页。

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8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3、524页。

⑧《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

猜你喜欢

先锋队工人阶级建党
大同市文联、市文艺创研中心党员先锋队下沉社区疫情防控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彰显高校师生党员先锋队特性的路径探析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试论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主动适变,积极进取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